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未死,只是时光终究离散

  20年前,白岩松听到要让自己做主持人的消息,第一个反应是,“不,坚决不”;崔永元已隐隐预感到,“我的时代,一个崔永元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办公室的门忽然被撞开,陈虻走进来说:“我想出来了,我就要叫‘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1996年,《东方时空》全家福。那一年,孙玉胜36岁,陈虻35岁,崔永元33岁,白岩松28岁。   白岩松穿着一身借来的硕大的西服,戴着一块颇为晃眼的假金表,出现在镜头里。   “你怎么戴那么大一表啊?”上个月,是央视《东方时空》开播20周年,白岩松做客《鲁豫有约》,回放开播视频时,鲁豫“揪”出了这个细节。   全场会心大笑。   这是白岩松第一次出镜,他是背着领导的。“领导”,指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领导。到央视“露脸”,不过是毛头小伙白岩松的一个“私活儿”。他当时还没想过“跳槽”,他觉得央广挺好。   其实更早的时候,当时的央广领导也没想“跳槽”。   1985年,时任央广副台长杨伟光,接到调令,出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杨伟光为此找到了广电部某领导家里。领导说,这是党组的决定,不会更改了。   情况就是这样。   那时的央视,没有《东方时空》,没有《焦点访谈》,没有《新闻调查》,没有《实话实说》,没有《面对面》,没有《感动中国》。当然,更没有地位,也没有钱。   六年后,杨伟光升任央视台长。1992年,邓小平南巡。一年后,1993年春天,杨伟光决心创办一档报道热点的电视栏目。因为题材“报喜也报忧”,他把播出时间设定为早间7点一个当时中国人不会打开电视的时段。   杨伟光想启用年轻人,他叫来了时任新闻采访部主任孙玉胜。   时年33岁的孙玉胜差不多是与杨伟光同时期进的央视:1984年,孙玉胜大学毕业时听到被分配到央视,他的情绪也不高。甚至刚工作时,有同事谈论“蒙太奇”,孙玉胜还以为这是一个外国记者的名字。   起点就是这样。   当时中国的电视节目在视听手段上的要求,还主要以“听”,即文字语言为主。   奉命牵头的孙玉胜,几乎立刻想到了这档早间节目的名字《新太阳60分》,他总记得在广东街头看到的一句古老希腊谚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孙玉胜把这个颇为得意与欣喜的节目名提交上去,至杨伟光处却被否决:“东方红,太阳升。你要用《新太阳》,人家就会联想,是不是否定了老太阳,否定了毛泽东?”   年轻人想要辩解,直到杨伟光说:“不要坚持了,真正出毛病的话,他们肯定是找我,不是找你们。”台长大笔一挥,在替补名单的最底部一栏画了个圈:《东方时空》。   形势就是这样。   回望这个国家电视台自1983年以来发起的数轮以十年为周期的中国电视改革,无一不发轫于春天。其中隐匿的一个政治逻辑是:新一届党代表大会多在秋冬之际召开,秋冬之际,稳定为主。   此时,孙玉胜手下那些日后声名显赫的名嘴们,都还是年轻人白岩松听到要让自己做主持人的消息,第一个反应是,“不,坚决不”;崔永元隐隐预感到,“我的时代,一个崔永元的时代就要到来了”。而《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办公室的门忽然被撞开,陈虻走进来说:“我想出来了,我就要叫‘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一群电视年轻人由此迎来了一个时代的绽放。他们彼此欣赏,又彼此想要胜过对方。 年轻人想要辩解,直到杨伟光说:“不要坚持了,真正出毛病的话,他们肯定是找我,不是找你们。”台长大笔一挥,在替补名单的最底部一栏画了个圈:《东方时空》。

央视史上前所未有的“噩耗”

白岩松初见这位手拿大哥大的白胖制片人时便觉得,这跟骗子的唯一区别,是有认识的人推荐。“认识的人”,指的是崔永元。   找帮手时,孙玉胜第一个想到了时间。   时间,就是他的本名。“时间对电视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悟性,天分极高,就是说话比较随便。”孙玉胜这句话,若干年后,不期成为时间在央视职业沉浮的一个注脚。   30出头的时间当时正在采访部接受新闻的“锻炼”,学习正面看待事物。此前,时间一直在专题部,他做了一部片子《天安门》。这种具有纪录片理念和平实叙事风格的片子,在当时还不被理解,被认为调子较灰。   有意思的是,未来五年,这位“灰调”年轻人将在《东方时空》执掌其中一档“浓缩人生精华”的正面人物报道栏目《东方之子》。   很快,时间就决定要把《东方之子》做成人物访谈形式。他一直觉得,这个社会,由于文革阴影,人与人之间不能心对心交流,人们之间的谈话总隔着面纱。   现在,他要做一场带有戳穿心态的说真话的正面人物访谈。   问题是,没有经费。   孙玉胜曾往上递交过一个节目承包申请报告,里面提到一年近1000万元的经费预算。后来的运转证明,作为一档日播的40分钟时长的综合杂志型节目,《东方时空》每年的实际开支近4千万元。   而当初这一千万元,台里也没批下来。《东方时空》的启动经费,是孙玉胜向台里打的借条,20万元三年后,新闻评论部另一档45分钟节目《新闻调查》筹创时,这差不多是其举行一个全国招聘座谈会的经费。   最后,是一位副台长给孙玉胜打来电话:“台里的意思是,能否就给你们五分钟广告时间,其他的一切就不管了。五分钟,你们挣多少花多少。”   “五分钟”,然后,“其他一切就不管了”?   这一央视史上前所未有的“噩耗”,很快通知到《东方时空》的四个子栏目:《东方之子》、《焦点时刻》、《生活空间》以及《金曲榜》(后改名为《音乐电视》)。   制片人时间之后的“发展下线”工作,便颇有了敌后武工队的自觉。“给你一个图章,给你把枪,然后也没节目经费,让你去发展你的组织,走的时候一个人,回来带来一个团。”这是时间的原话。   白岩松初见这位手拿大哥大,不似央视人员倒像江湖中人的白胖制片人时,便觉得,这跟骗子的唯一区别,是有认识的人推荐。   “认识的人”,指的是他的大学师兄兼同事崔永元。

开启自己的命运之门

樊馨蔓没有考上新闻评论部,但她之后还是进入陈虻任制片人的《生活空间》实习,成为编导。再后来,她参与创办了《感动中国》,任总导演。   崔永元和时间是大学同学。崔永元18岁时就开始失眠,第二日上午的课往往也上不了。于是,他便常在公共洗漱间里与时间相遇:时间不失眠,但上午的课,他一般也不去。   巧的是,二人的家也都在部队大院,久而久之,便有了互相串门的交情,崔永元谈过恋爱的女孩,时间也都认识。   后来,崔永元去了央广。时间早期在央视做专题片时,崔永元便是他的智囊。   时间当了《东方之子》制片人后,崔永元有次探班,他帮一位老挨时间骂的老同志找选题。老同志发现,崔永元在报纸上勾出的“要找的人”,篇幅都不大。崔永元说,这可能就是你的问题了,我们是要找值得采访的人,并不是这人上了两个版,你再去追他;好的线索,一行字就够了。   时间知道这事后,一定要拉崔永元入伙。崔永元说,你看,我平时也挺忙的。时间赶紧说,那你给我推荐一个。   《东方时空》早期的招兵,多数便是经由这样的熟人推荐熟人而来。   《东方时空》开播不到半年,“吃方便面,打面的,看《东方时空》”,成为上世纪90年代的京城时尚。节目的广告时长也从第一期的五分钟卖不满,到之后因“私自”延长至十分钟,被杨伟光发现而挨批。   后来赫赫有名的“新闻评论部”,正是因《东方时空》等节目的影响力,于同年年底在央视成立。   这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时代。央视史上第一次对外招聘,也是由新生的新闻评论部发起。1993年年底,孙玉胜一手撰写的招聘启事刊登在了《中国电视报》、《人民日报》和《北京晚报》上。在后来的回忆中,孙玉胜提到自己有些隐隐激动,他想象着报纸另一端的年轻人,是否也会想象着因为这几行字,开启自己的命运之门。   开始在导演圈小有名气的张纪中,走路时踢到了张报纸。他一脚踩中的,正是孙玉胜写的招聘的“豆腐块”。张纪中把这张脏兮兮的报纸放到了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妻子樊馨蔓面前:“这不就是你一直以来的梦想么?”   现场的考题也是孙玉胜出的,就一道:制定一期电视报道计划。孙玉胜没有设计常规的文史知识考点,他不想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宋徽宗年号”问题,就失去一个拥有电视创造天赋的新人。   樊馨蔓没有考上。但她还是进入陈虻任制片人的《生活空间》实习,成为编导。这源于孙玉胜在《东方时空》发起的,后来在中国电视界一个影响深远的“制片人”制度,其中精神包括:制片人拥有绝对的用人权和财权,领导也不得干涉。   樊馨蔓后来参与创办《感动中国》,历任数届《感动中国》总导演。

