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 :何为好的教育
引子:1989年6月16日首映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 ,主要讲述了一群中学生在英语老师基廷反传统的教育影响下,反抗压抑和束缚他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做人的故事。故事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廷老师的被辞退为结局。影片耐人寻味,令我对于何为好的教育、何为好的教师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一、船长启蒙的教育智慧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是美国的一所寄宿制贵族化学校,有着优美的环境、精良的师资、小班化的管理。应该说,从电影的开场就可得出它的辉煌的历史,1959年度的开学典礼又是该校100周年的庆典。校长诺伦博士骄傲地强调,威尔顿是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1958年80%的毕业生考入了世界名牌大学。
基廷先生是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后毕业于剑桥大学。应该说他对威尔顿相当熟悉,他能够非常深刻地体味校长诺伦博士所说的学院100年来始终坚持的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
所谓传统,是来着成人社会的实利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青春年少的孩子们自身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它强调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强调循规蹈矩的主智主义的传统。所谓荣誉,就是对学校“辉煌”的历史成就的捍卫,要捍卫校长的荣誉、教师的荣誉、家长的荣誉,但它们恰恰不是学生需要的荣誉。所谓纪律,就是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管理和严格的学习与生活管理。校方和家长认为纪律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但是,威力升学的功利的纪律与管理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压抑学生的个性,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
因此,学生们私下里咒骂威尔顿是地狱学校,并且离经叛道地篡改威尔顿的四大信条以示嘲弄。基廷先生能够理解学生的感受:“我也上过地狱学校并且生存了下来。”
《啊,船长,我的船长!》是美国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写下的著名诗篇。而在《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把自己比作“船长”:“如果胆大的话,你们可以叫我船长。”并引领学生深刻体味到“seizing the day !”的内涵。
“船长”老师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授英文知识,而是让学生们细看大厅中陈列的已故校友的照片。当大家看不出所以然的时候,基廷老师引导他们说:“照片上的那些男孩子们也曾经意气风发,然而无情的自然法则使他们早已化作了尘土。我们都是凡人,总有一天,这个房间里的人都会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所以要把握今天,让生命超凡脱俗。”基廷老师一番惊世骇俗的宣言在这些长期被窒息的心灵中引发的震动无异于一场地震。从此,“CARPE DIEM”便成为许多人在需要作出人生选择时用以自勉的座右铭。
基廷的教育使得威尔顿的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就像基廷告诫学生们的那样,每个人都要寻找自己行走的步调,把握对生活的选择。犹如基廷一直强调的:“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人少的那条。”而学生们也认同了基廷老师是“船长,我的船长。”
二、生命激荡的诗情爱意
尼尔在学校图书馆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刊登着基廷简历的威尔顿年鉴。原来基廷曾参加过一个名叫“死亡诗社”的组织。当年“死亡诗社”曾在一个印第安人的石穴中聚会,朗诵拜伦、惠特曼甚至是自己创作的作品,在诗歌中感受生命的意义。由此,尼尔产生了一个念头:重建“死亡诗社”。
夜晚,“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穿过一片森林,找到了一个很久
没有人际的石穴。这就是当年基廷他们聚会的地方。现在,这里完全成了年轻人的世界,他们高声地读诗,讲着恐怖故事,查理甚至还带来了一幅裸女话。这一切都是威尔顿所不能想象的。“刚果何缓缓地在黑色大地上流动,金色的小径穿过树林······ ”和着优美的诗句,“死亡诗社”的成员们不由得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生命在这一刻得到了尽情的释放。
在这个过程中,尼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所爱。“我要演戏,我喜欢演戏!”当他被确定为《仲夏夜之梦》话剧中的主角后,他假借父亲的名义给诺伦写了一封信表示同意其参加演出。纳克斯鼓起勇气联系了心爱女孩克莉丝,壮着胆子亲吻了她。查理则在校刊上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发表了一篇文章,主张威尔顿招收女生入学。
