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量调查
长宁路—凯旋路十字交叉口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中心,由长宁路和凯旋路相交而成。由于长宁路是上海市长宁区东西向的主要干线,同时交叉口附近有中山公园等几个大交通发生源,因此交通压力较大。
(一)交通状况
该交叉口南北口进出交通流量较大,路口内摩托车流量较大,给机动车在交叉口内的通行秩序造成较大影响。根据交通量调查资料,此交叉交通高峰小时发生在12:00~13:00,其高峰小时流量流向数据如下表、图所示。
长宁路—凯旋路十字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流量流向表
长宁路与凯旋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流向示意图
长宁路与凯旋路交叉口高峰小时非机动车流量流向示意图
(二)交叉口控制状况
根据实测交通量数据显示,该交叉口内机动车流量大,而非机动车流量较小。考虑到采用“自行车与行人一体化”方式对自行车进行交通组织,进行信号相位配时设计。
信号阶段图如下:
其中,实线代表机动车流,虚线代表行人和非机动车流。
配时方案如下:
信号阶段1绿灯时间:g1=24s;
信号阶段2绿灯时间:g2=39s;
信号阶段3绿灯时间:g3=19s;
信号阶段4绿灯时间:g4=16s;
各黄灯时间:A1=A2=A3=A4=4s;
单周期时长:C=24+39+19+16+44=114s。
考虑安全因素,每个方向的信号灯按照 “红绿黄红绿黄”的规律进行显示。
(三)问题诊断分析
1、机动车道设置不太合理,不符合流向流量规律。交叉口南北
向交通流量较大,而南北向的凯旋路却较窄,车道划分数量不足,在高峰时段会拥堵;
2、交叉口内没有设置机动车车流导向线和左转非机动车等待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交叉口内存在干扰;
3、东西口人行横道线的位置设置过前,同时与南、北口的人行横道线交叉,导致交叉口内的形式区域呈矩形,造成行车不畅,并增加了行人过街的距离,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行人过街的困难;
4、现状在交叉口东西出口处均利用隔离栏前的一小块空地作为公交停靠站,违背了交叉口管理有关规范规定的设计原则;
5、交叉口渠化标志标线的设置有些不规范、合理,各出口处缺少必要的标志牌。
(四)改进建议说明
针对该交叉口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将东、西口的人行横道线后移约8米,调整交叉口内的行车区域形状,并使四个方向的人行横道线之间不再交叉而留有一定的间距。在交叉口各个转角处设置行人隔离栏以阻止行人随意穿越。相应地后移东西进口的停车线位置,使停车线和人行横道线的间距保持原值;
2、移除交叉口内的立体台墩,以利于转弯机动车流的行驶。同时在东西口机动车道中线处标划行人过街安全区,方便行人的二次过街;
3、在交叉口内设置非机动车左转等待区,方便非机动车进行左转,提高安全性;
4、将东西口的公交停靠站移至距离交叉口50米外的路段上;
6、调整东西口隔离栏的位置,以增大摩托车和非机动车进口道宽度,提高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
7、进一步完善有关标志标线。
交通量调查
长宁路—凯旋路十字交叉口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中心,由长宁路和凯旋路相交而成。由于长宁路是上海市长宁区东西向的主要干线,同时交叉口附近有中山公园等几个大交通发生源,因此交通压力较大。
(一)交通状况
该交叉口南北口进出交通流量较大,路口内摩托车流量较大,给机动车在交叉口内的通行秩序造成较大影响。根据交通量调查资料,此交叉交通高峰小时发生在12:00~13:00,其高峰小时流量流向数据如下表、图所示。
长宁路—凯旋路十字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流量流向表
长宁路与凯旋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流向示意图
长宁路与凯旋路交叉口高峰小时非机动车流量流向示意图
(二)交叉口控制状况
根据实测交通量数据显示,该交叉口内机动车流量大,而非机动车流量较小。考虑到采用“自行车与行人一体化”方式对自行车进行交通组织,进行信号相位配时设计。
信号阶段图如下:
其中,实线代表机动车流,虚线代表行人和非机动车流。
配时方案如下:
信号阶段1绿灯时间:g1=24s;
信号阶段2绿灯时间:g2=39s;
信号阶段3绿灯时间:g3=19s;
信号阶段4绿灯时间:g4=16s;
各黄灯时间:A1=A2=A3=A4=4s;
单周期时长:C=24+39+19+16+44=114s。
考虑安全因素,每个方向的信号灯按照 “红绿黄红绿黄”的规律进行显示。
(三)问题诊断分析
1、机动车道设置不太合理,不符合流向流量规律。交叉口南北
向交通流量较大,而南北向的凯旋路却较窄,车道划分数量不足,在高峰时段会拥堵;
2、交叉口内没有设置机动车车流导向线和左转非机动车等待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交叉口内存在干扰;
3、东西口人行横道线的位置设置过前,同时与南、北口的人行横道线交叉,导致交叉口内的形式区域呈矩形,造成行车不畅,并增加了行人过街的距离,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行人过街的困难;
4、现状在交叉口东西出口处均利用隔离栏前的一小块空地作为公交停靠站,违背了交叉口管理有关规范规定的设计原则;
5、交叉口渠化标志标线的设置有些不规范、合理,各出口处缺少必要的标志牌。
(四)改进建议说明
针对该交叉口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将东、西口的人行横道线后移约8米,调整交叉口内的行车区域形状,并使四个方向的人行横道线之间不再交叉而留有一定的间距。在交叉口各个转角处设置行人隔离栏以阻止行人随意穿越。相应地后移东西进口的停车线位置,使停车线和人行横道线的间距保持原值;
2、移除交叉口内的立体台墩,以利于转弯机动车流的行驶。同时在东西口机动车道中线处标划行人过街安全区,方便行人的二次过街;
3、在交叉口内设置非机动车左转等待区,方便非机动车进行左转,提高安全性;
4、将东西口的公交停靠站移至距离交叉口50米外的路段上;
6、调整东西口隔离栏的位置,以增大摩托车和非机动车进口道宽度,提高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
7、进一步完善有关标志标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