靠娱乐起家的新闻节目

  人找齐了,做什么才是个问题。   虽然日后的《东方时空》,人们都认为它是一档新闻节目,但有意思的是,它最先火的,是娱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流行音乐的最大推手,不在唱片公司云集的广州,而在首都北京,国家电视台;确切地说,也不在央视文艺中心,就在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 这档后来的新闻节目,在1995年推出了50首新歌,其中有高枫的《大中国》、满文军的《懂你》和老狼的《恋恋风尘》。   此前,广播电台的流行音乐点歌正盛行,港台流行音乐也开始进入大陆,同时带来一批MV作品。《东方时空》创办时,有人便提出做一个早间点歌的子栏目。   一个叫王坚平的青年记者,因为整日哼唱齐秦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而成为不二的负责人选。   制片人王坚平负责的这个子栏目最早叫《金曲榜》,因为港台音乐总排在头名,而一些革命歌曲可能就只是六七名,后来索性更名为《音乐电视》,不再排名。   张学友的《吻别》、周华健的《花心》,在大陆最早都是经由《音乐电视》播出。   《东方时空》快开播时,孙玉胜问王坚平,头两日准备放什么歌。王坚平说,第一天播杨钰莹的歌,第二天播台湾的郑智化的歌曲。   “台湾的政治化的歌曲?”孙玉胜吓了一跳。   《东方时空》首期节目,出于安全考虑,其他三个子栏目的选题都做得较平,王坚平的音乐栏目就显得格外出跳热闹。他还找来刘德华、杨钰莹等歌星录制了“贺词”,这一宣传手段而今许多电视台、电台、网站乃至公共微信仍在沿用。   “恭贺《东风(方)时空·金曲榜》开播”刘德华那时刚刚进军大陆,普通话还说不太好,对着镜头,他把“方”字咬成了“风”字。   开播头两个月,由于播放大量港台歌曲,王坚平受到了批评。20年前,这种意识形态的批评不仅来自上面,也来自观众,甚至是“自己人”:央视内部的阅评通报上,就有同仁质疑,这个节目是不是制片人或者个别编导自娱自乐的卡拉OK? 1994年5月,白岩松和水均益主持内部联欢会。这时候的小白,收到的表扬信终于超过了批评信,还开始收到求爱信。   杨伟光亲自找王坚平谈话,并给定了主意:台里拨款200万元,拍摄“中国民族歌曲经典MV100首”。这一民歌系列后来播出了整整一年,受到《人民日报》发文和时任总理李鹏的题词表扬。   王坚平把这套MV的版权卖给了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央视收回了制作成本,孙玉胜很满意,称赞王坚平很有生意头脑。   到1995年,“当代金曲50首”也做完了,也播完了。王坚平想要推出中国原创的流行音乐,由栏目组出钱拍摄MV。   一次王坚平去唱片公司找歌,朋友说有一首新歌,我打个电话,让歌手现场来给你唱。过一会儿,一个叫高枫的年轻人背着吉他骑着自行车来了。他喊了句“王老师”,开始弹唱起来:“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大中国》后来成为《音乐电视》推出的《95新歌》里的一号作品,栏目组投入的MV成本也最大,拍的都是大场景,制作费高达九万元。   那一年火起来的,还有《懂你》这首歌,它最早是怀念邓丽君的。1995年,邓丽君刚刚去世。王坚平对词作者说,词是很好的,但是风格过于哀婉,你看,能不能改以亲情,比如父子之间的沟通做主题?   《懂你》的演唱者,有三人录了小样,其中两位是已经成名的蔡国庆和孙国庆。王坚平和同事听完小样后,却一致觉得那个从京郊来的农村小伙演绎得最好。   这首歌,就给了新人满文军。   那一年,《音乐电视》推出的《95新歌》里还有戴军的《阿莲》、罗中旭的《星光灿烂》、老狼的《恋恋风尘》等。当年年末,中国十大金曲盘点时,《东方时空》推出的新歌,占了一半。   随后,一切戛然而止。   1995年年底,央视决定,把《音乐电视》从《东方时空》里撤除。孙玉胜后来谈及原因,一是《东方时空》要转型做彻底的新闻杂志;二是,来自台里文艺中心的竞争与不满。   孙玉胜找来王坚平谈话,他对王坚平的表态很满意,觉得他是一个顾全大局、勇于挑战自己的人。   孙玉胜用了“壮士断臂”一词。   《音乐电视》的散伙饭,栏目组有邀请孙玉胜,孙玉胜说一定来。席上,大家都很克制。   但年轻人脸上的悲伤遮不住。孙玉胜后来借故先行离席。   王坚平剪去长发,于1996年出任《新闻调查》第一任副制片人。1999年,王坚平从央视辞职,创办银汉文化传播公司。2010年,王坚平回归体制,现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数字广播中心副主任。   《音乐电视》的被剥离,后被认为从整个风格上改变了《东方时空》的人文气质,它终于成为了人们后来熟悉的模样一档新闻节目。

小保姆说:我有暂住证,你们有吗

制片人时间曾在六里桥租过一个半地下室的集体宿舍,白岩松、王志、张洁、周兵这些名记和日后的名导,都挤在里面。   陈耀文还是军人时,常去央视送片。   他在部队,拥有专门机房,配有专车,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1992年,因为获得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陈耀文还立了一个二等功。 1996年,《实话实说》开播那一年的崔永元。时间是《实话实说》创办人,开播前,他特意带着小崔去找台里的造型高手徐晶。徐晶说,你怎么老找长这样的当主持人?   《东方时空》开播,陈耀文连看了三个月后,他意识到原来自己过去一直在做“黑板报”。   陈耀文见到了《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制片人张海潮。简短谈话后,张海潮问,你什么时候能来?   陈耀文的军长当时正好在央视附近的京西宾馆开会。陈耀文买了把香蕉就去找军长,说想转业。军长说,这样吧,我批准你来学习一年,干不了还可以回去。   不过理想这事显然是有成本的:大多数评论部的人其实都不属于央视,说白了就是临时工。   孙玉胜当时发起的那场一个国家电视台的首次招聘,通过考试的有128人。在入围者纷纷电话询问“是否解决北京户口、工作关系是否调入央视”等问题得到全否答案后,最终加盟的,不足四十人。   工作不久,拥有15年军龄的陈耀文,就被骂哭了。“你一个临时工,借什么带子,一边儿去。”一个央视正式员工说。   外来务工的小保姆也瞧不起他们。制片人时间曾在六里桥租过一个半地下室的集体宿舍,白岩松、王志、张洁、周兵这些名记和日后的名导,都挤在里面。   一个安徽小保姆负责给他们做饭。保姆开始对他们挺好,觉得常能在电视上看见他们。   王志那时确认自己要做主持人了,他花了800元,跑到赛特商场买了平生最贵的衣服,一件格子西装。小保姆和王志熟了,就嘲笑他,你们这些做主持人的,就像地老鼠,住在地下室,出去都是人模狗样,西装革履。   后来,小保姆做饭也开始敷衍。有一次,张洁忍不住去问小保姆。小保姆拿出来一张纸:“我有暂住证,你们有吗?”   北京木樨地一带有许多部长高楼。周兵那时常去采访离退休部长。夜幕降临时,忧伤的年轻人经常会望着那一排排高楼上的灯,一边觉得很有镜头感,一边想起来,这些房子跟他们都没有关系。   周兵后来成为纪录片导演,代表作是《故宫》。