这一切变化,来自船长的启蒙,来自船长对水手的生命力的激发。生命中的天性、梦想、勇气、爱情,冉冉升起,如骏马在原野上驰骋,如群鸟在天空中展翅。生命的意义,教育的价值由此凸显。
三、诗社解散的教育悲情
查理的文章激怒了校长,诺伦博士恼怒地在全校师生面前宣布,校方将调查这个所谓的“死亡诗社”。最终,“死亡诗社”的成员们逐个被诺伦盘问。基廷被校方以教唆学生成立“死亡诗社”,“毒害”学生思想的罪名开除了。
基廷老师的被辞,反映了勇于改革的真正教育者的势单力薄,反映了基廷的教育思想在世俗和功利主义的传统教育势力面前的无能为力。当按照自由的方式教学时,具有传统思想的校长会说:“我们有非常好的教学大纲。”当试图把学生培养成独立思想者时,具有传统思想的老师会说:“把十六七岁的孩子培养成为独立思想者,天方夜谭!”当尼尔在基廷的引导下喜欢上演戏后,尼尔的父亲阴沉着脸对基廷说:“基廷,你离我儿子远点!”犹如盗火者给了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最后默默地走开。
虽然基廷老师被辞退了,但他留给了学生光明的火种,擦出了学生创造和智慧的火花。当基廷老师最后一次走出教室时,同学们不理睬诺伦校长“开除”的警告,发自内心地喊出“oh Captain ”,一个个站在桌子上向他们心中的船长告别。由此开了,船长在精神上是胜利者。他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尊重。他富于教育智慧的启蒙,唤起了学生生命的冲动,感性的,理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生的潜能爆发了,情感丰富了,个性凸显了。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基廷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老师。
当看到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奔向山涧,在那里倾泻所有愤懑与灵魂的寂寞,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情里战栗时,我感受到一股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当看到秋野的天空中突然鸟群惊飞,如一股挣扎着奋起的力量,渴望自由的翱翔时,我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的一句名言:“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
影片中尼尔的自杀和基廷的被辞虽然意味着基廷式教育改革的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实乃是悲壮的胜利。在世俗的功利主义教育势力居于强势的时代,教育的改革步履蹒跚,改革者必然要充满智慧,具有足够的勇气,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真正符合学生发自的教育改革最终是不会被传统势力击垮的,胜利的曙光总是来自学生的喜欢和尊重。
《死亡诗社》 :何为好的教育
引子:1989年6月16日首映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 ,主要讲述了一群中学生在英语老师基廷反传统的教育影响下,反抗压抑和束缚他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做人的故事。故事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廷老师的被辞退为结局。影片耐人寻味,令我对于何为好的教育、何为好的教师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一、船长启蒙的教育智慧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是美国的一所寄宿制贵族化学校,有着优美的环境、精良的师资、小班化的管理。应该说,从电影的开场就可得出它的辉煌的历史,1959年度的开学典礼又是该校100周年的庆典。校长诺伦博士骄傲地强调,威尔顿是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1958年80%的毕业生考入了世界名牌大学。
基廷先生是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后毕业于剑桥大学。应该说他对威尔顿相当熟悉,他能够非常深刻地体味校长诺伦博士所说的学院100年来始终坚持的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
所谓传统,是来着成人社会的实利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青春年少的孩子们自身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它强调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强调循规蹈矩的主智主义的传统。所谓荣誉,就是对学校“辉煌”的历史成就的捍卫,要捍卫校长的荣誉、教师的荣誉、家长的荣誉,但它们恰恰不是学生需要的荣誉。所谓纪律,就是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管理和严格的学习与生活管理。校方和家长认为纪律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但是,威力升学的功利的纪律与管理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压抑学生的个性,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
因此,学生们私下里咒骂威尔顿是地狱学校,并且离经叛道地篡改威尔顿的四大信条以示嘲弄。基廷先生能够理解学生的感受:“我也上过地狱学校并且生存了下来。”
