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骂槐"中的人称指示语研究

摘要:指桑骂槐是一种特殊的交际会话方式,其特殊性在人称指示语上表现为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语明指一个对象,而讲述者实际借此指另一个对象,这种指示具有一明一暗、一虚一实双向指示的特点,文章对这一指示现象主要特点作了分析。

关键词:指桑骂槐 人称指示语 双向指示

引言

语用学中的人称指示语指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者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

[1]。指示语之所以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指在语境中才能确定其所指对象或所指信息的词语或结构[2]。我们在用指示语理论分析指桑骂槐式的会话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语明指的是一个对象,而讲述者实际借此指在场的另一个间接听话对象。如乡村老太太在喂鸡的时候,指着鸡骂“你这没用的东西,光抱窝不下蛋”。话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你”明指的是鸡,实指的却是在一旁的迟迟不为其生个孙子或者不能生育的儿媳。这种特殊的指示方式,源于指桑骂槐的特殊会话方式。

一、指桑骂槐的会话特点

(一)会话对象间接性

常规会话是交谈各方面对面的直接交谈;而指桑骂槐是实际听话人在场的情况下,话语发出者不直接与之对话,而是通过与现场其他角色对话并说出表面上与实际听话人完全无关,却主要针对实际听话人的话语,间接地把自己话语信息传递给实际听话人。如上述例子,婆婆表面上骂鸡,实际在责骂自己的儿媳,儿媳虽是话语针对对象,却是间接听话人。

(二)指示语实际指称对象的需推导性

常规会话指示语指称对象一般都是明确不需要推导的,但指桑骂槐类会话,由于“说出表面上与实际听话人完全无关,却主要针对实际听话人的话语”的特点,故需要进行推导才能理解指示语的实际指称对象。也就是说,媳妇必须通过推导,才能知道婆婆说出的话,表面指鸡,实际指的是自己。

(三)直接听话人与间接听话人存在关键信息的可比喻性

上例中母鸡与媳妇二者存在可以让婆婆进行比喻的关键信息,即生育方面的问题。首要条件是媳妇必须有生育方面的问题;如果媳妇没有生育问题,则该会话不是指桑骂槐。而如果母鸡没有生育问题,婆婆可对此进行虚拟,使二者之间具备可比性,不影响会话策略。如果听话双方没有可比喻的关键信息,会话策略失败;设若老太太骂的是公鸡,则话语将被视为直接针媳妇,而非“指桑骂槐”。

(四)沟通交流的非直时反馈性

一般交际会话,话语发出者均需要听话方对话语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回答,行动等),而指桑骂槐类的交际会话,话语发出者并不需要听话人对话语信息进行反馈。在上例中,婆婆并不需要母鸡和媳妇作任何回应;如果母鸡替换成正常成年妇女,必然招致直接听话人的回击,则会话策略失败。

(五)会话策略的防御性

一般情况下攻击性会话,会使听话人作出回击行为;但指桑骂槐类的言语攻击行为,间接听话者没办法直接回击。话语发出者可以用:“我又不是骂你。”来回应间接听话者的质问或不满。

二、指桑骂槐中指示语的指称特点

(一)指示语具有双向指示的特点

指桑骂槐的指示语同时指直接听话对象及间接听话对象,在指称上二者各为整体不互相重合,故具有双向指示的特点。区别于“我们、你们、他们”等复数指示的是,复数指示语虽然可以同时指多人,但无论指多少人,这些人均仅作一个整体来指称。如果老太太骂的是:

“你们两个都只抱窝不下蛋。”则母鸡和媳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指称,是单向指称;但在指桑骂槐中,鸡是一个整体一个指称方向,儿媳是另一个整体另一个指称方向,因此我们称之为双向指示。

(二)双向指示一为明指一为暗指的特点

在双向指示中,因为话语表面上与间接听话人完全无关却实际针对间接听话人的特点,指示语对直接听话人的指称是明确的,是明指;对间接听话人的指称却是隐性的,是暗指。如婆婆骂鸡一例中,指示语“你”明指母鸡(直接听话人),暗指媳妇(间接听话人)。

