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学人梁伯强:妙术仁心杏林漫山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世纪学人梁伯强:妙术仁心 杏林漫山

杨 逸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客家院士”梁伯强降生在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奋好学,梁伯强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强6岁时,一场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济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颗种子,从此撒播在梁伯强幼小的心灵间。

20世纪初,先进的西洋医术随着坚船利炮,送抵积贫积弱的中国。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洞见。“病理解剖对于医者,譬如一盏光耀的灯,在黑暗的中国医道上,光照他们,引着他们走上路。 ”梁伯强的感言,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医者的心声。而这一点冀盼,也成了将梁伯强引上从医之路的指路明灯。

1912年,梁伯强入读梅县巴色教会中学。梁伯强勤勉好学,每天坚持早起背诵德语词典。他仅仅用了4年时间,便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梁伯强,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F•欧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毕业后,梁伯强留在医学院里担任助教。而在这所为德国同行垄断的医学院里,梁伯强显然是一个另类。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常常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德国教授争论。

因教学水平优异,梁伯强为校方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留学期间,他在钻研西洋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海外阐述中国的医学成就。与当时学者普遍怀疑和否定中医的态度不同,梁伯强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客观而辩证的分析。他表示,近代医学遇到的不少问题,如胃肠解剖等,在《黄帝内经》便早有论述。当然,梁伯强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着眼关注国人体质,以及地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终,梁伯强凭借《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以最优等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2年,由于上海战事吃紧,他回到了广州,作为当时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

当时的病理学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严重不足。梁伯强立即申请经费,购置教学投影机、显微镜和教学图片,并率领助教和技术员装配课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国母校征集人体标本。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病理学研究所便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1949年初,梁伯强正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明,不少亲友都劝他留在当地工作。然而,梁伯强婉拒了这一请求,解放前夕,梁伯强终于回到了广州。

从1952年开始,梁伯强连同秦光煜、李瑛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每逢开学之初,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每逢上课铃声一响,梁教授总是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讲台上。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每作一场学术报告,梁伯强还要事先实地测量幻灯机的摆放位置,以求为听众预备最佳的观察距离。

尽管身居教授的要职,梁伯强却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他时常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梁伯强多次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表示“甘拜下风”。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梁伯强更是逢人说项。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能前进。他也将“能否培养出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生”,视为老师成功与否的一条检验标准。事后,杨简也因其对食道癌病因研究的杰出成绩,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学家。

他常常告诫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他认为,科学研究本身探索前人所未能认识的事物,因此虽重视前人的经验,却不能囿于前人的条框。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他所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也与当时国际的主流观点相抵牾。梁伯强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并非是由于营养缺乏。这一科学见解,直到1980年才为病毒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的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

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潜心学问的梁伯强,虽一直避免卷入政治漩涡,却未能躲过这场无妄之灾。他受到了严酷的审查,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68年11月28日,由于心脏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梁伯强在广州与世长辞,终年69岁。直到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还试图邀约梁伯强参与上呼吸道肿瘤组织学分型图谱的复审工作,可惜此时他早已不在人世,这也成了学术界永远的遗憾。

[注 ]将医家称作“杏林中人”,乃是源于三国名医董奉定下的一则奇怪的规章:为人治病,不取钱物,病愈者栽杏一株或五株,再将种杏所得,易谷济贫。十年之后,十万杏树,郁然成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伯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他自幼立下学习西方医术、济世救人的理想。

B.梁伯强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济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的困难,只用几年的时间就使病理学研究所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C.梁伯强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会得以推进,在他的鼓励引导下杨简有了杰出的成就。

D.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梁伯强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与当时国际主流观点相矛盾,他的这一见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研究资料证实。

E.潜心于学问的梁伯强未能躲过“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因心脏病复发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世长辞,给医学界留下了遗憾。

(2)在积弱积贫的中国,梁伯强最终能获得德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3)作为医学教授,梁伯强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4)世纪学人的梁伯强,他的仁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8分)

阅读答案:

(1)D,3分;E,2分;A,1分(A因果错误,是因为母亲病逝;B不是同济大学副教授,而是中山大学的;C“否定态度”错)

(2)(6分)有志向:年幼时母亲病逝,他立志济世救人;中国积贫积弱,先进的西洋医术传入,引导他走上从医之路;