《啊,船长,我的船长!》是美国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写下的著名诗篇。而在《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把自己比作“船长”:“如果胆大的话,你们可以叫我船长。”并引领学生深刻体味到“seizing the day !”的内涵。
“船长”老师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授英文知识,而是让学生们细看大厅中陈列的已故校友的照片。当大家看不出所以然的时候,基廷老师引导他们说:“照片上的那些男孩子们也曾经意气风发,然而无情的自然法则使他们早已化作了尘土。我们都是凡人,总有一天,这个房间里的人都会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所以要把握今天,让生命超凡脱俗。”基廷老师一番惊世骇俗的宣言在这些长期被窒息的心灵中引发的震动无异于一场地震。从此,“CARPE DIEM”便成为许多人在需要作出人生选择时用以自勉的座右铭。
基廷的教育使得威尔顿的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就像基廷告诫学生们的那样,每个人都要寻找自己行走的步调,把握对生活的选择。犹如基廷一直强调的:“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人少的那条。”而学生们也认同了基廷老师是“船长,我的船长。”
二、生命激荡的诗情爱意
尼尔在学校图书馆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刊登着基廷简历的威尔顿年鉴。原来基廷曾参加过一个名叫“死亡诗社”的组织。当年“死亡诗社”曾在一个印第安人的石穴中聚会,朗诵拜伦、惠特曼甚至是自己创作的作品,在诗歌中感受生命的意义。由此,尼尔产生了一个念头:重建“死亡诗社”。
夜晚,“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穿过一片森林,找到了一个很久
没有人际的石穴。这就是当年基廷他们聚会的地方。现在,这里完全成了年轻人的世界,他们高声地读诗,讲着恐怖故事,查理甚至还带来了一幅裸女话。这一切都是威尔顿所不能想象的。“刚果何缓缓地在黑色大地上流动,金色的小径穿过树林······ ”和着优美的诗句,“死亡诗社”的成员们不由得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生命在这一刻得到了尽情的释放。
在这个过程中,尼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所爱。“我要演戏,我喜欢演戏!”当他被确定为《仲夏夜之梦》话剧中的主角后,他假借父亲的名义给诺伦写了一封信表示同意其参加演出。纳克斯鼓起勇气联系了心爱女孩克莉丝,壮着胆子亲吻了她。查理则在校刊上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发表了一篇文章,主张威尔顿招收女生入学。
这一切变化,来自船长的启蒙,来自船长对水手的生命力的激发。生命中的天性、梦想、勇气、爱情,冉冉升起,如骏马在原野上驰骋,如群鸟在天空中展翅。生命的意义,教育的价值由此凸显。
三、诗社解散的教育悲情
查理的文章激怒了校长,诺伦博士恼怒地在全校师生面前宣布,校方将调查这个所谓的“死亡诗社”。最终,“死亡诗社”的成员们逐个被诺伦盘问。基廷被校方以教唆学生成立“死亡诗社”,“毒害”学生思想的罪名开除了。
基廷老师的被辞,反映了勇于改革的真正教育者的势单力薄,反映了基廷的教育思想在世俗和功利主义的传统教育势力面前的无能为力。当按照自由的方式教学时,具有传统思想的校长会说:“我们有非常好的教学大纲。”当试图把学生培养成独立思想者时,具有传统思想的老师会说:“把十六七岁的孩子培养成为独立思想者,天方夜谭!”当尼尔在基廷的引导下喜欢上演戏后,尼尔的父亲阴沉着脸对基廷说:“基廷,你离我儿子远点!”犹如盗火者给了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最后默默地走开。
虽然基廷老师被辞退了,但他留给了学生光明的火种,擦出了学生创造和智慧的火花。当基廷老师最后一次走出教室时,同学们不理睬诺伦校长“开除”的警告,发自内心地喊出“oh Captain ”,一个个站在桌子上向他们心中的船长告别。由此开了,船长在精神上是胜利者。他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尊重。他富于教育智慧的启蒙,唤起了学生生命的冲动,感性的,理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生的潜能爆发了,情感丰富了,个性凸显了。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基廷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老师。
当看到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奔向山涧,在那里倾泻所有愤懑与灵魂的寂寞,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情里战栗时,我感受到一股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当看到秋野的天空中突然鸟群惊飞,如一股挣扎着奋起的力量,渴望自由的翱翔时,我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的一句名言:“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
影片中尼尔的自杀和基廷的被辞虽然意味着基廷式教育改革的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实乃是悲壮的胜利。在世俗的功利主义教育势力居于强势的时代,教育的改革步履蹒跚,改革者必然要充满智慧,具有足够的勇气,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真正符合学生发自的教育改革最终是不会被传统势力击垮的,胜利的曙光总是来自学生的喜欢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