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

执教人:王蕊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研读能力,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这种对家的情感。

3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体悟文章富含哲理的感情。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 导入

提到“故乡”,我们经常说它跟人的精神相关,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

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他就是刘亮程。

二 走近刘亮程(作者简介PPT)

在新疆沙漠边有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树木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接近一种自然生存。刘亮程,就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三十八年。读书,种地,当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他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这村子。

2000年,他也因为这样的文字在全国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随之,他去了县城;接着,去了省城…… 刘亮程说:“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 “我中断了这种生活,我跑到了别处,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回望我曾经生存的痕迹。”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三 乡关何处(文本赏析)

(一)听诵读,重点或疑难字词、句子圈点批注。

(二)情感初探

1. 若干年后,作者远离故土,移居他处,他驻足远眺,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作者在回望(寻觅)什么?(快速阅读第1、2自然段)

明确:他在回望(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2.作者在第3自然段说:“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快速浏览文章主体部分(2-8段),说说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具体有哪些。(摘录相关词语)

明确: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

大风刮、大鸟叫、瘸腿男人追、大榆树、榆木桩、月光……

旧房子和路、尘土、村里的人和牲畜、大风、土坑、公鸡、老死窝中的黑狗、夕阳……

一言以蔽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成了我们生存过的证据。故乡接纳了最朴实,最原始,最自然的自己。

3. 毫无疑问这些“证据”作者都曾经历过,但作者却产生了怀疑,为什么?(快速浏览4—8自然段,摘录原文语句)

明确:这些东西都消失了不存在了。(第7自然段:“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是别人的村庄”)

(三)深层体悟

(过渡词)当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消失了的时候,当家乡变为故乡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消失的不仅仅是我们曾经生存的证据,还有我们内心的一种缺失。

1.文章第6自然段说“即使有人能够证实以往的生活,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够见证”,如何理解?

补充材料: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刘亮程《村庄的事情》)

明确:“内心的生存”指的是人的精神,人的灵魂。故乡养育了我们,滋润了我们,我们和她共同成长,在故乡的生活经历已经成为每一个人心中独特的体验,成为一个人生活的精神依靠,她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了。她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灵魂的归宿地,是我们的根呀。以往的生活可以通过存在的物质来证明,内心的生存只有通过自己的故乡,通过对故乡痕迹的回忆来证明了。

2.“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句中的“踏踏实实”与“虚无”语义相反,这种表述是否妥帖?

明确:故乡留给我们的往往是最纯净,最美好的回忆。我离开故乡的时候不懂,现在已经懂了,懂得“过去曾经拥有的事物应当怜惜”,然而一切似乎迟了。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没有了寄托与归宿,他的“回家”,只能是走向“虚无”。故乡既是

具体的家、家园,更是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是人的精神依托。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会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当初不懂得珍惜的自责之情,对生命证据的珍爱之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四 乡情绵延(拓展延伸)

回忆有关乡土情结的语句,体味绵绵故土情思。

五 课堂小结

的确,对故乡的情思一直是从古至今吟唱不衰的主题,无数文人墨客借手中妙笔抒写对故土的无限眷恋。而对于刘亮程来说,他写的这个村庄,看似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处所,但却是他终生所要表达和描述的对象,它更多地代表着作者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作者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而作者也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的感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

六 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本文与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在写法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另附板书:

外在的生存

今生今世的证据——故乡 成长的见证,精神家园,灵魂归宿

内心的生存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

执教人:王蕊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研读能力,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这种对家的情感。

3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体悟文章富含哲理的感情。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 导入

提到“故乡”,我们经常说它跟人的精神相关,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

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他就是刘亮程。

二 走近刘亮程(作者简介PPT)

在新疆沙漠边有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树木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接近一种自然生存。刘亮程,就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三十八年。读书,种地,当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他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这村子。

2000年,他也因为这样的文字在全国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随之,他去了县城;接着,去了省城…… 刘亮程说:“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 “我中断了这种生活,我跑到了别处,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回望我曾经生存的痕迹。”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三 乡关何处(文本赏析)

(一)听诵读,重点或疑难字词、句子圈点批注。

(二)情感初探

1. 若干年后,作者远离故土,移居他处,他驻足远眺,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作者在回望(寻觅)什么?(快速阅读第1、2自然段)

明确:他在回望(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2.作者在第3自然段说:“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快速浏览文章主体部分(2-8段),说说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具体有哪些。(摘录相关词语)