勤勉好学:成绩优异才得以学医,继而被留任助教,又被推荐到德国研修;

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辩证分析传统医学,关注实际进行研究。

教学(为师)方面:与其他教授连续开办十多期病理学师资培训班,亲临现场、认真施教(身居要职,虚怀若谷,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告诫学生不能“尽信书”,重视并超越前人经验——有一例即可)

(4)(8分)因一场症疫夺取母亲的生命,便产生济世救人的想法;想要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在美国考察期间拒绝留美,特殊时期坚持回国;身居要职,精心施教,鼓励学生出成就。(以上四点,一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世纪学人梁伯强:妙术仁心 杏林漫山

杨 逸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客家院士”梁伯强降生在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奋好学,梁伯强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强6岁时,一场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济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颗种子,从此撒播在梁伯强幼小的心灵间。

20世纪初,先进的西洋医术随着坚船利炮,送抵积贫积弱的中国。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洞见。“病理解剖对于医者,譬如一盏光耀的灯,在黑暗的中国医道上,光照他们,引着他们走上路。 ”梁伯强的感言,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医者的心声。而这一点冀盼,也成了将梁伯强引上从医之路的指路明灯。

1912年,梁伯强入读梅县巴色教会中学。梁伯强勤勉好学,每天坚持早起背诵德语词典。他仅仅用了4年时间,便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梁伯强,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F•欧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毕业后,梁伯强留在医学院里担任助教。而在这所为德国同行垄断的医学院里,梁伯强显然是一个另类。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常常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德国教授争论。

因教学水平优异,梁伯强为校方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留学期间,他在钻研西洋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海外阐述中国的医学成就。与当时学者普遍怀疑和否定中医的态度不同,梁伯强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客观而辩证的分析。他表示,近代医学遇到的不少问题,如胃肠解剖等,在《黄帝内经》便早有论述。当然,梁伯强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着眼关注国人体质,以及地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终,梁伯强凭借《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以最优等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2年,由于上海战事吃紧,他回到了广州,作为当时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

当时的病理学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严重不足。梁伯强立即申请经费,购置教学投影机、显微镜和教学图片,并率领助教和技术员装配课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国母校征集人体标本。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病理学研究所便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1949年初,梁伯强正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明,不少亲友都劝他留在当地工作。然而,梁伯强婉拒了这一请求,解放前夕,梁伯强终于回到了广州。

从1952年开始,梁伯强连同秦光煜、李瑛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每逢开学之初,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每逢上课铃声一响,梁教授总是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讲台上。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每作一场学术报告,梁伯强还要事先实地测量幻灯机的摆放位置,以求为听众预备最佳的观察距离。

尽管身居教授的要职,梁伯强却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他时常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梁伯强多次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表示“甘拜下风”。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梁伯强更是逢人说项。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能前进。他也将“能否培养出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生”,视为老师成功与否的一条检验标准。事后,杨简也因其对食道癌病因研究的杰出成绩,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学家。

他常常告诫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他认为,科学研究本身探索前人所未能认识的事物,因此虽重视前人的经验,却不能囿于前人的条框。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他所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也与当时国际的主流观点相抵牾。梁伯强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并非是由于营养缺乏。这一科学见解,直到1980年才为病毒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的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

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潜心学问的梁伯强,虽一直避免卷入政治漩涡,却未能躲过这场无妄之灾。他受到了严酷的审查,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68年11月28日,由于心脏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梁伯强在广州与世长辞,终年69岁。直到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还试图邀约梁伯强参与上呼吸道肿瘤组织学分型图谱的复审工作,可惜此时他早已不在人世,这也成了学术界永远的遗憾。

[注 ]将医家称作“杏林中人”,乃是源于三国名医董奉定下的一则奇怪的规章:为人治病,不取钱物,病愈者栽杏一株或五株,再将种杏所得,易谷济贫。十年之后,十万杏树,郁然成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伯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他自幼立下学习西方医术、济世救人的理想。

B.梁伯强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济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的困难,只用几年的时间就使病理学研究所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C.梁伯强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会得以推进,在他的鼓励引导下杨简有了杰出的成就。

