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拓展强国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新实践

奋力拓展强国之路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新实践

2016年02月29日 08:00:00

来源:《求是》2016/5  作者:

核心要点:

■ 经济体制改革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不断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效发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战略、“营改增”等重要改革落地,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新业态发展方兴未艾,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的目标较好完成。服务业领跑三次产业,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 党和政府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发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简政放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 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断强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大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败体制机制。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巨大勇气和坚强决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经济体制改革奏华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连维良

党的十八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综合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全面部署,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锐意改革创新,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经济体制改革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不断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效发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加快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大幅精简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累计减少76%,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和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加快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

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逐步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改革完善税收制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从2013年的6.5%提高到2015年的16%。“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煤炭、稀土、钨、钼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调整了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利率浮动上下限全部取消。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改革新股发行体制,全面推进创业板市场改革,启动“沪港通”试点,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至全国。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运营。

加大价格市场化改革力度。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出台实施推进价格改革的若干意见。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大幅缩减政府定价范围,中央、地方具体定价项目分别减少约80%和55%,并实现清单化管理。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向纵深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扩大到更多省份。完善并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大幅度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电价。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朝市场化方向迈出重要步伐。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全面理顺,直供用户用气价格放开。理顺铁路货运价格,建立运价上下浮动机制。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普遍推行。

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为核心,部署实施新一轮国企国资和重点行业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系列重要文件。坚持试点先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落实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等多方面,部署推出一批国企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重点行业改革,出台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启动电力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售电侧改革试点,提出了石油天然气、盐业等改革方案。

加快完善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出台一揽子顶层设计方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相继出台实施。以试点带动全局,在8个区域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向全国推广,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经试点后全面推行。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实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激发创业创新热情。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和城镇化体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范围扩大到全国30个省份2246个县。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局良好。启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深入开展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国有林场林区、水利、供销社、农垦等改革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建设新型城市“一融双新”工程,出台实施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居住证暂行条例,建立健全“人地钱”三挂钩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出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大幅减少外资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对外开放,限制类条目减少50%,有股比要求的条目减少40%。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在自贸试验区探索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出台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铁路、核电等重点领域走出去实现突破。亚投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启动运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发布实施。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在全国42个海关全覆盖。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签署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签署。

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举措打出了组合拳,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力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进一步显现。

市场活力有效激发。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市场主体减负助力,改善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发了社会投资创业热情,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2014、2015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分别增长45.9%和21.6%,平均每天新增1.1万户。在改革动力催生下,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主要经济指标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双创”新引擎和支撑平台逐步健全。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战略、“营改增”等重要改革落地,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新业态发展方兴未艾,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的目标较好完成。服务业领跑三次产业,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巩固。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和户籍、土地等改革措施出台,促进城乡之间资源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2.6%提高到2015年的56.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2012年的3.1下降到2015年的2.9。“三大战略”全面实施,四大板块统筹推进,资源配置在区域间进一步优化。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形成。一系列扩大开放举措出台,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不断完善,促进了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外贸和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我国持续保持全球跨国投资主要目的地,制造业中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比重增加,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60%。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3、2014、2015年分别同比增长16.8%、14.1%和14.7%。

政治体制改革在深化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陈宝生

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新境界。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三年多来,党中央在形成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加强党对各类组织单位、各级地方政权的领导,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制度和举措,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积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四个必须”的重要论述,为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明了方向。三年多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人大监督制度和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及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立法工作得到加强。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立法法》作出重要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立法权限,对于更好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作用意义深远。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充分履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职责。各级人大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和人大代表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进一步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人民通过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化保障更加完善,实践方式不断创新,展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蓬勃生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政治制度焕发出蓬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不断丰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并对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作出重要部署。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进一步强化。不断拓展协商民主形式,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有效发挥了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作用。

司法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中央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行系统化顶层设计,审议通过了23个司法体制改革文件。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试点设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检察院、知识产权法院、巡回法庭;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职业保障制度;健全防止人为干扰司法的制度;推动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管理制度体系;深化律师制度改革。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全面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规范涉案财物处置的司法程序。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逐步推开。推进司法责任制度等改革试点;推进司法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的阳光司法机制;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渠道,试点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完善维护司法权威的法律制度。执法司法便民利民举措陆续出台。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出台深化交通管理、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有力推进了法治社会建设。

