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指标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对策,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利用财务报表的分析结果时,避免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但由于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常常会影响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客观评价。通常,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务人员自身的素质。财务报表是建立在对企业生产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汇总和计算的基础上的。但有时各基层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时,可能会隐瞒或虚报数据。如果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就很可能被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蒙蔽,这样企业的财务报表就很难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某些会计处理方法。比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这样就会出现即使两个经营状况完全相同的企业,由于采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财务分析结果。 3.会计估计。会计核算包含着大量的会计估计,因此,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准确。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率、净残值等等,这些都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在里面,由此导致企业之间的财务报表缺乏可比性。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而实物资产恰好相反。从负债角度来看,物价上涨,货币性负债能带给企业利润,而非货币性负债由于企业未来需要以货币、商品或劳务偿还,可能会造成企业的损失。另外,通货膨胀也会影响企业损益表的可靠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利润是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不是收付实现制,这样企业的利润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5.财务报表重结果。通常,财务报表只是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并没有反映其实现经营成果的具体过程。 二、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 1.主观局限性。财务指标是为了帮助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更为全面的详尽的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但由于财务报表是企业的财务人员根据相关财会法规和政策制度编制的,必然会出现一些人为因素,这势必会影响到财务指标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与评价都是由财务人员来完成的。不同的财务人员由于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差异,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他们依据财务报表所计算出来的财务指标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特别是如果相关财务人员缺乏实践经验,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会影响到财务指标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第三,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数据的质量还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态度。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然而,有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为了完成预期目标,可能会要求财务人员人为操纵利润,这样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大大降低了。 2.客观局限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指标主要用来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通常,流动资产可以在短期内转化为现金以满足企业偿付短期债务的要求,一般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但是,如果仅依据这两个指标就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但这几个指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每股收益=年净利润/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它反映了普通股在会计报表年份所获得的利润。分子是会计报表年度的净利润,是时期指标,分母是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是时点指标,分子和分母的口径并不一致。而且每股收益也无法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因为收益增加的同时常常伴随着风险的增加。 每股净资产=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末普通股数,表示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所有者权益。因为净资产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并没有反映出净资产的市场价值,也没有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在投资分析时,只能有限的使用这个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计算方法为:净资产收益率=年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应以净资产全年的加权平均数作为计算依据,但这样较为复杂。为了简化计算,分母采用了年初和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值,这样较为简单又相对合理。 三、改进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途径 1.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人是最主要的因素,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分析结论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分析和理解财务报表及财务指标的能力,除了专业的财务知识外,还要求他们具备相关法律、税务、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建立正确的分析理念,提高他们分析财务报表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2.运用多种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首先,企业应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现代企业都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很难对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量化。因此,在运用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的同时,必须能够做出定性的判断,利用财务人员的丰富经验,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其次,采用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是动态发展的。通常,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过去的静态信息,因此,因引入动态分析的方法,在分析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当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况,从而为企业的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 第三,采用个别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同一财务指标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可能会揭示出不同的问题,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分析财务报表时,不能仅仅依据单一指标,必须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关联性,这样才能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刘督红,张璐.财务报表局限性分析[J].国际商务财务,2011(2):59-62.
摘要:本文在分析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指标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对策,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利用财务报表的分析结果时,避免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但由于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常常会影响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客观评价。通常,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务人员自身的素质。财务报表是建立在对企业生产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汇总和计算的基础上的。但有时各基层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时,可能会隐瞒或虚报数据。如果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就很可能被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蒙蔽,这样企业的财务报表就很难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某些会计处理方法。比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这样就会出现即使两个经营状况完全相同的企业,由于采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财务分析结果。 3.会计估计。会计核算包含着大量的会计估计,因此,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准确。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率、净残值等等,这些都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在里面,由此导致企业之间的财务报表缺乏可比性。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而实物资产恰好相反。从负债角度来看,物价上涨,货币性负债能带给企业利润,而非货币性负债由于企业未来需要以货币、商品或劳务偿还,可能会造成企业的损失。另外,通货膨胀也会影响企业损益表的可靠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利润是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不是收付实现制,这样企业的利润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5.财务报表重结果。通常,财务报表只是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并没有反映其实现经营成果的具体过程。 二、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 1.主观局限性。财务指标是为了帮助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更为全面的详尽的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但由于财务报表是企业的财务人员根据相关财会法规和政策制度编制的,必然会出现一些人为因素,这势必会影响到财务指标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与评价都是由财务人员来完成的。不同的财务人员由于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差异,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他们依据财务报表所计算出来的财务指标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特别是如果相关财务人员缺乏实践经验,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会影响到财务指标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第三,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数据的质量还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态度。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然而,有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为了完成预期目标,可能会要求财务人员人为操纵利润,这样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大大降低了。 2.客观局限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指标主要用来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通常,流动资产可以在短期内转化为现金以满足企业偿付短期债务的要求,一般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但是,如果仅依据这两个指标就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但这几个指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每股收益=年净利润/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它反映了普通股在会计报表年份所获得的利润。分子是会计报表年度的净利润,是时期指标,分母是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是时点指标,分子和分母的口径并不一致。而且每股收益也无法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因为收益增加的同时常常伴随着风险的增加。 每股净资产=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末普通股数,表示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所有者权益。因为净资产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并没有反映出净资产的市场价值,也没有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在投资分析时,只能有限的使用这个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计算方法为:净资产收益率=年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应以净资产全年的加权平均数作为计算依据,但这样较为复杂。为了简化计算,分母采用了年初和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值,这样较为简单又相对合理。 三、改进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途径 1.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人是最主要的因素,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分析结论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分析和理解财务报表及财务指标的能力,除了专业的财务知识外,还要求他们具备相关法律、税务、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建立正确的分析理念,提高他们分析财务报表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2.运用多种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首先,企业应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现代企业都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很难对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量化。因此,在运用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的同时,必须能够做出定性的判断,利用财务人员的丰富经验,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其次,采用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是动态发展的。通常,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过去的静态信息,因此,因引入动态分析的方法,在分析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当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况,从而为企业的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 第三,采用个别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同一财务指标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可能会揭示出不同的问题,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分析财务报表时,不能仅仅依据单一指标,必须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关联性,这样才能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刘督红,张璐.财务报表局限性分析[J].国际商务财务,2011(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