《狐狸和葡萄》片段教学
师:认识《伊索寓言》吗?
生1:《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是个编故事的能手。
师:说得真好,你知道了作者的情况。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2:伊索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故事的角色都是我们喜爱的小动物。
生3:我们以前学过的《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来的。
师:大家读得可真仔细,《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短小精悍,都给我们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在故事里,动物是主人公,他们有思想,会说话。(指着书面上的狐狸)尤其是狐狸,在伊索的寓言故事里,他有时候是可恶的,有时候是可恨的,有时候又是很可爱的。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伊索的寓言世界,看看在今天读的故事里,狐狸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60页,我们一起学习《狐狸和葡萄》(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跟着写一遍,提示写法:笔画多,要紧凑一点。)
师:先请大家把这一则寓言故事轻读一遍,读通读顺。
(生读,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没有拿笔做些记号)
师:同学们,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尤其是在第一次读一篇课文的时候,应该把一些生字词做上记号,可以把拼音写上去。下面,我们就再把这则故事读一遍。
(生读,都能拿出笔来给生字词注拼音,个别同学还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注上了记号。)
师:这一次大家读得不但认真,而且还学会了读书的方法,我们养成这种读书的习惯。接下来,请同学们放开声音再自由读一遍,这一次请思考三个问题: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寓言揭示了什么道理?
(教室内书声琅琅,学生们读得很投入)
师:谁能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三个问题?
生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狐狸。故事讲的是狐狸看到了成熟的葡萄,想吃,结果没有吃到葡萄,就说葡萄不好吃。
师:说得不错,我觉得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再简练些。
生2:故事讲的是狐狸没有吃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师:你说更简洁了,但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两个关键词。
生3:故事讲的狐狸想尽办法也没有吃到成熟的葡萄就说葡萄不好吃。
师:这位同学加入了两个词语,大家听出来了吗?你觉得可以吗?
生4:听出来了,一个是“想尽办法”,一个是“成熟”。我觉得加入这两个词语后,故事的主要内容既明了更准确。
师:说得真好!
师:(出示成熟葡萄图)同学们瞧,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几串葡萄诱人的姿态吗?
(出示: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
生: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又大又圆。
生: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泛着紫色的光泽,又圆又滑。
生: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又大又圆,晶莹透亮。
生:这几串成熟的葡萄肯定是又甜又香,美味极了。
师:看到这些葡萄,狐狸的心情一定是——
生:非常高兴。
生:非常兴奋。
生:喜出望外。
师:狐狸多兴奋,多喜悦呀。(板书:兴奋喜悦)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知道那些葡萄一定是很香很甜的。所以狐狸—— 生:馋得直流口水。
师:能把狐狸的馋相读出来吗?
生:读。
师:你读得可真好,尤其读出了狐狸馋的样子。
师:于是他心想——
生:他想我真想把这些葡萄摘下来好好品尝品尝。
生:狐狸想我一定要想办法吃到这些美味的葡萄。
生:这些葡萄一定好吃极了,我得想办法将它们搞到手。
师:于是狐狸——(出示: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生读)
师:老师把“够”字改为“摘”行吗?
生:不行,因为“够”的意思是说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获取或是拿来。而摘就是一下子就摘到了。
生:不行,因为够写出了摘葡萄是不容易的,但摘似乎就容易多了。
师:是啊,要去摘挂得高高的葡萄,对于一只不会上树的狐狸来讲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美食当前,他还是挡不住诱惑。他都想了哪些办法呢?
生:狐狸会拼命地摇动树干,想把葡萄摇下来。
师:但是——
生:但是他只摇下了几片叶子,和几粒已经烂掉了的葡萄。
生:狐狸捡起一根树枝,去打葡萄,但是他每打一次,葡萄就坏掉几颗。
生:狐狸去搬来几颗石头,想站在石头上去摘葡萄,但是还是够不着,反而一不小心摔下来了。
生:狐狸可能会想去请猴子帮忙,但他转念一想,去请猴子帮忙,我的葡萄不就要给猴子吃了吗?于是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师:狐狸的办法可真多呀,但是从你们的口中我听出来了,尽管他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但最终都——(出示:但是白费劲)
生:白费劲。
师:当狐狸满心欢喜,以为这些葡萄一定会成为美餐,又费尽心思去摘葡萄,但都没有成功时,他这个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失望。
生:沮丧。
生:无助。
师:是啊,狐狸的心一下子凉到了极点,他多么失望无助啊。(板书:失望无助) 抓住“想尽各种办法”“白费劲”等词语将他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
(生:他使劲儿向上跳。
师:但是没有够着。
生:他还摔了一个跟头。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
生:他顺着葡萄架想往上爬。
师:但是„„
生:没有爬上去。(众笑)
生:他找来一根棒头,但是没够着。(众笑)
生:他想请别人来帮忙,但是(眨巴着眼睛,想不出词儿来)„„
师:不好意思。我多聪明啊,为什么要找人帮忙呢?就是找了别人,我必须分他一份儿,
我不就少了吗?(生笑)
师:故事用“想尽”一词,说明狐狸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可是在想出各种办法后,狐狸还是没有能够吃到葡萄。所以,狐狸的努力都是(学生齐读“白费劲”)。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师:狐狸想尽了办法,也没有吃到葡萄,这时候,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呢? 生:他应该去找人帮忙,但是他又不愿意让别人说他没有能力。
生:他应该回到家里再想办法。
生:他应该很知趣地回去。
师:可是狐狸怎么做的呢?请哪位同学读一读第二小节。
(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葡萄酸吗?不好吃吗?