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效释放。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论断。党和政府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发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简政放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大力优化政府服务,增加服务供给,创新供给方式,织就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放、管、服”改革协调推进,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提供了重要保证。

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断强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大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败体制机制。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展党内法规清理,制定出台40多部党内法规。不断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颁布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一系列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制度前后衔接、上下配套,把约束权力的“制度牢笼”越扎越紧、越织越密,使法规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制定实施八项规定,切实解决“四风”问题,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党委和纪委的监督,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不断强化党委主体责任,落实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巡视工作条例,更加聚焦巡视内容,不断创新巡视方式,巡视制度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尖兵和利剑作用。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

文化体制改革谱新曲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孙志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开拓前行、全面深化、攻坚破难,释放出强劲正能量,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文化建设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新格局,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有益贡献。

坚定把牢导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为统领,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和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党始终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主导权。紧紧围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全面深化改革共性要求和文化体制改革特殊要求结合起来,加强顶层设计,体现文化例外原则,中央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开展特殊管理股试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指导性文件,把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求落实到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确保了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改、阵地不丢,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热情,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抓住关键环节,构建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明确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把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举措牢牢抓在手上,狠抓工作台账落实。2014年以来,列入中央深改组的41项重点任务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194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理顺内外宣和互联网管理体制,完成中央和省级新闻出版广电机构整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推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多数省份确定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210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理事会制度试点,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强化内部运行管理,实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推动传统新闻出版广电业与新兴媒介多层面融合、全媒体发展,初步形成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规范传播秩序。探索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查处216家违规报刊,撤并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1181个,对1183名中央主要新闻网站采编人员核发新闻记者证。强化网络治理,开展“净网”、“剑网”等专项行动,网络空间日渐清朗。加快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选择部分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文化领域立法加快,《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日程,文化法治保障日益强化,依法行政全面深入推进。

聚焦短板发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眼全面实现文化小康,加强总体规划,出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鼓励各地参照国家指导标准制定实施地方标准,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全面提速,初步建成有用、适用、综合、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公共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编制实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精准施策、扶志扶智,启动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深入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盲村覆盖任务,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万多个。出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推动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2780个博物馆、纪念馆和43510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有条件的科技馆实现免费开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做好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高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推动内容与形式创新,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文艺创作体裁题材、形式手段日益丰富,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各个艺术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我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全球第一,电影产量全球第二。以重点文艺创作生产工程为抓手,加强规划指导,抓好中国梦和爱国主义主题文艺创作,推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平凡的世界》《永远的焦裕禄》《东方主战场》《记住乡愁》等一批精品力作。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鼓励和引导网络文学、音乐、动漫等有序发展,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进一步加大文艺评论工作力度,巩固评论阵地,壮大评论队伍。进一步深化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常设文艺评奖压缩75.4%,节庆活动中的文艺评奖压缩87.5%,大幅压缩保留奖项的子项和评奖数量。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典籍选编、品读导读、品牌专栏等工作。出台扶持优惠政策,振兴地方戏曲,延续中华文脉和民族文化基因。

发挥市场积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文化产业加速转型提挡,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和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总数达到241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11%。骨干文化企业“顶天立地”,中央和省级重点国有文化企业总资产已突破8000亿元,中国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近30家文化企业实现总资产过百亿。52家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融资,融资总额超过500亿元,上海文广旗下上市公司市值突破千亿。阿里巴巴等通过系列并购投资,业务覆盖国际国内、移动互联、线上线下,入围世界品牌500强。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文化领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精、特、新的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新型文化业态蓬勃发展,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加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繁荣发展,文化消费日益扩大。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速,2014年增加值达2.4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占GDP的比重为3.76%。演出市场日益活跃,2015年北京营业性演出场次24238场,观众1035万人次。全国电影票房在连续10年保持30%以上增速的基础上,2015年增长48.7%,达440.69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占61.6%,比2014年增长68%,47部票房过亿,中西部地区县级数字影院实现全覆盖,全国县级影院银幕12777块,全国银幕总数达31627块,彰显了改革催生出的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