“嗯,哭啦?不讲了,不讲了”

“您好好吹啊,明天早晨,《东方时空》,就能看见您吹的这个头。”《东方时空》记者感到理发师傅的手瞬间抖了一下。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陈耀文,他出镜的第一个片子,是1994年《东方时空》的春节特别节目。陈耀文去天津采访一个年画画家。陈耀文先去采访对象家踩了个点,那附近有一个理发店。   陈耀文走进去吹头。对于已经是《东方时空》记者,将要在电视上出现的那种抑制不住的心情,他想着,要怎么传递给理发师傅,让他收看电视,为替我吹过头而高兴一下呢?   陈耀文开口了:“您好好吹啊,明天早晨,《东方时空》,您就能看见您吹的这个头。”他感到师傅的手瞬间抖了一下:“真的啊,明早就能看见吧!”   陈耀文压住声音:“如果顺利的话。”   到1995年、1996年时,负责《焦点访谈》、《焦点时刻》监督报道的暗访记者陈耀文,出门受到的已经是明星一般的礼遇。坐飞机,有乘务长将他请至头等舱;在天安门广场拍片,有人过来找他合影;去商场买东西,对方突然说,给你打折吧,你老替我们说话。   老台长杨伟光退休后,接受采访被问及有关《焦点访谈》的审片经历时,常提到1994年冬天,一个有关克拉玛依大火的报道。而这个报道的记者,正是陈耀文。   这是陈耀文记者生涯里最痛苦的一次大哭。   325个人在火灾中丧生,288个是孩子。八天连续采访后,陈耀文回京,片子一个通宵就编了出来。第二日一早,杨伟光被副台长沈纪请来亲自审片。片子放完,杨伟光也没说不播,只是说这种报道还是要考虑影响,现在马上就要过年了。   杨伟光从陈耀文的衣服上看到了眼泪:“嗯,哭啦?好了,不讲了,不讲了。”   《焦点时刻》实际上是后来的晚间节目《焦点访谈》的“试探气球”。《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制片人张海潮同时也负责《焦点访谈》节目。如果早间的《焦点时刻》报道播出,领导有打电话来,那么黄金时段的《焦点访谈》就不再播。   1995年,张海潮出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现任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   陈耀文2000年任《东方时空·直通现场》栏目主编,后相继任《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栏目主编,《世界》栏目总编导,《国际观察》栏目主编。   现在,他是《新闻纪实》栏目记者。   记者陈耀文偶尔会在微博上给郭德纲提供素材。比如,“某媒介要播出纪念莫扎特逝世N周年专场音乐会录像,相关部门严格要求填写表格……编导只得填写如下内容作者地址:维也纳中央公墓;电话:无联系电话。

希望你继续保持口无遮拦的说话方式

  策划新人白岩松上来就坐在地上开说,然后,他懵了。   主持人胡健站了起来,对制片人时间说:“我以为你找来一老头,结果来了一小孩。” 制片人时间和编导一起熬。有一次,编片编得太累了,时间蹲着尿。一旁人说:“你又不是个女的。”“我给忘了。”时间说。   胡健是时间定下的第一个主持人。时间最早想把《东方之子》做成学者型访谈,他希望找一个稍有年纪和阅历的主持人。   屏幕上的播音小美女让时间很是看不顺眼。他觉得那些主持人脑子有问题。“不动脑子,不问人话,不是智商有问题,是什么?”   胡健当时四十多岁,在《工人日报》做主任,曾和时间合作过纪录片,她的记者式思考提问让时间很欣赏。   现在,策划会还没开完,胡健扭身走了,被小白气的。   “换这样一种问法,你看会不会更好?”这是白岩松现在会说的话,但那时候,“我们觉得不对,冲上来就会说,‘你这是什么问题,你怎么能问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后面,还带一个‘妈×’。”   时间找白岩松当策划时,就和他交待过“任务”:一是找资料;二是时间觉得自己和主持人沟通有点困难,必要时让白岩松帮忙传个话……   这下可好。参与的过程,就是不断吵架的过程。当白岩松由最初的陌生、谨小慎微,到慢慢也拿自己当组里的一分子时,他说过的最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一句话是:“我要是做这样的节目,我早从这楼跳下去了。”   时间开始觉得,白岩松是个当主持人的料。“白岩松最大的优点,是他瞬间组织语言的能力;另外,他能够狠下心来,问出对方难以回答的问题。”   时间把这念头和当事人一说,当即遭到拒绝。理由其一、我这是兼职,上电视,央广的领导就知道了;其二、再穷我也照过镜子。   这之前,时间也撺掇过崔永元,小崔也照过了一回镜子。   让小白当主持人的想法,时间也告诉了崔永元。崔永元持反对意见,他觉得观众根本无法承受,对,是承受。“他(白岩松)形象和我差不多,是吧?”   时间没听他们的。白岩松最终出镜。然后,观众的批评信,成麻袋成麻袋地寄来。   《东方之子》的录音师张文华记得,有一次,小白真急了。“他说我不当主持人了,你们爱选谁选谁,谁爱干谁干,他觉得他自己从来没这么失败过……”   同事们赶紧哄白岩松,一个摄像早期是这么开解他的:“你做主持人,刚开始大家可能不接受,慢慢地,可能就习惯了……”   《东方时空》100期之前,白岩松收到的批评信,远比表扬信多。   顶住压力,坚持让小白上的,是时间。   时间一手发掘的主持人,还有崔永元、王志和董倩。“时间挺了不起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还不是说白岩松、崔永元从此改变命运,这是改变整个中国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命运了。”崔永元后来说。   1995年,崔永元在《东方时空》特别节目中第一次出镜。   爱说脏话的时间对主持人一直客气,但他骂人最厉害时,是不说脏字的。“那骨子里带着对你的蔑视。”王志说。   很多同事都记得当年时间的辛苦,他和编导一起熬。有一次,编片编得太累了,时间蹲着撒尿。一旁人说:“你又不是个女的。”“我给忘了。”时间说。   1998年开始,时间历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东方时空》工作室总制片人、新闻采访部副主任、社会专题部副主任。   2004年,时间离开新闻中心,参与创办社会与法频道。之后,这个当初的伯乐离开央视,现任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辑。用他本人的话说,“从此下海经商,不再仰人鼻息”。   《东方之子》编导乔艳琳曾在一次和时间吵完架后,对他笑说:“希望你继续保持口无遮拦的说话方式,如果你改了这个,你将来可能会当更大的官;但你老了,没人陪你打牌。”

