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教案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主备人:张新梅 审核人:陈明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 总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

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

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

(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三、布置作业

1、认真预习“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和《滕王阁》。

2、请大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

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一)

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春夜别友人》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3、了解《滕王阁》的技巧和特点。

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

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 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

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

附: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这就叫“风神初振”!

二、王勃《滕王阁》

(一)朗诵诗歌

(二)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

(三)诗歌欣赏

1.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

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2.赏析颈联:

(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

高。

(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

(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5)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3.赏析颔联:

(1).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

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4.赏析尾联:

(1).“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2).此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5.风格:流丽深静。

6.主旨: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三、布置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预习《春江花月夜》,初步感知这篇杰作。

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二)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上节课我们已布置了初步感知这篇杰作。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诗朗诵

听朗诵,教师简单评价,鼓励为主。

三、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四、弄清大意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重在写月)

1、春江、海(阔大的意境)

(升)生(一个世界的诞生,有生命)

何处春江(境界更为阔大)

花林(丛)――素洁的画面(实中有虚)

空里流霜„„看不见„„(过渡性)„„江天一色无纤尘(纯净、空灵的背景上一轮明月,给月亮赋予了一种生命气息,孤独的一种情感)

前8句:纯明、单一

“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对话,人类初始的月光,一尘不染---过渡至人

2、人生宇宙的拷问:

“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时能等到?江水何时能把她等的人送到?月的孤独—月的期待――思妇的期待)

3、人的期待:

青枫点缀离愁;江边,扁舟子;远处: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时间流逝)

“玉户帘中„„拂还来”(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诗意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卷”――长时间思念,无意识、无聊的举动

瞬间的停住,一刹那的若有所思,无以言说的寂寞和孤独(举例:《我与地坛》母亲去世后,月光下的地坛、车辙、母亲的脚印)

“鸿雁(善飞之鸟)---鱼龙(善潜游)”(人类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 “落月”(借月亮寄托思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变的无奈)

“不知乘月„„满江树”(这种离情别绪,这种思念之苦,在月落之后,将如何排遣?我们似乎看到月光隐没的一刹那,望月之人无奈的轻闭自己的双

眼,我们似乎能听到离愁人的内心一声无奈的叹息,轰然作响,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落月的余晖静静洒在江边的花林、枫树,月无声,林无声,天地间一片寂然无声。)

4、小结:月升――月落:轮回 短暂 变(永恒)。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五、整体把握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

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六人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一篇,加以修改完善,用于全班交流。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请朗读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结合诗句阐释。

教师小结。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的情感?

4、填空归纳分析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要求结合诗句阐释。

(展示课件)

(1)“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 月 ”来 烘托 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 拟人 化,“ 徘徊 ”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 落花、流水、残月 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 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 凄苦寂寞 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 ”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 无限 ”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六、知识拓展

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

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

(1)全班学生分三组比赛列举有关所选意象的诗句。规定时间内列最多诗文的获胜。

(2)全班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蕴涵的情感。

(3)综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

触此景生此情。

2、教师评价总结。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b、江水: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

c、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五、作业:

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

2、选题:《春江花月夜》中另外两个意象“春”、“夜”的情感寄寓分析

3、收集古典诗歌中描写所选意象的诗句,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并综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

4、背诵全诗

附:

1、 板

春江花月夜2、参考诗句

(1

)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主备人:张新梅 审核人:陈明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 总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

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

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

(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三、布置作业

1、认真预习“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和《滕王阁》。

2、请大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

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一)

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春夜别友人》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3、了解《滕王阁》的技巧和特点。

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

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 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

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

附: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这就叫“风神初振”!

二、王勃《滕王阁》

(一)朗诵诗歌

(二)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

(三)诗歌欣赏

1.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

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2.赏析颈联:

(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

高。

(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

(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5)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3.赏析颔联:

(1).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

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4.赏析尾联:

(1).“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2).此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5.风格:流丽深静。

6.主旨: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三、布置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预习《春江花月夜》,初步感知这篇杰作。

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二)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上节课我们已布置了初步感知这篇杰作。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诗朗诵

听朗诵,教师简单评价,鼓励为主。

三、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四、弄清大意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重在写月)

1、春江、海(阔大的意境)

(升)生(一个世界的诞生,有生命)

何处春江(境界更为阔大)

花林(丛)――素洁的画面(实中有虚)

空里流霜„„看不见„„(过渡性)„„江天一色无纤尘(纯净、空灵的背景上一轮明月,给月亮赋予了一种生命气息,孤独的一种情感)