(三)双向指示一为虚指一为实指的特点

在指桑骂槐类对话中,明指对象“桑”并非话语发出者实际针对对象,是虚指;暗指对象“槐”才是话语实际针对对象,是实指。婆婆骂鸡一例中,母鸡并非话语实际针对对象,指示语为虚指,媳妇才是话语实际针对对象,指示语是实指。

因此我们认为,双向指示,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是指桑骂槐的指示语区别于常规会话的最大特点。

三、指桑骂槐类指示的其他存在方式探讨

(一)借喻修辞分析

借喻指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的修辞手法。这与指桑骂槐“关键信息的可比喻性”的特点相似。婆婆骂鸡一例,抛开会话策略,则近似于用母鸡直接替代媳妇,媳妇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1)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2)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啊,愿你永远“如日之升”!(杨朔《泰山极顶》)

(3)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国际歌》

例(1)中,单从这句话来分析,指示语“它”明指“落水狗”,实指什么并不能明确。但原文就“落水狗”具体指哪些人作了补充说明,“落水狗”主要比喻“挨了打的敌人或垮台人物”,因而“落水狗”实指对象明确,具备明指的特点,而非暗指。例(2)中,“这”明指虚指晓日,实指祖国,作者在后一句进行补充说明使“祖国”变为明指。此2例不具备指桑骂槐一明一暗的指示特点。例(3)中,单从句段分析,“它们”在这里明指“毒蛇猛兽”,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写作背景,可知“毒蛇猛兽”所喻对象为“剥削者”。但文中并未对“毒蛇猛兽”进行解释性的明确,需要读者自行推导,因此这里的“它们”对应“毒蛇猛兽”为明指、虚指,而对应“剥削者”是暗指、实指。此例具备指桑骂槐的所有指示特点。 因此我们认为,在借喻修辞中,如果喻体有人称指示现象,并且作者不对该喻体所喻对象作解释性地明确,则该指示语具备一明一暗,一虚一实双向指示的特点。

(二)象征手法分析

象征与借喻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象征是一种构思方法,借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前者属文艺创作范畴,后者属语言表达范畴。”[3]因此,我们认为象征有与借喻相同的指示方式。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如果文章不对象征对象进行明示,则文章中与白杨树有关的指示语明指、虚指白杨树,而暗指、实指北方农民;但文章最后部分明确说明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从而使前文与白杨有关的指示语皆明指北方农民。而在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中,每一种事物均有其特定的象征对象,但作者并不对象征对象进行说明,因此文中的人称指示语就有了与例(3)相同的指示方式。

(三)双关修辞分析

双关修辞,指的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4]从双关的交谈方式来看,与指桑骂槐的会话特点有一定相似之处。

(4)一切从头开始――理发店广告。

(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6)马良向李重讨债,马良问道:“银行有的是钱,为什么还会出现‘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情况呢?”李重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还不简单,资金周转不过来主要是因为资金回笼比较慢。”马良马上接上他的话头说:“你说得很对。打个比方说,你借钱给同学,可借出的钱迟迟不能收回,就会造成债权人手头很紧,是不是这个理呀。”

(7)又转脸看看弯弯绕这伙子人,一语双关地说:“我再宣布一声,谁想浑水摸鱼,挑拨是非,那是办不到。”(浩然《艳阳天》)

例(4)“从头”既有“从头部”,也有“从新”的意思,是利用词语多义性的特点作的双关修辞,仅是词的用法,不涉及指示语。例(5)“晴”与“情”谐音,是谐音双关,亦不涉及指示语。例(6)中,马良表面上是与李重探讨银行“资金周转不过来”这一个现象,实则利用这一现象与李重借自己的钱不还导致自己手头很紧的相似之处,暗示李重还钱。在最后一句,“你”明指的是李重,暗指自己;明指对象李重并非指示语主要指称对象,是虚指;自己才是指示语主要指称对象,是实指。同理,“同学”明指、虚指其他同学,暗指、实指自己;“债权人”明指、虚指李重,暗指、实指自己。例(7)中,“谁”是泛指,指任何人。根据语意可知,在句子中,“谁”明指“任何人”,然而并非实指;话语实际针对的是“弯弯绕这伙子人”,但说话人故意将这层意思隐藏起来,因此“谁”对于“弯弯绕这伙子人”是暗指、实指。

