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备课设计
主题 灿烂的中华文化
本组教材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扇扇窗口。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 教材知识点: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赵州桥》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赵州桥。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4.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盘古开天的景象,感受我国古代人们的丰富想象。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难点: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对古代人民的赞叹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 :
学生对我国的“中华文化”已有所了解,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中华文化”,激发探究我国的“中华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教学时应以学生已有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己认读、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相机进行指点。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的词语。
2.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中华文化”, 探究我国的“中华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盘古开天的景象,感受我国古代人们的丰富想象。
5.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
6.使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中华文化”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想 :
1.《赵州桥》一文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老师创设小导游介绍赵州桥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赵州桥,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也可以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
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 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使学生感受到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孔子》一课教学重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并说一说理由。在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还可以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讨论题孔子拜师的经过研读课文,领悟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可以重点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盘古开天地》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认识深化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重难点: 一是以读为主线按照预读准备朗读,课文查字词典自学生字、词,搜集资料、自读探究了解主要内容批注感受交流研讨,讨论难点疑点练习,读出感情、回读整合交流课外资料小结、学习过程与收获四个环节组织学习。 一是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资料等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教学时应注意不要把课堂时间大量花在词语理解、课外资料交流或其他的枝节性问题上,要着重引导学生交流
重点问题,畅谈阅读感受。
4 单元重点难点习题设计:
1.讨论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桥。
2.《赵州桥》一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3.我要学习《赵州桥》的写法记一游览活动。
教学资源包括:
1、录音机、录音带、制作的课件。
2、教师搜集的相关资料。
3、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颐赵州桥、孔林、孔庙、孔府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5------17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8课时, 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单元试卷讲评1课时。
第五组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专题,由《赵州桥》、《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
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如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 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 40 个生字、会认 36 个生字、正确读写 50 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 ,让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拍案叫绝。
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
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本组教材用 15-17 课时。
三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3年10月25日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备课设计
主题 灿烂的中华文化
本组教材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扇扇窗口。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 教材知识点: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赵州桥》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赵州桥。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4.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盘古开天的景象,感受我国古代人们的丰富想象。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难点: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对古代人民的赞叹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 :
学生对我国的“中华文化”已有所了解,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中华文化”,激发探究我国的“中华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教学时应以学生已有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己认读、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相机进行指点。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的词语。
2.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中华文化”, 探究我国的“中华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盘古开天的景象,感受我国古代人们的丰富想象。
5.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
6.使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中华文化”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想 :
1.《赵州桥》一文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老师创设小导游介绍赵州桥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赵州桥,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也可以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
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 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使学生感受到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孔子》一课教学重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并说一说理由。在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还可以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讨论题孔子拜师的经过研读课文,领悟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可以重点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盘古开天地》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认识深化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重难点: 一是以读为主线按照预读准备朗读,课文查字词典自学生字、词,搜集资料、自读探究了解主要内容批注感受交流研讨,讨论难点疑点练习,读出感情、回读整合交流课外资料小结、学习过程与收获四个环节组织学习。 一是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资料等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教学时应注意不要把课堂时间大量花在词语理解、课外资料交流或其他的枝节性问题上,要着重引导学生交流
重点问题,畅谈阅读感受。
4 单元重点难点习题设计:
1.讨论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桥。
2.《赵州桥》一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3.我要学习《赵州桥》的写法记一游览活动。
教学资源包括:
1、录音机、录音带、制作的课件。
2、教师搜集的相关资料。
3、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颐赵州桥、孔林、孔庙、孔府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5------17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8课时, 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单元试卷讲评1课时。
第五组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专题,由《赵州桥》、《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
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如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 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 40 个生字、会认 36 个生字、正确读写 50 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 ,让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拍案叫绝。
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
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本组教材用 15-17 课时。
三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3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