D.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梁伯强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与当时国际主流观点相矛盾,他的这一见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研究资料证实。

E.潜心于学问的梁伯强未能躲过“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因心脏病复发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世长辞,给医学界留下了遗憾。

(2)在积弱积贫的中国,梁伯强最终能获得德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3)作为医学教授,梁伯强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4)世纪学人的梁伯强,他的仁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8分)

阅读答案:

(1)D,3分;E,2分;A,1分(A因果错误,是因为母亲病逝;B不是同济大学副教授,而是中山大学的;C“否定态度”错)

(2)(6分)有志向:年幼时母亲病逝,他立志济世救人;中国积贫积弱,先进的西洋医术传入,引导他走上从医之路;

勤勉好学:成绩优异才得以学医,继而被留任助教,又被推荐到德国研修;

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辩证分析传统医学,关注实际进行研究。

教学(为师)方面:与其他教授连续开办十多期病理学师资培训班,亲临现场、认真施教(身居要职,虚怀若谷,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告诫学生不能“尽信书”,重视并超越前人经验——有一例即可)

(4)(8分)因一场症疫夺取母亲的生命,便产生济世救人的想法;想要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在美国考察期间拒绝留美,特殊时期坚持回国;身居要职,精心施教,鼓励学生出成就。(以上四点,一点2分)


相关内容

  • 医者仁心.肝胆相照的吴孟超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医者仁心.肝胆相照的吴孟超 林蔚 雅商 "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这么说.因为这份爱,吴孟超几十年来坚持只给病人开价格最便宜的药,就连给病人问诊的听诊器都会细心地先用手焐热.他是无数患者心中妙手回春的&q ...

  • 赞美医生的话语
  •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 ...

  • 2013蛇年医院对联
  • 2013蛇年医院对联 提高医疗质量--增进人民健康 杏林三月茂----橘井四时春 良医同良相----用药如用兵 病人院中施手术----方求海外得心传 施妙术消疾去病----掏热心救死扶伤 随时到院随时诊--半夜敲门半夜开 救死回生通妙诀----解危扶困羡良医 常体天地好生德----独存圣贤济世方 学 ...

  • 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 ...

  • 逾100家医疗器械企业自查整改不到位,将被重点检查!
  • 2016-08-04阅读:10000+微信志 / 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公共服务平台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公共服务平台整理 自 6 月 7 日, CFDA 发布<关于整治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经营行为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要求所有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经营企业在 7 月 ...

  • 四字祝福语婚宴桌牌
  • 四字祝福语 步步高升 年年有鱼 意 寿与天齐 蒸蒸日上 日新月异 乐 开门大吉 吉祥如意 意气风发 鸯缔结良缘 盟结良缘 白首成约 宝金玉满堂 狗年大旺 福如东海 生意兴隆 财源广进 长命百岁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心想事成 万事如 财源滚滚 生意兴隆 百年好合 身体健康 龙马精神 一帆风顺 百事可 ...

  • 奇迹!五付中药治愈高血压,真实治验,公开处方.
  • 首页 论坛 资源 病例 学分 培训果 更多  文献视频搜索福保部医学话题 医药查询笔试模拟 技能模拟证件照处理天使工作室 年到福到  密码安全我的帖子个人中心 勋章馆 退出 提醒 1 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 ? 中医临床经验版 ? 奇迹!五付中药治愈高血压,真实治验,公开处方. 论坛 搜索 插件 帮助 ...

  • 他是最美的乡村医生
  • 他是最美的乡村医生 --记广东省雷州市南兴镇防治所医生李桂 提起老中医李桂,人们无不喷口称赞:"他是我们乡村最美医生!"李医生今年74岁,悬壶济世50余载,救治病人数万人.28年免费为孤寡老残治病,随叫随到,无怨无悔,农村困难家庭上门求医,免除诊费,有时还倒贴药费和交通费.他的事 ...

  • 锦旗用语文档
  • 赠医院 医生 1.视病例人如亲人----弘扬医德医风 2.妙手回春 医德高尚 3.世纪婴儿贵子坠地 白衣天使圣手接生 4.是你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5.白衣天使无限爱心,迎接新生命最光荣!~ 6.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树信誉 7.医德医风,手到病除,妙少回春,使人民健康幸福 8.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