因此我们认为,在双关修辞手法中,如果涉及人称指示语的双关,则该指示语具备与指桑骂槐相同指示的特点。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指桑骂槐式会话中,因其会话特殊性,导致指示语的特殊用法。指示语的特殊用法表现在指示语双向指示,一明一暗、一虚一实的特点。指示语的这个特点,除存在于指桑骂槐手法中外,亦部分出现在借喻、双关修辞及象征手法当中。

摘要:指桑骂槐是一种特殊的交际会话方式,其特殊性在人称指示语上表现为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语明指一个对象,而讲述者实际借此指另一个对象,这种指示具有一明一暗、一虚一实双向指示的特点,文章对这一指示现象主要特点作了分析。

关键词:指桑骂槐 人称指示语 双向指示

引言

语用学中的人称指示语指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者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

[1]。指示语之所以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指在语境中才能确定其所指对象或所指信息的词语或结构[2]。我们在用指示语理论分析指桑骂槐式的会话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语明指的是一个对象,而讲述者实际借此指在场的另一个间接听话对象。如乡村老太太在喂鸡的时候,指着鸡骂“你这没用的东西,光抱窝不下蛋”。话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你”明指的是鸡,实指的却是在一旁的迟迟不为其生个孙子或者不能生育的儿媳。这种特殊的指示方式,源于指桑骂槐的特殊会话方式。

一、指桑骂槐的会话特点

(一)会话对象间接性

常规会话是交谈各方面对面的直接交谈;而指桑骂槐是实际听话人在场的情况下,话语发出者不直接与之对话,而是通过与现场其他角色对话并说出表面上与实际听话人完全无关,却主要针对实际听话人的话语,间接地把自己话语信息传递给实际听话人。如上述例子,婆婆表面上骂鸡,实际在责骂自己的儿媳,儿媳虽是话语针对对象,却是间接听话人。

(二)指示语实际指称对象的需推导性

常规会话指示语指称对象一般都是明确不需要推导的,但指桑骂槐类会话,由于“说出表面上与实际听话人完全无关,却主要针对实际听话人的话语”的特点,故需要进行推导才能理解指示语的实际指称对象。也就是说,媳妇必须通过推导,才能知道婆婆说出的话,表面指鸡,实际指的是自己。

(三)直接听话人与间接听话人存在关键信息的可比喻性

上例中母鸡与媳妇二者存在可以让婆婆进行比喻的关键信息,即生育方面的问题。首要条件是媳妇必须有生育方面的问题;如果媳妇没有生育问题,则该会话不是指桑骂槐。而如果母鸡没有生育问题,婆婆可对此进行虚拟,使二者之间具备可比性,不影响会话策略。如果听话双方没有可比喻的关键信息,会话策略失败;设若老太太骂的是公鸡,则话语将被视为直接针媳妇,而非“指桑骂槐”。

(四)沟通交流的非直时反馈性

一般交际会话,话语发出者均需要听话方对话语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回答,行动等),而指桑骂槐类的交际会话,话语发出者并不需要听话人对话语信息进行反馈。在上例中,婆婆并不需要母鸡和媳妇作任何回应;如果母鸡替换成正常成年妇女,必然招致直接听话人的回击,则会话策略失败。

(五)会话策略的防御性

一般情况下攻击性会话,会使听话人作出回击行为;但指桑骂槐类的言语攻击行为,间接听话者没办法直接回击。话语发出者可以用:“我又不是骂你。”来回应间接听话者的质问或不满。

二、指桑骂槐中指示语的指称特点

(一)指示语具有双向指示的特点

指桑骂槐的指示语同时指直接听话对象及间接听话对象,在指称上二者各为整体不互相重合,故具有双向指示的特点。区别于“我们、你们、他们”等复数指示的是,复数指示语虽然可以同时指多人,但无论指多少人,这些人均仅作一个整体来指称。如果老太太骂的是:

“你们两个都只抱窝不下蛋。”则母鸡和媳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指称,是单向指称;但在指桑骂槐中,鸡是一个整体一个指称方向,儿媳是另一个整体另一个指称方向,因此我们称之为双向指示。

