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能力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由此得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灵活把握以下四个“须”,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郑华,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讲师,硕士,广东湛江524094
[中图分类号]C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2-0160-03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由此得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它包括思绪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并作出决策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能力同属于个性的范畴,即它们都是顺利完成某种课题的个性心理特征。我们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要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与灵活性。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灵活把握以下四个“须”,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须“软硬兼施”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已是深入人心。可见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软硬兼施”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安排一些阅读或做书面作业的任务,下节课可作检查,确保基本的教学质量。此谓之“硬”;而要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上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引导的“软”上花工夫了。常用的做法是设疑,即保持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设疑有三原则:一是新,即对某一个知识点,史学界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教师应及时地引入,使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二是卖,即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上善卖关子,启发学生课堂思考或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从而主动学习和探究;三是度,即设疑的使用上要有度,过度的设疑会让学生提不起劲,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适度的和关键知识点上的设疑,会起到一针见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遵义会议”的内容时,可让学生了解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生死攸关的一次会议,然后进一步设疑:这短短的三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议上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发生呢?会议最后作出了哪些决定呢?由此而进入正题。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须“八仙过海”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笔者据此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即采取一些个性化的做法,增加理解记忆,减少机械记忆。
例如,笔者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相关原理,要求把学习的时间化整为零,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个性化的方法。如康有为的活动,可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历史活动的演变过程。又如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笔者把它浓缩为“一二三四五”,即“一线、二变、三三、四反、五建”。笔者于是向学生进一步解释:一线是指国共合作产生的革命统一战线;二变是孙中山一生中有两次思想上的重大转变(青年、晚年);三三是指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四反是指孙中山曾反对(清朝、袁世凯、张勋和段祺瑞);五建是指孙中山一生曾参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中华民国、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
实践证明,记忆方法上鼓励“八仙过海”(意即千方百计),不但可以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教学管理上须“百家争鸣”
在历史科课堂教学上,最困难的事情在于如何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需要考虑的不仅包括教学方法。还包括如何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得到思维能力上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戊戌变法”这节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小议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作用。鉴于思维定性,学生普遍认为慈禧太后只会起到破坏变法的作用。实际上,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的。通过讲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同样的事例,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外交态度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又如,讲述“辛亥革命”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评价一次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2)辛亥革命的性质应该如何去理解?对于第一个问题,教师应教会学生两个评价标准,即:(1)客观标准:观察这一革命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任务。(2)主观标准:观察这一革命是否完成了其领导者预先为之规定和设计的任务。对于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可启发得出如下不同的看法:(1)“反满论”。(2)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全民革命”。(3)认为辛亥革命是“士绅领导的改革”。(4)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保守的运动”,是“改朝换代”。(5)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再如,在讲述“遵义会议”这节内容时,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疑问,教师要向学生讲清以下几点:遵义会议不能仅仅理解为在遵义城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应是遵义召开会议前后的一系列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也有一个过程;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不仅要看他担任什么职务,而主要看他的主张、意见是否占主导地位。
四、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须“广种博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提供他们一把金钥匙。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可大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比如,在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国内外背景,说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要求表述得直观生动和容易记忆。这是一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知识体系,不管最后思维结果如何,其艰辛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锻炼过程,它能很好地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抽查部分学生的思维成果后,教师可以公布自己的答案以供学生参考(图1)。
五、结论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低年级和起始课开始逐步培养,教师用以交代方法,提示规律,为教学和训练的深人开展打好基础。
课堂教学是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活动,并让同学间互相学习交流,从而集思广益,广种博收,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类推进,相互促进,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有收获。
[责任编辑:石上流]
[摘要]培养学生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能力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由此得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灵活把握以下四个“须”,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郑华,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讲师,硕士,广东湛江524094
[中图分类号]C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2-0160-03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由此得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它包括思绪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并作出决策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能力同属于个性的范畴,即它们都是顺利完成某种课题的个性心理特征。我们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要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与灵活性。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灵活把握以下四个“须”,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须“软硬兼施”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已是深入人心。可见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软硬兼施”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安排一些阅读或做书面作业的任务,下节课可作检查,确保基本的教学质量。此谓之“硬”;而要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上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引导的“软”上花工夫了。常用的做法是设疑,即保持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设疑有三原则:一是新,即对某一个知识点,史学界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教师应及时地引入,使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二是卖,即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上善卖关子,启发学生课堂思考或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从而主动学习和探究;三是度,即设疑的使用上要有度,过度的设疑会让学生提不起劲,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适度的和关键知识点上的设疑,会起到一针见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遵义会议”的内容时,可让学生了解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生死攸关的一次会议,然后进一步设疑:这短短的三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议上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发生呢?会议最后作出了哪些决定呢?由此而进入正题。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须“八仙过海”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笔者据此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即采取一些个性化的做法,增加理解记忆,减少机械记忆。
例如,笔者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相关原理,要求把学习的时间化整为零,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个性化的方法。如康有为的活动,可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历史活动的演变过程。又如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笔者把它浓缩为“一二三四五”,即“一线、二变、三三、四反、五建”。笔者于是向学生进一步解释:一线是指国共合作产生的革命统一战线;二变是孙中山一生中有两次思想上的重大转变(青年、晚年);三三是指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四反是指孙中山曾反对(清朝、袁世凯、张勋和段祺瑞);五建是指孙中山一生曾参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中华民国、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
实践证明,记忆方法上鼓励“八仙过海”(意即千方百计),不但可以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教学管理上须“百家争鸣”
在历史科课堂教学上,最困难的事情在于如何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需要考虑的不仅包括教学方法。还包括如何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得到思维能力上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戊戌变法”这节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小议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作用。鉴于思维定性,学生普遍认为慈禧太后只会起到破坏变法的作用。实际上,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的。通过讲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同样的事例,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外交态度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又如,讲述“辛亥革命”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评价一次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2)辛亥革命的性质应该如何去理解?对于第一个问题,教师应教会学生两个评价标准,即:(1)客观标准:观察这一革命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任务。(2)主观标准:观察这一革命是否完成了其领导者预先为之规定和设计的任务。对于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可启发得出如下不同的看法:(1)“反满论”。(2)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全民革命”。(3)认为辛亥革命是“士绅领导的改革”。(4)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保守的运动”,是“改朝换代”。(5)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再如,在讲述“遵义会议”这节内容时,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疑问,教师要向学生讲清以下几点:遵义会议不能仅仅理解为在遵义城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应是遵义召开会议前后的一系列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也有一个过程;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不仅要看他担任什么职务,而主要看他的主张、意见是否占主导地位。
四、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须“广种博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提供他们一把金钥匙。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可大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比如,在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国内外背景,说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要求表述得直观生动和容易记忆。这是一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知识体系,不管最后思维结果如何,其艰辛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锻炼过程,它能很好地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抽查部分学生的思维成果后,教师可以公布自己的答案以供学生参考(图1)。
五、结论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低年级和起始课开始逐步培养,教师用以交代方法,提示规律,为教学和训练的深人开展打好基础。
课堂教学是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活动,并让同学间互相学习交流,从而集思广益,广种博收,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类推进,相互促进,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有收获。
[责任编辑:石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