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统筹政府推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对外传播的辐射力、文化交流的亲和力、文化贸易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主动设置议题,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量达40多万册。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影响扩大、成效明显,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工程深入推进。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5个,推进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启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加强与国外智库的合作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合作传播,中央主要媒体的国际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显著提高。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设,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扩大海外优质资产规模。据初步测算,2015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871.2亿美元,文化服务出口16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高于我国服务出口增速22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比上年增长257.9%,高于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速248个百分点。

社会体制改革多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李培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在完善社会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社会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就、新经验,有力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和民生改善。社会体制改革涉及社会领域体制机制的方方面面,有很多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城乡管理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争取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这涉及到1亿左右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未来五年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和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使我国就业形势和城镇失业率在经济增长下行的情况下保持了总体稳定。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随着各种调节收入分配政策的力度加大,我国近年来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逐年平缓降低。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正式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52亿人、6.58亿人、1.71亿人、2.11亿人。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5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解决不少家庭“一人大病、全家贫困”的问题。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全国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不断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社会秩序保持总体稳定。

深化扶贫体制改革。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6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未来五年年均脱贫1000多万人。

深化计划生育制度改革。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加速的挑战。

社会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有力地推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取得了许多新经验。

一是抓住社会体制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社会体制改革千头万绪、工程浩大,很多问题是两难选择,如何有所突破,是一个难点。近年来,我们抓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个“牛鼻子”,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也为社会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社会公平”问题多年来人民群众一直呼声很高,近年来的社会体制改革从方方面面体现和促进社会公平,如就业体制改革要求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教育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户籍制度改革要求改变户籍的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等等。

二是坚持改革步骤逐步推进和利益协调原则,确保改革的顺利平稳。社会体制改革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确保改革的顺利平稳至关重要。在改革中坚持逐步推进和利益协调是一条很重要的成功经验。比如,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统一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涉及到4000多万人的利益调整,改革过程非常复杂,通过坚持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使这项改革总体上顺利平稳。

三是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社会体制改革问题。社会体制改革涉及到的利益问题广泛,很多问题具体处理起来非常棘手,过去在基层实践中往往流行“摆平”,甚至认为“摆平”就是“水平”。近几年的社会体制改革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把社会问题的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坚持运用法治利器和社会调节相结合,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新步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吉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加快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

思想理念深刻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论述、批示多达80余次,涵盖重大理念、方针原则、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制度保障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思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无价的传统认识,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党积极探索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升华,带来的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为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战略部署更加清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对生态环保领域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在五中全会召开前,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一系列文件彼此呼应、相互衔接,共同形成了中央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制度构架。

顶层设计取得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目标和方向,但基础性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形成总体方案需要做些功课,要研究提出如何创造条件加以推进的思路。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1+6”改革方案,构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1”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构建起由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分别是《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落到实处。此外,新《环境保护法》施行,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出台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转化落实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图和路线图。

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通过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来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内生机制。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是全面推进八项任务落实:第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第二,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解决因无序、过度、分散开发导致的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第三,建立空间规划体系,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第四,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第五,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第六,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重点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第七,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第八,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是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路线图,结合工作实际落实为生态环保领域改革的施工图,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体制“1+6”改革方案,加快推动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中央对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通过开拓创新和持续努力,为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奋力拓展强国之路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新实践

2016年02月29日 08:00:00

来源:《求是》2016/5  作者:

核心要点:

■ 经济体制改革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不断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效发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战略、“营改增”等重要改革落地,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新业态发展方兴未艾,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的目标较好完成。服务业领跑三次产业,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 党和政府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发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简政放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 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断强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大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败体制机制。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巨大勇气和坚强决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经济体制改革奏华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连维良

党的十八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综合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全面部署,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锐意改革创新,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经济体制改革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不断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效发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加快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大幅精简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累计减少76%,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和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加快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