生:不酸,好吃的。
师:那狐狸为什么说这些葡萄是酸的?
生:因为他没有吃到葡萄。
生:因为他想尽了办法,但都白费劲,所以他说葡萄是酸的。
生:因为他吃不到葡萄,所以就说葡萄是酸的想来安慰自己。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狐狸仅仅是想安慰一下自己,而不是真的不想吃这些葡萄了?
生:他边走还边回头看呢。
生:从“只好”这个词上可以看出,狐狸是无可奈何呀!
生:因为前面他还想尽办法去够葡萄,而这时他怎么会舍得放弃这些美味的葡萄呢?他是没办法呀!
师:真不错!读出他的无望又无奈的心情。
生:读。
师:你觉得狐狸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生:爱面子。
生:不敢承认自己没有能力。
生:口是心非。
师:那么在我们周围是否有像狐狸这样的人呢?(读了狐狸说的话,你们想到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吗?)
生:各抒己见。
(生面面相觑,没有人举手说)
师: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作业时遇到难题做不出来,总会说“这道题目是老师出错了,不是我不会做!”
(生得到启发,立刻有人举手)
生:有同学看到别人写的作业经常得到别人的表扬,而自己却没有,他就说“我也会把作业做好,就是不高兴”。
师:是啊,作者这哪里是在写狐狸,分明是写像狐狸这样的人呀!说这些话的人,其实正如故事第三小节说的那样,“有些人”(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
生:“无能为力”,就是说没有能力做事。
师:是啊,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啊,相信我们学过这则寓言以后,我们一定不做“有些人”,而要„„
(生:承认自己的能力,能做就做,不能做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去做。 生:我们做事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能做就做,而且要做好。
生:我们既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做的要敢于承认自己不能做。
生: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众笑))
生: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生: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总是怪怨时机还没有成熟。 生:我们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强,不能抱怨别人。
师:说得真好!当我们没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时,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一味地抱怨时机不成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才有可能努力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下面请大家把这则寓言故事自由大声地朗读一遍,再一次品味一下子伊索寓言的精练语言和深刻寓意。
《狐狸和葡萄》片段教学
师:认识《伊索寓言》吗?
生1:《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是个编故事的能手。
师:说得真好,你知道了作者的情况。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2:伊索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故事的角色都是我们喜爱的小动物。
生3:我们以前学过的《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来的。
师:大家读得可真仔细,《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短小精悍,都给我们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在故事里,动物是主人公,他们有思想,会说话。(指着书面上的狐狸)尤其是狐狸,在伊索的寓言故事里,他有时候是可恶的,有时候是可恨的,有时候又是很可爱的。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伊索的寓言世界,看看在今天读的故事里,狐狸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60页,我们一起学习《狐狸和葡萄》(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跟着写一遍,提示写法:笔画多,要紧凑一点。)
师:先请大家把这一则寓言故事轻读一遍,读通读顺。
(生读,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没有拿笔做些记号)
师:同学们,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尤其是在第一次读一篇课文的时候,应该把一些生字词做上记号,可以把拼音写上去。下面,我们就再把这则故事读一遍。
(生读,都能拿出笔来给生字词注拼音,个别同学还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注上了记号。)
师:这一次大家读得不但认真,而且还学会了读书的方法,我们养成这种读书的习惯。接下来,请同学们放开声音再自由读一遍,这一次请思考三个问题: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寓言揭示了什么道理?
(教室内书声琅琅,学生们读得很投入)
师:谁能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三个问题?
生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狐狸。故事讲的是狐狸看到了成熟的葡萄,想吃,结果没有吃到葡萄,就说葡萄不好吃。
师:说得不错,我觉得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再简练些。
生2:故事讲的是狐狸没有吃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师:你说更简洁了,但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两个关键词。
生3:故事讲的狐狸想尽办法也没有吃到成熟的葡萄就说葡萄不好吃。
师:这位同学加入了两个词语,大家听出来了吗?你觉得可以吗?
生4:听出来了,一个是“想尽办法”,一个是“成熟”。我觉得加入这两个词语后,故事的主要内容既明了更准确。
师:说得真好!
师:(出示成熟葡萄图)同学们瞧,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几串葡萄诱人的姿态吗?
(出示: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
生: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又大又圆。
生: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泛着紫色的光泽,又圆又滑。
生: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又大又圆,晶莹透亮。
生:这几串成熟的葡萄肯定是又甜又香,美味极了。
师:看到这些葡萄,狐狸的心情一定是——
生:非常高兴。
生:非常兴奋。
生:喜出望外。
师:狐狸多兴奋,多喜悦呀。(板书:兴奋喜悦)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知道那些葡萄一定是很香很甜的。所以狐狸—— 生:馋得直流口水。
师:能把狐狸的馋相读出来吗?