明确: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

大风刮、大鸟叫、瘸腿男人追、大榆树、榆木桩、月光……

旧房子和路、尘土、村里的人和牲畜、大风、土坑、公鸡、老死窝中的黑狗、夕阳……

一言以蔽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成了我们生存过的证据。故乡接纳了最朴实,最原始,最自然的自己。

3. 毫无疑问这些“证据”作者都曾经历过,但作者却产生了怀疑,为什么?(快速浏览4—8自然段,摘录原文语句)

明确:这些东西都消失了不存在了。(第7自然段:“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是别人的村庄”)

(三)深层体悟

(过渡词)当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消失了的时候,当家乡变为故乡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消失的不仅仅是我们曾经生存的证据,还有我们内心的一种缺失。

1.文章第6自然段说“即使有人能够证实以往的生活,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够见证”,如何理解?

补充材料: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刘亮程《村庄的事情》)

明确:“内心的生存”指的是人的精神,人的灵魂。故乡养育了我们,滋润了我们,我们和她共同成长,在故乡的生活经历已经成为每一个人心中独特的体验,成为一个人生活的精神依靠,她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了。她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灵魂的归宿地,是我们的根呀。以往的生活可以通过存在的物质来证明,内心的生存只有通过自己的故乡,通过对故乡痕迹的回忆来证明了。

2.“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句中的“踏踏实实”与“虚无”语义相反,这种表述是否妥帖?

明确:故乡留给我们的往往是最纯净,最美好的回忆。我离开故乡的时候不懂,现在已经懂了,懂得“过去曾经拥有的事物应当怜惜”,然而一切似乎迟了。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没有了寄托与归宿,他的“回家”,只能是走向“虚无”。故乡既是

具体的家、家园,更是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是人的精神依托。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会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当初不懂得珍惜的自责之情,对生命证据的珍爱之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四 乡情绵延(拓展延伸)

回忆有关乡土情结的语句,体味绵绵故土情思。

五 课堂小结

的确,对故乡的情思一直是从古至今吟唱不衰的主题,无数文人墨客借手中妙笔抒写对故土的无限眷恋。而对于刘亮程来说,他写的这个村庄,看似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处所,但却是他终生所要表达和描述的对象,它更多地代表着作者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作者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而作者也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的感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

六 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本文与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在写法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另附板书:

外在的生存

今生今世的证据——故乡 成长的见证,精神家园,灵魂归宿

内心的生存


相关内容

  •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7
  •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7  作者:hefuxian-刘亮程是近年来在众多作家中独树一帜的作家.首先在于他的选材与众不同,他写的东西来自于远离城市的一个边远的乡村,不仅如此,他所写的乡村里的故事又大多是他青少年时的往事.这样就给今天的青年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城市的学生,更难以体 ...

  • [今生今世的证据]4
  • * *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正字正音 烟垢( gòu ) 骨骸( hái 瘸腿 qué 打夯 hāng 圈点 quān 圈 圈棚 juàn 畜 牲畜 chù 畜牧 xù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 ...

  • 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 <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编辑:王艳 袁慧 审核:杜涛 2011年10月14日 [学习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3.探究与活动体验,进一步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qu ...

  •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 作者:刘亮程 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 ...

  • 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 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文本研讨) 教学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

  • [白兔和月亮]教案示例2
  • 8.<白兔和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概括寓意. ②细心揣摩优美的语言,学习寓言精美的表达技巧. ③理解寓言的寓义,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教学内 ...

  • 安全套的前世今生
  • 避孕套的前世今生 避孕套古已有之,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埃及,据说2000 多年前在古埃及就已经出现"阴茎套",但当时它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被当作配饰挂在衣服上.到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古埃及人开始用亚麻布护套来防范疾病. 尽管如此,在法国南部的山洞中的壁画上发现 ...

  • 演讲稿之人生存在之意义
  • 演讲稿之人所存在的意义 大家好!很荣幸能做我们班最后一位演讲者,我想这也是我们高中剩下的453天中的最后一次,最后一位,听起来是否有些悲伤?但他却是是一个现实,就像每一个人都会死一样,如果每一个人都把死当做一场神圣的典礼,那么你是否会好受一些呢.我要说的是既然有开始那么就一定会有结束,开始值得回忆, ...

  • 化学与能源开发教案
  • 化学与能源开发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课标解读:"化学与能源开发"属于"化学与社会发展"-(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主题中的内容. 2.课标要求: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3.教材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