时间说:我不幸福,陈虻也不幸福

有段时间,大家对陈虻突然有了很大的意见。一天,同事给海天打来电话骂陈虻,海天也跟着说他的不好。放下电话,海天发现陈虻泪流满面地站在门口。   2001年,柴静刚进评论部,饭桌上她常听同事聊:“哎,你说是时间厉害,还是陈虻厉害?”   陈虻是《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第三任制片人。   《生活空间》最早被定位为服务性栏目。1993年7月,32岁的陈虻“报到”的当天,《东方时空》开播已两月有余,一档教人做西瓜盅的节目正在编后期。编导告诉陈虻,之前她还教人熬过粥。   这一天,制片人陈虻提出,《生活空间》还是要做服务,但要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求。   众所周知,因为陈虻,《生活空间》后来有了王刚那句著名的三弦乐配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陈虻几乎没拍过片。他用不着以这个方式证明自己可以当领导。   《生活空间》的编导曾拍过一个片子,讲述一个女儿能唱一个没人能到的高音。父女俩来到北京,希望有乐团能为女孩免费录一首歌,但乐团团长们都拒绝了。父亲对女儿说,再困难,也要坚持。   这个片子,在感受父女俩的执着同时,也能感受到乐团团长们的狭隘。   但是陈虻看完后,对编导说,从画面上看,你的拍摄很从容,这种从容告诉我们什么?乐团是允许你拍摄的,所以他们应该是问心无愧的。可是你拍出来,怎么感觉他们就问心有愧了?请你告诉我真相,我相信这里面有真相。   编导说,是,是有真相。这个乐团连职工每月200元的工资都发不出去。   陈虻说,你把这些事实贪污了,谁允许你的?很多时候,我们恰恰把一个复杂的生活简单化了。不是我骂你,你就不是人,你是一个被输入程序的机器人。   王学锋差不多和柴静同时期进来。“每次被陈虻骂,轻生的心都有因为他说的都是对的。”王学锋对柴静说。   “陈虻和时间的风格不同,时间是直接骂;陈虻的,更摧残人。”《生活空间》编导、而今《看见》栏目的制片人李伦说,陈虻批评人,会让人很挂不住。“你多长时间没看书了?”“能告诉我你最后看的一本书的书名吗?”“什么时候你衣服穿对了,你的片子才能做好……”   樊馨蔓说,《生活空间》陈虻每次审完片,做片子的编导,不论男女,半夜都得去打点滴,急剧消瘦。   有段时间,大家对陈虻突然有了很大的意见。一天晚上,同事给编导海天打来电话骂陈虻,海天也跟着说陈虻的不好。放下电话,海天发现陈虻泪流满面地站在宿舍门口。   海天很尴尬,说你要相信,大家不是真恨你,大家还是很爱你的。陈虻一个劲儿地流泪。   时间在主持新闻评论部的最后一个会上,说:“我不幸福。”他抽了两口烟,又说:“陈虻也不幸福。”时间说,他和陈虻都在职业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性命,不能轻松地把它当成生存之道。   2008年,陈虻因胃癌去世。   “妹妹,我真是发疯一样地喜欢电视,我就是为电视而生的。”樊馨蔓说,这是陈虻的原话。在任《生活空间》制片人时,陈虻养成了不吃午饭的习惯,而食堂,距离他的办公室不过百米。   海天家里现在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父亲的;另一张,是陈虻。   28年前,1985年,一个还叫“陈小兵”的航天部团委干部,因为“心里特别喜欢电视”,申请调去“冷门”的央视。在央视专题部的头三年,他没有具体分工,主要工作是“打杂”:领肥皂、毛巾、拿报纸、干杂务。 1996年,水均益与敬一丹获金话筒奖。小水刚来时,一口兰州普通话,但他擅长的,其实是国际报道。而敬大姐,被小崔认为是当年评论部里,长相唯一“规范”的主持人。   打杂之余,比如给摄像师扛机器,“趁卸架子的工夫,我瞅一眼取景器的构图。晚上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偷偷拿摄像机比画。”   他就是后来的陈虻,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为“说的永远是对的”。

那个时光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一位大姐在2001年9月12日清晨,推开白岩松的办公室门,手指颤抖地指着他的脸,质问:“不是说只要有大事就能看见你吗?昨天为什么没有看到你?”   2013年5月18日,《点燃理想的日子:我与二十年》新书发布会,三联书店。白岩松的一句“很庆幸赶上那一段不正常的岁月”在现场屡被主持人提起。   球迷白岩松解释说,那时的国家电视台,就像巴西队和阿根廷队。他下半句的自嘲,大家都笑了。   2008年开始,央视一批新闻专题节目陆续取消。而《东方时空》,“当新闻频道有了全天滚动播出的新闻的时候,《东方时空》就变成了一个符号。”离开了《东方时空》的老人王坚平说。   “现在的人心都坏了。”发布会现场,时间说话还是那么率性。“时间是谁?”我身边的一位年轻女孩一边鼓掌,一边问同伴。“回去百度查下。”同伴说。   主持人白岩松的出场及发言,照例获得最高频次的欢呼和鼓掌。   现在还是会有观众守在央视东、西门外,甚至挂牌指名要见“白岩松”;只是,再也没有一位大姐在2001年9月12日清晨,推开白岩松当年在央视西门外的办公室,手指颤抖地指着他的脸,质问:“不是说只要有大事就能看见你吗?昨天为什么没有看到你?”   2010年的央视春晚,小虎队复出,唱到《青苹果乐园》时,王坚平给已是央视副台长的孙玉胜发了条短信:看到小虎队在唱歌,就想到了我们的《东方时空》,当时小虎队的歌我们经常放。   孙玉胜回了过来:坚平,那个时光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的白岩松说,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他现在的目标是,做一个很牛的中年人。   某天夜里,0:40分。柴静在MSN上给《新闻调查》编导郝俊英发来新闻线索。交流完选题,郝俊英打了一句:谁知道我们在这深夜里在干些什么啊。对话框里出现了回话:眼睛热了一下,为了那渺茫而认真的理想吧!   他们曾为此,跋山涉水,星夜兼程。20年后,老兵们都还在,但是时光,终究离散了。