生:读。
师:你读得可真好,尤其读出了狐狸馋的样子。
师:于是他心想——
生:他想我真想把这些葡萄摘下来好好品尝品尝。
生:狐狸想我一定要想办法吃到这些美味的葡萄。
生:这些葡萄一定好吃极了,我得想办法将它们搞到手。
师:于是狐狸——(出示: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生读)
师:老师把“够”字改为“摘”行吗?
生:不行,因为“够”的意思是说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获取或是拿来。而摘就是一下子就摘到了。
生:不行,因为够写出了摘葡萄是不容易的,但摘似乎就容易多了。
师:是啊,要去摘挂得高高的葡萄,对于一只不会上树的狐狸来讲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美食当前,他还是挡不住诱惑。他都想了哪些办法呢?
生:狐狸会拼命地摇动树干,想把葡萄摇下来。
师:但是——
生:但是他只摇下了几片叶子,和几粒已经烂掉了的葡萄。
生:狐狸捡起一根树枝,去打葡萄,但是他每打一次,葡萄就坏掉几颗。
生:狐狸去搬来几颗石头,想站在石头上去摘葡萄,但是还是够不着,反而一不小心摔下来了。
生:狐狸可能会想去请猴子帮忙,但他转念一想,去请猴子帮忙,我的葡萄不就要给猴子吃了吗?于是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师:狐狸的办法可真多呀,但是从你们的口中我听出来了,尽管他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但最终都——(出示:但是白费劲)
生:白费劲。
师:当狐狸满心欢喜,以为这些葡萄一定会成为美餐,又费尽心思去摘葡萄,但都没有成功时,他这个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失望。
生:沮丧。
生:无助。
师:是啊,狐狸的心一下子凉到了极点,他多么失望无助啊。(板书:失望无助) 抓住“想尽各种办法”“白费劲”等词语将他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
(生:他使劲儿向上跳。
师:但是没有够着。
生:他还摔了一个跟头。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
生:他顺着葡萄架想往上爬。
师:但是„„
生:没有爬上去。(众笑)
生:他找来一根棒头,但是没够着。(众笑)
生:他想请别人来帮忙,但是(眨巴着眼睛,想不出词儿来)„„
师:不好意思。我多聪明啊,为什么要找人帮忙呢?就是找了别人,我必须分他一份儿,
我不就少了吗?(生笑)
师:故事用“想尽”一词,说明狐狸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可是在想出各种办法后,狐狸还是没有能够吃到葡萄。所以,狐狸的努力都是(学生齐读“白费劲”)。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师:狐狸想尽了办法,也没有吃到葡萄,这时候,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呢? 生:他应该去找人帮忙,但是他又不愿意让别人说他没有能力。
生:他应该回到家里再想办法。
生:他应该很知趣地回去。
师:可是狐狸怎么做的呢?请哪位同学读一读第二小节。
(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葡萄酸吗?不好吃吗?
生:不酸,好吃的。
师:那狐狸为什么说这些葡萄是酸的?
生:因为他没有吃到葡萄。
生:因为他想尽了办法,但都白费劲,所以他说葡萄是酸的。
生:因为他吃不到葡萄,所以就说葡萄是酸的想来安慰自己。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狐狸仅仅是想安慰一下自己,而不是真的不想吃这些葡萄了?
生:他边走还边回头看呢。
生:从“只好”这个词上可以看出,狐狸是无可奈何呀!
生:因为前面他还想尽办法去够葡萄,而这时他怎么会舍得放弃这些美味的葡萄呢?他是没办法呀!
师:真不错!读出他的无望又无奈的心情。
生:读。
师:你觉得狐狸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生:爱面子。
生:不敢承认自己没有能力。
生:口是心非。
师:那么在我们周围是否有像狐狸这样的人呢?(读了狐狸说的话,你们想到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吗?)
生:各抒己见。
(生面面相觑,没有人举手说)
师: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作业时遇到难题做不出来,总会说“这道题目是老师出错了,不是我不会做!”
(生得到启发,立刻有人举手)
生:有同学看到别人写的作业经常得到别人的表扬,而自己却没有,他就说“我也会把作业做好,就是不高兴”。
师:是啊,作者这哪里是在写狐狸,分明是写像狐狸这样的人呀!说这些话的人,其实正如故事第三小节说的那样,“有些人”(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
生:“无能为力”,就是说没有能力做事。
师:是啊,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啊,相信我们学过这则寓言以后,我们一定不做“有些人”,而要„„
(生:承认自己的能力,能做就做,不能做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去做。 生:我们做事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能做就做,而且要做好。
生:我们既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做的要敢于承认自己不能做。
生: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众笑))
生: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生: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总是怪怨时机还没有成熟。 生:我们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强,不能抱怨别人。
师:说得真好!当我们没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时,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一味地抱怨时机不成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才有可能努力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下面请大家把这则寓言故事自由大声地朗读一遍,再一次品味一下子伊索寓言的精练语言和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