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逐步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改革完善税收制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从2013年的6.5%提高到2015年的16%。“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煤炭、稀土、钨、钼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调整了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利率浮动上下限全部取消。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改革新股发行体制,全面推进创业板市场改革,启动“沪港通”试点,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至全国。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运营。

加大价格市场化改革力度。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出台实施推进价格改革的若干意见。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大幅缩减政府定价范围,中央、地方具体定价项目分别减少约80%和55%,并实现清单化管理。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向纵深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扩大到更多省份。完善并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大幅度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电价。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朝市场化方向迈出重要步伐。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全面理顺,直供用户用气价格放开。理顺铁路货运价格,建立运价上下浮动机制。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普遍推行。

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为核心,部署实施新一轮国企国资和重点行业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系列重要文件。坚持试点先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落实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等多方面,部署推出一批国企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重点行业改革,出台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启动电力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售电侧改革试点,提出了石油天然气、盐业等改革方案。

加快完善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出台一揽子顶层设计方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相继出台实施。以试点带动全局,在8个区域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向全国推广,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经试点后全面推行。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实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激发创业创新热情。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和城镇化体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范围扩大到全国30个省份2246个县。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局良好。启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深入开展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国有林场林区、水利、供销社、农垦等改革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建设新型城市“一融双新”工程,出台实施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居住证暂行条例,建立健全“人地钱”三挂钩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出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大幅减少外资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对外开放,限制类条目减少50%,有股比要求的条目减少40%。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在自贸试验区探索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出台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铁路、核电等重点领域走出去实现突破。亚投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启动运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发布实施。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在全国42个海关全覆盖。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签署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签署。

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举措打出了组合拳,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力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进一步显现。

市场活力有效激发。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市场主体减负助力,改善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发了社会投资创业热情,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2014、2015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分别增长45.9%和21.6%,平均每天新增1.1万户。在改革动力催生下,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主要经济指标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双创”新引擎和支撑平台逐步健全。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战略、“营改增”等重要改革落地,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新业态发展方兴未艾,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的目标较好完成。服务业领跑三次产业,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巩固。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和户籍、土地等改革措施出台,促进城乡之间资源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2.6%提高到2015年的56.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2012年的3.1下降到2015年的2.9。“三大战略”全面实施,四大板块统筹推进,资源配置在区域间进一步优化。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形成。一系列扩大开放举措出台,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不断完善,促进了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外贸和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我国持续保持全球跨国投资主要目的地,制造业中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比重增加,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60%。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3、2014、2015年分别同比增长16.8%、14.1%和14.7%。

政治体制改革在深化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陈宝生

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新境界。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三年多来,党中央在形成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加强党对各类组织单位、各级地方政权的领导,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制度和举措,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积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四个必须”的重要论述,为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明了方向。三年多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人大监督制度和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及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立法工作得到加强。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立法法》作出重要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立法权限,对于更好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作用意义深远。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充分履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职责。各级人大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和人大代表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进一步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人民通过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化保障更加完善,实践方式不断创新,展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蓬勃生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政治制度焕发出蓬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不断丰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并对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作出重要部署。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进一步强化。不断拓展协商民主形式,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有效发挥了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作用。

司法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中央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行系统化顶层设计,审议通过了23个司法体制改革文件。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试点设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检察院、知识产权法院、巡回法庭;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职业保障制度;健全防止人为干扰司法的制度;推动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管理制度体系;深化律师制度改革。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全面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规范涉案财物处置的司法程序。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逐步推开。推进司法责任制度等改革试点;推进司法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的阳光司法机制;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渠道,试点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完善维护司法权威的法律制度。执法司法便民利民举措陆续出台。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出台深化交通管理、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有力推进了法治社会建设。

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效释放。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论断。党和政府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发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简政放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大力优化政府服务,增加服务供给,创新供给方式,织就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放、管、服”改革协调推进,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提供了重要保证。

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断强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大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败体制机制。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展党内法规清理,制定出台40多部党内法规。不断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颁布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一系列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制度前后衔接、上下配套,把约束权力的“制度牢笼”越扎越紧、越织越密,使法规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制定实施八项规定,切实解决“四风”问题,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党委和纪委的监督,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不断强化党委主体责任,落实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巡视工作条例,更加聚焦巡视内容,不断创新巡视方式,巡视制度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尖兵和利剑作用。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