(二)双向指示一为明指一为暗指的特点

在双向指示中,因为话语表面上与间接听话人完全无关却实际针对间接听话人的特点,指示语对直接听话人的指称是明确的,是明指;对间接听话人的指称却是隐性的,是暗指。如婆婆骂鸡一例中,指示语“你”明指母鸡(直接听话人),暗指媳妇(间接听话人)。

(三)双向指示一为虚指一为实指的特点

在指桑骂槐类对话中,明指对象“桑”并非话语发出者实际针对对象,是虚指;暗指对象“槐”才是话语实际针对对象,是实指。婆婆骂鸡一例中,母鸡并非话语实际针对对象,指示语为虚指,媳妇才是话语实际针对对象,指示语是实指。

因此我们认为,双向指示,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是指桑骂槐的指示语区别于常规会话的最大特点。

三、指桑骂槐类指示的其他存在方式探讨

(一)借喻修辞分析

借喻指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的修辞手法。这与指桑骂槐“关键信息的可比喻性”的特点相似。婆婆骂鸡一例,抛开会话策略,则近似于用母鸡直接替代媳妇,媳妇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1)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2)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啊,愿你永远“如日之升”!(杨朔《泰山极顶》)

(3)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国际歌》

例(1)中,单从这句话来分析,指示语“它”明指“落水狗”,实指什么并不能明确。但原文就“落水狗”具体指哪些人作了补充说明,“落水狗”主要比喻“挨了打的敌人或垮台人物”,因而“落水狗”实指对象明确,具备明指的特点,而非暗指。例(2)中,“这”明指虚指晓日,实指祖国,作者在后一句进行补充说明使“祖国”变为明指。此2例不具备指桑骂槐一明一暗的指示特点。例(3)中,单从句段分析,“它们”在这里明指“毒蛇猛兽”,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写作背景,可知“毒蛇猛兽”所喻对象为“剥削者”。但文中并未对“毒蛇猛兽”进行解释性的明确,需要读者自行推导,因此这里的“它们”对应“毒蛇猛兽”为明指、虚指,而对应“剥削者”是暗指、实指。此例具备指桑骂槐的所有指示特点。 因此我们认为,在借喻修辞中,如果喻体有人称指示现象,并且作者不对该喻体所喻对象作解释性地明确,则该指示语具备一明一暗,一虚一实双向指示的特点。

(二)象征手法分析

象征与借喻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象征是一种构思方法,借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前者属文艺创作范畴,后者属语言表达范畴。”[3]因此,我们认为象征有与借喻相同的指示方式。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如果文章不对象征对象进行明示,则文章中与白杨树有关的指示语明指、虚指白杨树,而暗指、实指北方农民;但文章最后部分明确说明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从而使前文与白杨有关的指示语皆明指北方农民。而在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中,每一种事物均有其特定的象征对象,但作者并不对象征对象进行说明,因此文中的人称指示语就有了与例(3)相同的指示方式。

(三)双关修辞分析

双关修辞,指的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4]从双关的交谈方式来看,与指桑骂槐的会话特点有一定相似之处。

(4)一切从头开始――理发店广告。

(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6)马良向李重讨债,马良问道:“银行有的是钱,为什么还会出现‘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情况呢?”李重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还不简单,资金周转不过来主要是因为资金回笼比较慢。”马良马上接上他的话头说:“你说得很对。打个比方说,你借钱给同学,可借出的钱迟迟不能收回,就会造成债权人手头很紧,是不是这个理呀。”

(7)又转脸看看弯弯绕这伙子人,一语双关地说:“我再宣布一声,谁想浑水摸鱼,挑拨是非,那是办不到。”(浩然《艳阳天》)

例(4)“从头”既有“从头部”,也有“从新”的意思,是利用词语多义性的特点作的双关修辞,仅是词的用法,不涉及指示语。例(5)“晴”与“情”谐音,是谐音双关,亦不涉及指示语。例(6)中,马良表面上是与李重探讨银行“资金周转不过来”这一个现象,实则利用这一现象与李重借自己的钱不还导致自己手头很紧的相似之处,暗示李重还钱。在最后一句,“你”明指的是李重,暗指自己;明指对象李重并非指示语主要指称对象,是虚指;自己才是指示语主要指称对象,是实指。同理,“同学”明指、虚指其他同学,暗指、实指自己;“债权人”明指、虚指李重,暗指、实指自己。例(7)中,“谁”是泛指,指任何人。根据语意可知,在句子中,“谁”明指“任何人”,然而并非实指;话语实际针对的是“弯弯绕这伙子人”,但说话人故意将这层意思隐藏起来,因此“谁”对于“弯弯绕这伙子人”是暗指、实指。

