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中医药的特色

治未病”已成为我们当今谈论健康的主导话题。当我们翻开“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医的论著时,我们不难发现“治未病”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治病必求于本”,探讨“治未病”的理念,普及“治未病”知识,对于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中医药学,发扬广大中医药文化,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当今我们论述最多的就是“治未病”与健康、亚健康的关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相对于这个健康的定义,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定义:“亚健康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健康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而“治未病”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未病先防”,就是养生、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一阶段主要是“养生与调理”的关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即“未病”。

根据体质的不同,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为第一要素,如:脏腑功能衰退,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气血虚衰,机体失于濡养,故生理机能低下,机体生化不及,精乏气少,则脏腑功能易损:或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人体,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虚损尤以肾、脾改变最为突出。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健脾补肾就成为重要手段。

“治未病”与“既病防变”

目前,“治未病”的理念对于“既病防变”而言,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变途径,采取有效手段阻止其进一步演变、传变,以防加重病情,即第二层意思就是“既病防变”。

“既病”又有“欲病”之分,所谓“欲病”之状,即疾病的潜伏期即将过去之状态,病发在即。在疾病早期症,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清代叶天士治疗温病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可有效控制温病转归,是未雨绸缪之举。“先安”是对阴虚体质患者的阴液保护,顾护了温病阴液耗伤之虑,以防传变之兆,应有先安之举。叶天士关于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以及病位变化的阐述,使我们看到“治未病”理念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我们对温病的救治水平。

“治未病”与“病后康复”

康复是对病后的一个调理,即第三层意思就是“病后康复”,意在治疗上要做到善始善终。“愈后未病态”是病后康复的主要指症,病后调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其死灰复燃。当疾病初愈后,正气还未完全恢复,此时,要采取适合患者的调养方法,促进机体康复。

对于我们常见的急性病病后的康复调理相对会容易一些、好一些;而对一些慢性疾病要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也就是说在病理已形成的初期阶段,如冠心病的缓解期,脑血管病的形成期,糖尿病已形成后的预防并发症期等等,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调整(扶正祛邪、培固元气),对于控制其再度发作却是非常重要的。

回归自然,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中医药学的“治未病”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文化之中,突出了治在“病先”的主题,体现了“知常达变,知变先防”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体现了医学领域“防胜于治”思想理念。这是一种积极与疾病作斗争的思维、思路的探索;这是一种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指导中医临床的一个系统思维方式。

治未病”已成为我们当今谈论健康的主导话题。当我们翻开“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医的论著时,我们不难发现“治未病”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治病必求于本”,探讨“治未病”的理念,普及“治未病”知识,对于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中医药学,发扬广大中医药文化,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当今我们论述最多的就是“治未病”与健康、亚健康的关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相对于这个健康的定义,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定义:“亚健康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健康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而“治未病”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未病先防”,就是养生、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一阶段主要是“养生与调理”的关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即“未病”。

根据体质的不同,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为第一要素,如:脏腑功能衰退,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气血虚衰,机体失于濡养,故生理机能低下,机体生化不及,精乏气少,则脏腑功能易损:或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人体,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虚损尤以肾、脾改变最为突出。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健脾补肾就成为重要手段。

“治未病”与“既病防变”

目前,“治未病”的理念对于“既病防变”而言,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变途径,采取有效手段阻止其进一步演变、传变,以防加重病情,即第二层意思就是“既病防变”。

“既病”又有“欲病”之分,所谓“欲病”之状,即疾病的潜伏期即将过去之状态,病发在即。在疾病早期症,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清代叶天士治疗温病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可有效控制温病转归,是未雨绸缪之举。“先安”是对阴虚体质患者的阴液保护,顾护了温病阴液耗伤之虑,以防传变之兆,应有先安之举。叶天士关于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以及病位变化的阐述,使我们看到“治未病”理念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我们对温病的救治水平。

“治未病”与“病后康复”

康复是对病后的一个调理,即第三层意思就是“病后康复”,意在治疗上要做到善始善终。“愈后未病态”是病后康复的主要指症,病后调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其死灰复燃。当疾病初愈后,正气还未完全恢复,此时,要采取适合患者的调养方法,促进机体康复。

对于我们常见的急性病病后的康复调理相对会容易一些、好一些;而对一些慢性疾病要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也就是说在病理已形成的初期阶段,如冠心病的缓解期,脑血管病的形成期,糖尿病已形成后的预防并发症期等等,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调整(扶正祛邪、培固元气),对于控制其再度发作却是非常重要的。

回归自然,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中医药学的“治未病”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文化之中,突出了治在“病先”的主题,体现了“知常达变,知变先防”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体现了医学领域“防胜于治”思想理念。这是一种积极与疾病作斗争的思维、思路的探索;这是一种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指导中医临床的一个系统思维方式。


相关内容

  •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中
  •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发挥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2007年1月1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quo ...

  • 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
  • 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 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对引导中医医院保持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总结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总体安排和中医药工作总体部署,-继续开 ...

  • 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
  • 作者:孙立曼 2002年07期 1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概念 图书馆特色馆藏是指馆藏文献资源的专业化和独特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它包括专业特色.地方特色.文献类型特色.文种特色等四方面内容.这四方面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包含的.在实际工作中,也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中医院校图书馆而言,专 ...

  • 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工作简报
  •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使医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提升,医院门诊量80万人次.出院病人2万人次.自制制剂年销售1500万元.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专科体系.在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 ...

  • 中医药工作总结
  •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现将一年来我院中医药文 ...

  • 医院度中医药文化建设总结
  •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现将一年来我院中医药文 ...

  • 关于中医药大学生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思考
  •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生 专业特色 实践 论文摘要: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对于普遍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技能尤为重要.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中医学自身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创业教育的要求.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途径主要有:临床教学实践活动.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社区援助活动.社 ...

  •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 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 创新思维模式,丰富拓展中医阵地 ,现代的诊断治疗设备既可以与西医结合为西医服务,也可以与中医结合为中医服务.手术.注射等治疗方法既是西医的治疗手段,也是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学术一定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绝不能固步自封.封闭发展,与现代科学形成鸿沟. 2. 发 ...

  • 中医药健康管理年终工作总结一
  • 中医药健康管理年终工作总结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 ...

  • 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山东省人民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