文化体制改革谱新曲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孙志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开拓前行、全面深化、攻坚破难,释放出强劲正能量,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文化建设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新格局,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有益贡献。

坚定把牢导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为统领,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和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党始终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主导权。紧紧围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全面深化改革共性要求和文化体制改革特殊要求结合起来,加强顶层设计,体现文化例外原则,中央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开展特殊管理股试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指导性文件,把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求落实到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确保了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改、阵地不丢,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热情,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抓住关键环节,构建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明确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把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举措牢牢抓在手上,狠抓工作台账落实。2014年以来,列入中央深改组的41项重点任务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194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理顺内外宣和互联网管理体制,完成中央和省级新闻出版广电机构整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推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多数省份确定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210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理事会制度试点,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强化内部运行管理,实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推动传统新闻出版广电业与新兴媒介多层面融合、全媒体发展,初步形成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规范传播秩序。探索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查处216家违规报刊,撤并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1181个,对1183名中央主要新闻网站采编人员核发新闻记者证。强化网络治理,开展“净网”、“剑网”等专项行动,网络空间日渐清朗。加快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选择部分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文化领域立法加快,《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日程,文化法治保障日益强化,依法行政全面深入推进。

聚焦短板发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眼全面实现文化小康,加强总体规划,出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鼓励各地参照国家指导标准制定实施地方标准,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全面提速,初步建成有用、适用、综合、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公共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编制实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精准施策、扶志扶智,启动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深入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盲村覆盖任务,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万多个。出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推动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2780个博物馆、纪念馆和43510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有条件的科技馆实现免费开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做好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高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推动内容与形式创新,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文艺创作体裁题材、形式手段日益丰富,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各个艺术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我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全球第一,电影产量全球第二。以重点文艺创作生产工程为抓手,加强规划指导,抓好中国梦和爱国主义主题文艺创作,推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平凡的世界》《永远的焦裕禄》《东方主战场》《记住乡愁》等一批精品力作。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鼓励和引导网络文学、音乐、动漫等有序发展,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进一步加大文艺评论工作力度,巩固评论阵地,壮大评论队伍。进一步深化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常设文艺评奖压缩75.4%,节庆活动中的文艺评奖压缩87.5%,大幅压缩保留奖项的子项和评奖数量。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典籍选编、品读导读、品牌专栏等工作。出台扶持优惠政策,振兴地方戏曲,延续中华文脉和民族文化基因。

发挥市场积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文化产业加速转型提挡,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和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总数达到241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11%。骨干文化企业“顶天立地”,中央和省级重点国有文化企业总资产已突破8000亿元,中国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近30家文化企业实现总资产过百亿。52家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融资,融资总额超过500亿元,上海文广旗下上市公司市值突破千亿。阿里巴巴等通过系列并购投资,业务覆盖国际国内、移动互联、线上线下,入围世界品牌500强。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文化领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精、特、新的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新型文化业态蓬勃发展,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加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繁荣发展,文化消费日益扩大。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速,2014年增加值达2.4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占GDP的比重为3.76%。演出市场日益活跃,2015年北京营业性演出场次24238场,观众1035万人次。全国电影票房在连续10年保持30%以上增速的基础上,2015年增长48.7%,达440.69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占61.6%,比2014年增长68%,47部票房过亿,中西部地区县级数字影院实现全覆盖,全国县级影院银幕12777块,全国银幕总数达31627块,彰显了改革催生出的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

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统筹政府推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对外传播的辐射力、文化交流的亲和力、文化贸易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主动设置议题,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量达40多万册。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影响扩大、成效明显,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工程深入推进。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5个,推进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启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加强与国外智库的合作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合作传播,中央主要媒体的国际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显著提高。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设,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扩大海外优质资产规模。据初步测算,2015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871.2亿美元,文化服务出口16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高于我国服务出口增速22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比上年增长257.9%,高于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速248个百分点。