因此我们认为,在双关修辞手法中,如果涉及人称指示语的双关,则该指示语具备与指桑骂槐相同指示的特点。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指桑骂槐式会话中,因其会话特殊性,导致指示语的特殊用法。指示语的特殊用法表现在指示语双向指示,一明一暗、一虚一实的特点。指示语的这个特点,除存在于指桑骂槐手法中外,亦部分出现在借喻、双关修辞及象征手法当中。


相关内容

  • 国学第二课内容
  • 国学知识第二课 1.桃李满天下: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 [释义]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2.笔墨纸砚: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湖笔,徽墨,宣纸,歙砚,所以文房四宝均源于安徽.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 ...

  • 康复科岗位职责
  • 康复科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根据工作能力.年限,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新毕业医师实行三年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值班工作. 2.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检验和检查工作. 3.书写病历.病病员的病历,一 ...

  •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综述_王莹
  • 第28卷 第4期 2011年8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8 No.4Agu., 2011 [13] 王泽鹏.现代汉语的中缀问题[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8(4):69-73. [14] 郭良夫 ...

  • 维吾尔语形容词化短语的特点
  • 作者:木再帕尔高莲花 满语研究 2013年05期 在维吾尔语中,形容词化语缀与动词短语合并后就能形成形容词化短语,与系动词一起构成句子的表语-系动词结构.形容词化短语与名词化短语相同,能与复数附加成分(PL).从属附加成分(POS).格附加成分(K).后置词(PST)及系动词(COPULA)等功能语 ...

  • 汉语的名词照应
  • 汉语的名词照应、 人称代词照应与零形照应 ―以与韩国语的比较为中心 두염빙* 1. 绪论 2. 从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角度看汉韩语的照应系统 3. 名词照应与人称代词照应 3.1 语用的要求 3.2 势位关系 4. 人称代词照应与零形照应 4.1 韩国语的语尾 4.2 汉语的话题链 5. 结论 1. ...

  • 对[一天的等待]原文及译文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 摘要:衔接是语篇特征的主要表现,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内部因素.语篇的衔接主要由衔接手段来实现,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以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原文和译文为例,对比分析了英汉衔接手段在照应,连接,省略和替代等方面的异同,并在必要时候对译文进行了改译. 关键词:衔接:衔接手段:照应: ...

  • 春节特别节目--盘点年度十大银幕"双雄"
  • 春节特别节目--盘点年度十大银幕"双雄" 主持: 在众多题材的电影作品中,人们印象中的银幕上似乎永远不会缺少双人搭档的身影.这种从美国警匪片中走出来的经典套路如今似乎已成为商业大片的吸金的不二法宝,在一代又一代的导演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全球电影票房的繁荣,近些年来这一类 ...

  • 银行宣传册中称呼语的人际功能
  • 摘 要: 本文用系统功能语法有关人际功能理论,对银行宣传册中的客户称呼语进行人际功能分析,旨在说明银行宣传册中称呼语的恰当使用是银行促进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阐明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理论的实用性. 关键词: 银行宣传册 称呼语 人际功能 1.引言 称呼语是用于称呼某人的词或词组,属于指示语范畴 ...

  • 描写说的词语
  • 描写说的词语 一 白 摆 谤 褒 操 陈 称 谶 斥 呲 刺 道 诋 逗 告 供 诟 规 哼 话 谎 嘉 荐 谏 讲 克 剋 吭 唠 聊 撩 论 骂 名 谋 诺 批 契 诮 劝 誓 述 说 颂 诉 谈 提 吐 谓 详 叙 谑 训 言 应 咏 语 喻 怨 曰 云 招 箴 诤 咒 二 阿谀 挨刺 挨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