  20年前,白岩松听到要让自己做主持人的消息,第一个反应是,“不,坚决不”;崔永元已隐隐预感到,“我的时代,一个崔永元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办公室的门忽然被撞开,陈虻走进来说:“我想出来了,我就要叫‘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1996年,《东方时空》全家福。那一年,孙玉胜36岁,陈虻35岁,崔永元33岁,白岩松28岁。   白岩松穿着一身借来的硕大的西服,戴着一块颇为晃眼的假金表,出现在镜头里。   “你怎么戴那么大一表啊?”上个月,是央视《东方时空》开播20周年,白岩松做客《鲁豫有约》,回放开播视频时,鲁豫“揪”出了这个细节。   全场会心大笑。   这是白岩松第一次出镜,他是背着领导的。“领导”,指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领导。到央视“露脸”,不过是毛头小伙白岩松的一个“私活儿”。他当时还没想过“跳槽”,他觉得央广挺好。   其实更早的时候,当时的央广领导也没想“跳槽”。   1985年,时任央广副台长杨伟光,接到调令,出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杨伟光为此找到了广电部某领导家里。领导说,这是党组的决定,不会更改了。   情况就是这样。   那时的央视,没有《东方时空》,没有《焦点访谈》,没有《新闻调查》,没有《实话实说》,没有《面对面》,没有《感动中国》。当然,更没有地位,也没有钱。   六年后,杨伟光升任央视台长。1992年,邓小平南巡。一年后,1993年春天,杨伟光决心创办一档报道热点的电视栏目。因为题材“报喜也报忧”,他把播出时间设定为早间7点一个当时中国人不会打开电视的时段。   杨伟光想启用年轻人,他叫来了时任新闻采访部主任孙玉胜。   时年33岁的孙玉胜差不多是与杨伟光同时期进的央视:1984年,孙玉胜大学毕业时听到被分配到央视,他的情绪也不高。甚至刚工作时,有同事谈论“蒙太奇”,孙玉胜还以为这是一个外国记者的名字。   起点就是这样。   当时中国的电视节目在视听手段上的要求,还主要以“听”,即文字语言为主。   奉命牵头的孙玉胜,几乎立刻想到了这档早间节目的名字《新太阳60分》,他总记得在广东街头看到的一句古老希腊谚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孙玉胜把这个颇为得意与欣喜的节目名提交上去,至杨伟光处却被否决:“东方红,太阳升。你要用《新太阳》,人家就会联想,是不是否定了老太阳,否定了毛泽东?”   年轻人想要辩解,直到杨伟光说:“不要坚持了,真正出毛病的话,他们肯定是找我,不是找你们。”台长大笔一挥,在替补名单的最底部一栏画了个圈:《东方时空》。   形势就是这样。   回望这个国家电视台自1983年以来发起的数轮以十年为周期的中国电视改革,无一不发轫于春天。其中隐匿的一个政治逻辑是:新一届党代表大会多在秋冬之际召开,秋冬之际,稳定为主。   此时,孙玉胜手下那些日后声名显赫的名嘴们,都还是年轻人白岩松听到要让自己做主持人的消息,第一个反应是,“不,坚决不”;崔永元隐隐预感到,“我的时代,一个崔永元的时代就要到来了”。而《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办公室的门忽然被撞开,陈虻走进来说:“我想出来了,我就要叫‘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一群电视年轻人由此迎来了一个时代的绽放。他们彼此欣赏,又彼此想要胜过对方。 年轻人想要辩解,直到杨伟光说:“不要坚持了,真正出毛病的话,他们肯定是找我,不是找你们。”台长大笔一挥,在替补名单的最底部一栏画了个圈:《东方时空》。

央视史上前所未有的“噩耗”

白岩松初见这位手拿大哥大的白胖制片人时便觉得,这跟骗子的唯一区别,是有认识的人推荐。“认识的人”,指的是崔永元。   找帮手时,孙玉胜第一个想到了时间。   时间,就是他的本名。“时间对电视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悟性,天分极高,就是说话比较随便。”孙玉胜这句话,若干年后,不期成为时间在央视职业沉浮的一个注脚。   30出头的时间当时正在采访部接受新闻的“锻炼”,学习正面看待事物。此前,时间一直在专题部,他做了一部片子《天安门》。这种具有纪录片理念和平实叙事风格的片子,在当时还不被理解,被认为调子较灰。   有意思的是,未来五年,这位“灰调”年轻人将在《东方时空》执掌其中一档“浓缩人生精华”的正面人物报道栏目《东方之子》。   很快,时间就决定要把《东方之子》做成人物访谈形式。他一直觉得,这个社会,由于文革阴影,人与人之间不能心对心交流,人们之间的谈话总隔着面纱。   现在,他要做一场带有戳穿心态的说真话的正面人物访谈。   问题是,没有经费。   孙玉胜曾往上递交过一个节目承包申请报告,里面提到一年近1000万元的经费预算。后来的运转证明,作为一档日播的40分钟时长的综合杂志型节目,《东方时空》每年的实际开支近4千万元。   而当初这一千万元,台里也没批下来。《东方时空》的启动经费,是孙玉胜向台里打的借条,20万元三年后,新闻评论部另一档45分钟节目《新闻调查》筹创时,这差不多是其举行一个全国招聘座谈会的经费。   最后,是一位副台长给孙玉胜打来电话:“台里的意思是,能否就给你们五分钟广告时间,其他的一切就不管了。五分钟,你们挣多少花多少。”   “五分钟”,然后,“其他一切就不管了”?   这一央视史上前所未有的“噩耗”,很快通知到《东方时空》的四个子栏目:《东方之子》、《焦点时刻》、《生活空间》以及《金曲榜》(后改名为《音乐电视》)。   制片人时间之后的“发展下线”工作,便颇有了敌后武工队的自觉。“给你一个图章,给你把枪,然后也没节目经费,让你去发展你的组织,走的时候一个人,回来带来一个团。”这是时间的原话。   白岩松初见这位手拿大哥大,不似央视人员倒像江湖中人的白胖制片人时,便觉得,这跟骗子的唯一区别,是有认识的人推荐。   “认识的人”,指的是他的大学师兄兼同事崔永元。

开启自己的命运之门

樊馨蔓没有考上新闻评论部,但她之后还是进入陈虻任制片人的《生活空间》实习,成为编导。再后来,她参与创办了《感动中国》,任总导演。   崔永元和时间是大学同学。崔永元18岁时就开始失眠,第二日上午的课往往也上不了。于是,他便常在公共洗漱间里与时间相遇:时间不失眠,但上午的课,他一般也不去。   巧的是,二人的家也都在部队大院,久而久之,便有了互相串门的交情,崔永元谈过恋爱的女孩,时间也都认识。   后来,崔永元去了央广。时间早期在央视做专题片时,崔永元便是他的智囊。   时间当了《东方之子》制片人后,崔永元有次探班,他帮一位老挨时间骂的老同志找选题。老同志发现,崔永元在报纸上勾出的“要找的人”,篇幅都不大。崔永元说,这可能就是你的问题了,我们是要找值得采访的人,并不是这人上了两个版,你再去追他;好的线索,一行字就够了。   时间知道这事后,一定要拉崔永元入伙。崔永元说,你看,我平时也挺忙的。时间赶紧说,那你给我推荐一个。   《东方时空》早期的招兵,多数便是经由这样的熟人推荐熟人而来。   《东方时空》开播不到半年,“吃方便面,打面的,看《东方时空》”,成为上世纪90年代的京城时尚。节目的广告时长也从第一期的五分钟卖不满,到之后因“私自”延长至十分钟,被杨伟光发现而挨批。   后来赫赫有名的“新闻评论部”,正是因《东方时空》等节目的影响力,于同年年底在央视成立。   这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时代。央视史上第一次对外招聘,也是由新生的新闻评论部发起。1993年年底,孙玉胜一手撰写的招聘启事刊登在了《中国电视报》、《人民日报》和《北京晚报》上。在后来的回忆中,孙玉胜提到自己有些隐隐激动,他想象着报纸另一端的年轻人,是否也会想象着因为这几行字,开启自己的命运之门。   开始在导演圈小有名气的张纪中,走路时踢到了张报纸。他一脚踩中的,正是孙玉胜写的招聘的“豆腐块”。张纪中把这张脏兮兮的报纸放到了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妻子樊馨蔓面前:“这不就是你一直以来的梦想么?”   现场的考题也是孙玉胜出的,就一道:制定一期电视报道计划。孙玉胜没有设计常规的文史知识考点,他不想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宋徽宗年号”问题,就失去一个拥有电视创造天赋的新人。   樊馨蔓没有考上。但她还是进入陈虻任制片人的《生活空间》实习,成为编导。这源于孙玉胜在《东方时空》发起的,后来在中国电视界一个影响深远的“制片人”制度,其中精神包括:制片人拥有绝对的用人权和财权,领导也不得干涉。   樊馨蔓后来参与创办《感动中国》,历任数届《感动中国》总导演。