社会体制改革多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李培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在完善社会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社会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就、新经验,有力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和民生改善。社会体制改革涉及社会领域体制机制的方方面面,有很多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城乡管理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争取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这涉及到1亿左右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未来五年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和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使我国就业形势和城镇失业率在经济增长下行的情况下保持了总体稳定。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随着各种调节收入分配政策的力度加大,我国近年来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逐年平缓降低。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正式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52亿人、6.58亿人、1.71亿人、2.11亿人。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5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解决不少家庭“一人大病、全家贫困”的问题。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全国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不断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社会秩序保持总体稳定。

深化扶贫体制改革。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6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未来五年年均脱贫1000多万人。

深化计划生育制度改革。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加速的挑战。

社会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有力地推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取得了许多新经验。

一是抓住社会体制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社会体制改革千头万绪、工程浩大,很多问题是两难选择,如何有所突破,是一个难点。近年来,我们抓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个“牛鼻子”,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也为社会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社会公平”问题多年来人民群众一直呼声很高,近年来的社会体制改革从方方面面体现和促进社会公平,如就业体制改革要求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教育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户籍制度改革要求改变户籍的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等等。

二是坚持改革步骤逐步推进和利益协调原则,确保改革的顺利平稳。社会体制改革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确保改革的顺利平稳至关重要。在改革中坚持逐步推进和利益协调是一条很重要的成功经验。比如,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统一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涉及到4000多万人的利益调整,改革过程非常复杂,通过坚持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使这项改革总体上顺利平稳。

三是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社会体制改革问题。社会体制改革涉及到的利益问题广泛,很多问题具体处理起来非常棘手,过去在基层实践中往往流行“摆平”,甚至认为“摆平”就是“水平”。近几年的社会体制改革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把社会问题的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坚持运用法治利器和社会调节相结合,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新步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吉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加快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

思想理念深刻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论述、批示多达80余次,涵盖重大理念、方针原则、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制度保障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思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无价的传统认识,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党积极探索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升华,带来的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为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战略部署更加清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对生态环保领域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在五中全会召开前,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一系列文件彼此呼应、相互衔接,共同形成了中央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制度构架。

顶层设计取得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目标和方向,但基础性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形成总体方案需要做些功课,要研究提出如何创造条件加以推进的思路。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1+6”改革方案,构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1”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构建起由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分别是《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落到实处。此外,新《环境保护法》施行,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出台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转化落实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图和路线图。

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通过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来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内生机制。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是全面推进八项任务落实:第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第二,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解决因无序、过度、分散开发导致的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第三,建立空间规划体系,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第四,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第五,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第六,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重点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第七,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第八,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是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路线图,结合工作实际落实为生态环保领域改革的施工图,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体制“1+6”改革方案,加快推动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中央对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通过开拓创新和持续努力,为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相关内容

  • 十八大亮点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会议期间,就如何把握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记者专访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靖北教授.他告诉记者,党 ...

  • 筑牢增强"四个意识"的思想根基
  • 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一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贯通贯穿起来,充分反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标志着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全党的领导核心载入史册,给新时期加强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和制度治党增添了新动能 ...

  • 强国兴邦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1)
  • 强国兴邦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016-01-14 05:2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专论·治国理政新实践] 强国兴邦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作者:赵周贤 刘光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

  • 十九大报告全文
  • 十九大报告全文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

  • 十八大报告(完整)要点解读
  • 十八大报告要点解读 1.建成小康 [报告原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

  • 18大原始资料
  • 1."三要三不要"构成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 2.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 ...

  • "三会"的背景常识及十八大的十大热点问题
  • "三会"的背景常识及十八大的十大热点问题 1.关于"三会"的思考与问题 (1)几个大会的命名.召开时间及区别? 人大会议 政协会议 党的代表大会 (2)第一次人大.党大召开的时间? (3)十八届一.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 2."三会"的区 ...

  • 2014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3年12月25日07:02 来源:人民日报阿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也是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刻阐述了事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 ...

  • 十八大学习材料
  • 荣成市第二中学十八大学习材料 荣成二中党支部 2012年11月 荣成二中十八大学习材料 第一部分:十八大胜利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11月8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出席.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