前8句:纯明、单一

“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对话,人类初始的月光,一尘不染---过渡至人

2、人生宇宙的拷问:

“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时能等到?江水何时能把她等的人送到?月的孤独—月的期待――思妇的期待)

3、人的期待:

青枫点缀离愁;江边,扁舟子;远处: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时间流逝)

“玉户帘中„„拂还来”(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诗意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卷”――长时间思念,无意识、无聊的举动

瞬间的停住,一刹那的若有所思,无以言说的寂寞和孤独(举例:《我与地坛》母亲去世后,月光下的地坛、车辙、母亲的脚印)

“鸿雁(善飞之鸟)---鱼龙(善潜游)”(人类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 “落月”(借月亮寄托思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变的无奈)

“不知乘月„„满江树”(这种离情别绪,这种思念之苦,在月落之后,将如何排遣?我们似乎看到月光隐没的一刹那,望月之人无奈的轻闭自己的双

眼,我们似乎能听到离愁人的内心一声无奈的叹息,轰然作响,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落月的余晖静静洒在江边的花林、枫树,月无声,林无声,天地间一片寂然无声。)

4、小结:月升――月落:轮回 短暂 变(永恒)。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五、整体把握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

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六人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一篇,加以修改完善,用于全班交流。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请朗读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结合诗句阐释。

教师小结。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的情感?

4、填空归纳分析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要求结合诗句阐释。

(展示课件)

(1)“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 月 ”来 烘托 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 拟人 化,“ 徘徊 ”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 落花、流水、残月 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 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 凄苦寂寞 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 ”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 无限 ”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六、知识拓展

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

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

(1)全班学生分三组比赛列举有关所选意象的诗句。规定时间内列最多诗文的获胜。

(2)全班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蕴涵的情感。

(3)综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

触此景生此情。

2、教师评价总结。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b、江水: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

c、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五、作业:

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

2、选题:《春江花月夜》中另外两个意象“春”、“夜”的情感寄寓分析

3、收集古典诗歌中描写所选意象的诗句,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并综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

4、背诵全诗

附:

1、 板

春江花月夜2、参考诗句

(1

)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相关内容

  •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 <唐诗宋词选读>复习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 命题人:缪军 课题 <唐诗宋词选读>初.盛唐诗 唐诗宋词选读> 1. 背诵 2. 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 课型 复习 学习 目标 教学步骤 一.表现手法的分类: 表现手法的分类: 直抒胸臆 抒情手法: 抒情 ...

  • 唐诗教案-春晓
  •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教学过程: 第一周:复习前三月学习过的唐诗.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诵读,并说出唐诗意义. 1 教师出示自行准备好的四季风景图片,每周讲解一个关于季节的故事,比如<春姑娘><爱游泳的小宝宝><落叶的故事>& ...

  • [唐诗六首1]教案
  • <唐诗六首 1>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轨道 1301 班.电子 1301 班.电子 1302 班 课时安排 授课类型 2 课时 理论 学生主体高一年级的学生, 对唐诗宋词有一定的积淀,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创 作的高峰,选入教材的诗歌也都是名篇佳作,学生学习有一 ...

  • 李白诗三首教案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三年级上册 <李白诗三首>教学设计 月亮湖小学 王冬梅 电话号码[1**********] [教材分析] <李白诗三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三年级上册里的一篇经典阅读篇目.这一课包含3篇古诗,(一篇五言诗<秋浦歌&g ...

  •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案9
  • (第四课时) 先强调前三首词各自的写作特色:背诵:然后导入新课. (四)诵读李璟词<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浣 溪 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1.诵读几遍:解释划线的词句及加点的词语 ...

  • 古诗苑漫步[走进唐诗] 教案教学设计
  • 古诗苑漫步<走进唐诗>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 ...

  •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教案
  •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教案1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一.教学目标 1.思想性欣赏:诗懂诗歌的内容,学会感动(教学重点). 2.艺术性欣赏:品味诗的意境,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掌握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二.评价目标 70%的学生能读懂诗歌的内容 ...

  • 家长助教幼儿园教案
  • 做个爱动脑.讲卫生的好孩子 教学目标:1.通过小实验激发小朋友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小朋友自己和父母一起动手做 实验. 2.通过<老虎拔牙>的故事,引导小朋友养成爱刷牙的好习惯. 教学工具:玻璃杯,水槽,一张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 教师:小朋友你们爱看魔术吗 ?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 ...

  • 历史③必修3.9[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 9.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 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社会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