靠娱乐起家的新闻节目

  人找齐了,做什么才是个问题。   虽然日后的《东方时空》,人们都认为它是一档新闻节目,但有意思的是,它最先火的,是娱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流行音乐的最大推手,不在唱片公司云集的广州,而在首都北京,国家电视台;确切地说,也不在央视文艺中心,就在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 这档后来的新闻节目,在1995年推出了50首新歌,其中有高枫的《大中国》、满文军的《懂你》和老狼的《恋恋风尘》。   此前,广播电台的流行音乐点歌正盛行,港台流行音乐也开始进入大陆,同时带来一批MV作品。《东方时空》创办时,有人便提出做一个早间点歌的子栏目。   一个叫王坚平的青年记者,因为整日哼唱齐秦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而成为不二的负责人选。   制片人王坚平负责的这个子栏目最早叫《金曲榜》,因为港台音乐总排在头名,而一些革命歌曲可能就只是六七名,后来索性更名为《音乐电视》,不再排名。   张学友的《吻别》、周华健的《花心》,在大陆最早都是经由《音乐电视》播出。   《东方时空》快开播时,孙玉胜问王坚平,头两日准备放什么歌。王坚平说,第一天播杨钰莹的歌,第二天播台湾的郑智化的歌曲。   “台湾的政治化的歌曲?”孙玉胜吓了一跳。   《东方时空》首期节目,出于安全考虑,其他三个子栏目的选题都做得较平,王坚平的音乐栏目就显得格外出跳热闹。他还找来刘德华、杨钰莹等歌星录制了“贺词”,这一宣传手段而今许多电视台、电台、网站乃至公共微信仍在沿用。   “恭贺《东风(方)时空·金曲榜》开播”刘德华那时刚刚进军大陆,普通话还说不太好,对着镜头,他把“方”字咬成了“风”字。   开播头两个月,由于播放大量港台歌曲,王坚平受到了批评。20年前,这种意识形态的批评不仅来自上面,也来自观众,甚至是“自己人”:央视内部的阅评通报上,就有同仁质疑,这个节目是不是制片人或者个别编导自娱自乐的卡拉OK? 1994年5月,白岩松和水均益主持内部联欢会。这时候的小白,收到的表扬信终于超过了批评信,还开始收到求爱信。   杨伟光亲自找王坚平谈话,并给定了主意:台里拨款200万元,拍摄“中国民族歌曲经典MV100首”。这一民歌系列后来播出了整整一年,受到《人民日报》发文和时任总理李鹏的题词表扬。   王坚平把这套MV的版权卖给了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央视收回了制作成本,孙玉胜很满意,称赞王坚平很有生意头脑。   到1995年,“当代金曲50首”也做完了,也播完了。王坚平想要推出中国原创的流行音乐,由栏目组出钱拍摄MV。   一次王坚平去唱片公司找歌,朋友说有一首新歌,我打个电话,让歌手现场来给你唱。过一会儿,一个叫高枫的年轻人背着吉他骑着自行车来了。他喊了句“王老师”,开始弹唱起来:“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大中国》后来成为《音乐电视》推出的《95新歌》里的一号作品,栏目组投入的MV成本也最大,拍的都是大场景,制作费高达九万元。   那一年火起来的,还有《懂你》这首歌,它最早是怀念邓丽君的。1995年,邓丽君刚刚去世。王坚平对词作者说,词是很好的,但是风格过于哀婉,你看,能不能改以亲情,比如父子之间的沟通做主题?   《懂你》的演唱者,有三人录了小样,其中两位是已经成名的蔡国庆和孙国庆。王坚平和同事听完小样后,却一致觉得那个从京郊来的农村小伙演绎得最好。   这首歌,就给了新人满文军。   那一年,《音乐电视》推出的《95新歌》里还有戴军的《阿莲》、罗中旭的《星光灿烂》、老狼的《恋恋风尘》等。当年年末,中国十大金曲盘点时,《东方时空》推出的新歌,占了一半。   随后,一切戛然而止。   1995年年底,央视决定,把《音乐电视》从《东方时空》里撤除。孙玉胜后来谈及原因,一是《东方时空》要转型做彻底的新闻杂志;二是,来自台里文艺中心的竞争与不满。   孙玉胜找来王坚平谈话,他对王坚平的表态很满意,觉得他是一个顾全大局、勇于挑战自己的人。   孙玉胜用了“壮士断臂”一词。   《音乐电视》的散伙饭,栏目组有邀请孙玉胜,孙玉胜说一定来。席上,大家都很克制。   但年轻人脸上的悲伤遮不住。孙玉胜后来借故先行离席。   王坚平剪去长发,于1996年出任《新闻调查》第一任副制片人。1999年,王坚平从央视辞职,创办银汉文化传播公司。2010年,王坚平回归体制,现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数字广播中心副主任。   《音乐电视》的被剥离,后被认为从整个风格上改变了《东方时空》的人文气质,它终于成为了人们后来熟悉的模样一档新闻节目。

小保姆说:我有暂住证,你们有吗

制片人时间曾在六里桥租过一个半地下室的集体宿舍,白岩松、王志、张洁、周兵这些名记和日后的名导,都挤在里面。   陈耀文还是军人时,常去央视送片。   他在部队,拥有专门机房,配有专车,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1992年,因为获得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陈耀文还立了一个二等功。 1996年,《实话实说》开播那一年的崔永元。时间是《实话实说》创办人,开播前,他特意带着小崔去找台里的造型高手徐晶。徐晶说,你怎么老找长这样的当主持人?   《东方时空》开播,陈耀文连看了三个月后,他意识到原来自己过去一直在做“黑板报”。   陈耀文见到了《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制片人张海潮。简短谈话后,张海潮问,你什么时候能来?   陈耀文的军长当时正好在央视附近的京西宾馆开会。陈耀文买了把香蕉就去找军长,说想转业。军长说,这样吧,我批准你来学习一年,干不了还可以回去。   不过理想这事显然是有成本的:大多数评论部的人其实都不属于央视,说白了就是临时工。   孙玉胜当时发起的那场一个国家电视台的首次招聘,通过考试的有128人。在入围者纷纷电话询问“是否解决北京户口、工作关系是否调入央视”等问题得到全否答案后,最终加盟的,不足四十人。   工作不久,拥有15年军龄的陈耀文,就被骂哭了。“你一个临时工,借什么带子,一边儿去。”一个央视正式员工说。   外来务工的小保姆也瞧不起他们。制片人时间曾在六里桥租过一个半地下室的集体宿舍,白岩松、王志、张洁、周兵这些名记和日后的名导,都挤在里面。   一个安徽小保姆负责给他们做饭。保姆开始对他们挺好,觉得常能在电视上看见他们。   王志那时确认自己要做主持人了,他花了800元,跑到赛特商场买了平生最贵的衣服,一件格子西装。小保姆和王志熟了,就嘲笑他,你们这些做主持人的,就像地老鼠,住在地下室,出去都是人模狗样,西装革履。   后来,小保姆做饭也开始敷衍。有一次,张洁忍不住去问小保姆。小保姆拿出来一张纸:“我有暂住证,你们有吗?”   北京木樨地一带有许多部长高楼。周兵那时常去采访离退休部长。夜幕降临时,忧伤的年轻人经常会望着那一排排高楼上的灯,一边觉得很有镜头感,一边想起来,这些房子跟他们都没有关系。   周兵后来成为纪录片导演,代表作是《故宫》。

“嗯,哭啦?不讲了,不讲了”

“您好好吹啊,明天早晨,《东方时空》,就能看见您吹的这个头。”《东方时空》记者感到理发师傅的手瞬间抖了一下。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陈耀文,他出镜的第一个片子,是1994年《东方时空》的春节特别节目。陈耀文去天津采访一个年画画家。陈耀文先去采访对象家踩了个点,那附近有一个理发店。   陈耀文走进去吹头。对于已经是《东方时空》记者,将要在电视上出现的那种抑制不住的心情,他想着,要怎么传递给理发师傅,让他收看电视,为替我吹过头而高兴一下呢?   陈耀文开口了:“您好好吹啊,明天早晨,《东方时空》,您就能看见您吹的这个头。”他感到师傅的手瞬间抖了一下:“真的啊,明早就能看见吧!”   陈耀文压住声音:“如果顺利的话。”   到1995年、1996年时,负责《焦点访谈》、《焦点时刻》监督报道的暗访记者陈耀文,出门受到的已经是明星一般的礼遇。坐飞机,有乘务长将他请至头等舱;在天安门广场拍片,有人过来找他合影;去商场买东西,对方突然说,给你打折吧,你老替我们说话。   老台长杨伟光退休后,接受采访被问及有关《焦点访谈》的审片经历时,常提到1994年冬天,一个有关克拉玛依大火的报道。而这个报道的记者,正是陈耀文。   这是陈耀文记者生涯里最痛苦的一次大哭。   325个人在火灾中丧生,288个是孩子。八天连续采访后,陈耀文回京,片子一个通宵就编了出来。第二日一早,杨伟光被副台长沈纪请来亲自审片。片子放完,杨伟光也没说不播,只是说这种报道还是要考虑影响,现在马上就要过年了。   杨伟光从陈耀文的衣服上看到了眼泪:“嗯,哭啦?好了,不讲了,不讲了。”   《焦点时刻》实际上是后来的晚间节目《焦点访谈》的“试探气球”。《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制片人张海潮同时也负责《焦点访谈》节目。如果早间的《焦点时刻》报道播出,领导有打电话来,那么黄金时段的《焦点访谈》就不再播。   1995年,张海潮出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现任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   陈耀文2000年任《东方时空·直通现场》栏目主编,后相继任《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栏目主编,《世界》栏目总编导,《国际观察》栏目主编。   现在,他是《新闻纪实》栏目记者。   记者陈耀文偶尔会在微博上给郭德纲提供素材。比如,“某媒介要播出纪念莫扎特逝世N周年专场音乐会录像,相关部门严格要求填写表格……编导只得填写如下内容作者地址:维也纳中央公墓;电话:无联系电话。

希望你继续保持口无遮拦的说话方式

  策划新人白岩松上来就坐在地上开说,然后,他懵了。   主持人胡健站了起来,对制片人时间说:“我以为你找来一老头,结果来了一小孩。” 制片人时间和编导一起熬。有一次,编片编得太累了,时间蹲着尿。一旁人说:“你又不是个女的。”“我给忘了。”时间说。   胡健是时间定下的第一个主持人。时间最早想把《东方之子》做成学者型访谈,他希望找一个稍有年纪和阅历的主持人。   屏幕上的播音小美女让时间很是看不顺眼。他觉得那些主持人脑子有问题。“不动脑子,不问人话,不是智商有问题,是什么?”   胡健当时四十多岁,在《工人日报》做主任,曾和时间合作过纪录片,她的记者式思考提问让时间很欣赏。   现在,策划会还没开完,胡健扭身走了,被小白气的。   “换这样一种问法,你看会不会更好?”这是白岩松现在会说的话,但那时候,“我们觉得不对,冲上来就会说,‘你这是什么问题,你怎么能问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后面,还带一个‘妈×’。”   时间找白岩松当策划时,就和他交待过“任务”:一是找资料;二是时间觉得自己和主持人沟通有点困难,必要时让白岩松帮忙传个话……   这下可好。参与的过程,就是不断吵架的过程。当白岩松由最初的陌生、谨小慎微,到慢慢也拿自己当组里的一分子时,他说过的最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一句话是:“我要是做这样的节目,我早从这楼跳下去了。”   时间开始觉得,白岩松是个当主持人的料。“白岩松最大的优点,是他瞬间组织语言的能力;另外,他能够狠下心来,问出对方难以回答的问题。”   时间把这念头和当事人一说,当即遭到拒绝。理由其一、我这是兼职,上电视,央广的领导就知道了;其二、再穷我也照过镜子。   这之前,时间也撺掇过崔永元,小崔也照过了一回镜子。   让小白当主持人的想法,时间也告诉了崔永元。崔永元持反对意见,他觉得观众根本无法承受,对,是承受。“他(白岩松)形象和我差不多,是吧?”   时间没听他们的。白岩松最终出镜。然后,观众的批评信,成麻袋成麻袋地寄来。   《东方之子》的录音师张文华记得,有一次,小白真急了。“他说我不当主持人了,你们爱选谁选谁,谁爱干谁干,他觉得他自己从来没这么失败过……”   同事们赶紧哄白岩松,一个摄像早期是这么开解他的:“你做主持人,刚开始大家可能不接受,慢慢地,可能就习惯了……”   《东方时空》100期之前,白岩松收到的批评信,远比表扬信多。   顶住压力,坚持让小白上的,是时间。   时间一手发掘的主持人,还有崔永元、王志和董倩。“时间挺了不起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还不是说白岩松、崔永元从此改变命运,这是改变整个中国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命运了。”崔永元后来说。   1995年,崔永元在《东方时空》特别节目中第一次出镜。   爱说脏话的时间对主持人一直客气,但他骂人最厉害时,是不说脏字的。“那骨子里带着对你的蔑视。”王志说。   很多同事都记得当年时间的辛苦,他和编导一起熬。有一次,编片编得太累了,时间蹲着撒尿。一旁人说:“你又不是个女的。”“我给忘了。”时间说。   1998年开始,时间历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东方时空》工作室总制片人、新闻采访部副主任、社会专题部副主任。   2004年,时间离开新闻中心,参与创办社会与法频道。之后,这个当初的伯乐离开央视,现任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辑。用他本人的话说,“从此下海经商,不再仰人鼻息”。   《东方之子》编导乔艳琳曾在一次和时间吵完架后,对他笑说:“希望你继续保持口无遮拦的说话方式,如果你改了这个,你将来可能会当更大的官;但你老了,没人陪你打牌。”

时间说:我不幸福,陈虻也不幸福

有段时间,大家对陈虻突然有了很大的意见。一天,同事给海天打来电话骂陈虻,海天也跟着说他的不好。放下电话,海天发现陈虻泪流满面地站在门口。   2001年,柴静刚进评论部,饭桌上她常听同事聊:“哎,你说是时间厉害,还是陈虻厉害?”   陈虻是《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第三任制片人。   《生活空间》最早被定位为服务性栏目。1993年7月,32岁的陈虻“报到”的当天,《东方时空》开播已两月有余,一档教人做西瓜盅的节目正在编后期。编导告诉陈虻,之前她还教人熬过粥。   这一天,制片人陈虻提出,《生活空间》还是要做服务,但要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求。   众所周知,因为陈虻,《生活空间》后来有了王刚那句著名的三弦乐配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陈虻几乎没拍过片。他用不着以这个方式证明自己可以当领导。   《生活空间》的编导曾拍过一个片子,讲述一个女儿能唱一个没人能到的高音。父女俩来到北京,希望有乐团能为女孩免费录一首歌,但乐团团长们都拒绝了。父亲对女儿说,再困难,也要坚持。   这个片子,在感受父女俩的执着同时,也能感受到乐团团长们的狭隘。   但是陈虻看完后,对编导说,从画面上看,你的拍摄很从容,这种从容告诉我们什么?乐团是允许你拍摄的,所以他们应该是问心无愧的。可是你拍出来,怎么感觉他们就问心有愧了?请你告诉我真相,我相信这里面有真相。   编导说,是,是有真相。这个乐团连职工每月200元的工资都发不出去。   陈虻说,你把这些事实贪污了,谁允许你的?很多时候,我们恰恰把一个复杂的生活简单化了。不是我骂你,你就不是人,你是一个被输入程序的机器人。   王学锋差不多和柴静同时期进来。“每次被陈虻骂,轻生的心都有因为他说的都是对的。”王学锋对柴静说。   “陈虻和时间的风格不同,时间是直接骂;陈虻的,更摧残人。”《生活空间》编导、而今《看见》栏目的制片人李伦说,陈虻批评人,会让人很挂不住。“你多长时间没看书了?”“能告诉我你最后看的一本书的书名吗?”“什么时候你衣服穿对了,你的片子才能做好……”   樊馨蔓说,《生活空间》陈虻每次审完片,做片子的编导,不论男女,半夜都得去打点滴,急剧消瘦。   有段时间,大家对陈虻突然有了很大的意见。一天晚上,同事给编导海天打来电话骂陈虻,海天也跟着说陈虻的不好。放下电话,海天发现陈虻泪流满面地站在宿舍门口。   海天很尴尬,说你要相信,大家不是真恨你,大家还是很爱你的。陈虻一个劲儿地流泪。   时间在主持新闻评论部的最后一个会上,说:“我不幸福。”他抽了两口烟,又说:“陈虻也不幸福。”时间说,他和陈虻都在职业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性命,不能轻松地把它当成生存之道。   2008年,陈虻因胃癌去世。   “妹妹,我真是发疯一样地喜欢电视,我就是为电视而生的。”樊馨蔓说,这是陈虻的原话。在任《生活空间》制片人时,陈虻养成了不吃午饭的习惯,而食堂,距离他的办公室不过百米。   海天家里现在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父亲的;另一张,是陈虻。   28年前,1985年,一个还叫“陈小兵”的航天部团委干部,因为“心里特别喜欢电视”,申请调去“冷门”的央视。在央视专题部的头三年,他没有具体分工,主要工作是“打杂”:领肥皂、毛巾、拿报纸、干杂务。 1996年,水均益与敬一丹获金话筒奖。小水刚来时,一口兰州普通话,但他擅长的,其实是国际报道。而敬大姐,被小崔认为是当年评论部里,长相唯一“规范”的主持人。   打杂之余,比如给摄像师扛机器,“趁卸架子的工夫,我瞅一眼取景器的构图。晚上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偷偷拿摄像机比画。”   他就是后来的陈虻,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为“说的永远是对的”。

那个时光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一位大姐在2001年9月12日清晨,推开白岩松的办公室门,手指颤抖地指着他的脸,质问:“不是说只要有大事就能看见你吗?昨天为什么没有看到你?”   2013年5月18日,《点燃理想的日子:我与二十年》新书发布会,三联书店。白岩松的一句“很庆幸赶上那一段不正常的岁月”在现场屡被主持人提起。   球迷白岩松解释说,那时的国家电视台,就像巴西队和阿根廷队。他下半句的自嘲,大家都笑了。   2008年开始,央视一批新闻专题节目陆续取消。而《东方时空》,“当新闻频道有了全天滚动播出的新闻的时候,《东方时空》就变成了一个符号。”离开了《东方时空》的老人王坚平说。   “现在的人心都坏了。”发布会现场,时间说话还是那么率性。“时间是谁?”我身边的一位年轻女孩一边鼓掌,一边问同伴。“回去百度查下。”同伴说。   主持人白岩松的出场及发言,照例获得最高频次的欢呼和鼓掌。   现在还是会有观众守在央视东、西门外,甚至挂牌指名要见“白岩松”;只是,再也没有一位大姐在2001年9月12日清晨,推开白岩松当年在央视西门外的办公室,手指颤抖地指着他的脸,质问:“不是说只要有大事就能看见你吗?昨天为什么没有看到你?”   2010年的央视春晚,小虎队复出,唱到《青苹果乐园》时,王坚平给已是央视副台长的孙玉胜发了条短信:看到小虎队在唱歌,就想到了我们的《东方时空》,当时小虎队的歌我们经常放。   孙玉胜回了过来:坚平,那个时光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的白岩松说,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他现在的目标是,做一个很牛的中年人。   某天夜里,0:40分。柴静在MSN上给《新闻调查》编导郝俊英发来新闻线索。交流完选题,郝俊英打了一句:谁知道我们在这深夜里在干些什么啊。对话框里出现了回话:眼睛热了一下,为了那渺茫而认真的理想吧!   他们曾为此,跋山涉水,星夜兼程。20年后,老兵们都还在,但是时光,终究离散了。


相关内容

  • 散文精选:一曲琵琶语,一声轻叹息
  • 花花  日期 : 2016-04-17  来源 : 阅读时间 今天晚上学了一首曲子,琵琶语,以前虽然听过但却是从来没有这般仔细的欣赏研究.弹了一晚上躺到床上耳朵里还是那样的旋律.琵琶语,似一位女子的苦思离散之情 ,凄清哀婉,又如一闺阁女子感叹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一次听它是在高中时,路过一个茶馆, ...

  • 繁华落尽,谁许谁天荒地老
  • 文/孤雁 一直以为,得到了一片落叶,便得到了整个世界,到最后,方才发现,那片落叶终究随了陌路的那一场风. --题记 "越长大越孤单 越长大越不安 也不得不看梦想的翅膀被折断 也不得不收回曾经的话问自己 你纯真的眼睛哪去了 越长大越孤单 越长大越不安 也不得不 打开保护你的降落伞 也突然间 ...

  • 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50
  •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 ...

  •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有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
  • 作品简介作者:白落梅(中国)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内容简介: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 ...

  • [优秀作文]微风不燥,阳光正好
  • 很多事,不是我想,就能做到的.很多东西,不是我要,就能得到的.在生命中,总有些人,安然而来静静守候,不离不弃.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么一个人,就是这个遥远的人支撑了青春里最重要,最灿烂的那些日子.以至于让以后的我们想起来,只是暖暖的回忆.很多人,不是我留,就能留住的.有些人,浓烈如酒,疯狂似醉,却是醒 ...

  • 谁,触动了我的心弦
  • 有人在潮水退却的海岸埋下遥望未来的伏笔,于是天色渐淡,夜空明暗:于是河床蜕化成枯涸的水涧,逆着流水倒映了飘落的枯叶,旋转成永不落地的悲伤:于是黎明变得遥遥无期,天边的鱼肚幻化成流光的云海,茫茫然看不到最初的风景,遗失了记忆里最美丽的那根线. 墙壁斑斓转角的瞬间,你和我的遇见,消失于再也不见. 铅笔画 ...

  • 怎样写学生毕业感言
  • 学生毕业感言要怎样写呢?请看报道 映入眼帘的一片绿色,是门前花坛的杂草丛生.其实四月已到中旬,满大街都是绿意盎然.只是眼前的这片绿景经过昨夜的一番雨水冲洗,显得更加翠绿动人了.也许是心态的原因,总之今天早上较之往常,更愿意多看它几眼. 远处传来几声熟悉而又不知名的鸟的叫声,恍若瞬间把我带入某种时光里 ...

  • 郭敬明感人经典语录
  • 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 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 一张微笑着 忧伤着 凝望我的脸 .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我总是觉得那只孤独而

  • 最后的告白,对青春说:Bye![散文欣赏]
  • [念白] 终于可以逃离这样的陌上花开,在秋的境外,相思的情债,今生来偿还,当你已不再,我选择彻底的离开,为了青春的离散,我独自徘徊. 寒蝉凄切,几分薄凉,几分清冷,夜色如水,长空孤望,看流星陨落的悲伤,泡一杯浓茶,小屋内弥漫着香,我轻轻缠指撩起一缕发丝,在微弱的月光下,任凭他随风飞扬. 这个世界是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