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及其尺牍丛话

第32卷第5期2012年10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Vol.32No.5

Oct.2012

郑逸梅及其《尺牍丛话》

史义银

(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摘

“补白大王”要】书信在古代有尺牍、书札等多种称谓,学者历来对其均有所评述。郑逸梅有民国

《尺牍丛话》之誉,一生潜心著述,其关于尺牍之连载作品有增知、存史、博闻、怡情等价值。

【关键词】;《尺牍丛话》郑逸梅【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12)05-0025-04

素有民国“补白大王”之誉的郑逸梅,于1940

年2月至12月在《自修》杂志第101期至第144

[1]期分46辑刊发连载,后辑为《尺牍丛话》,于尺牍一道论之甚详,掌故杂识荟萃,史实史识并处,

此又称书信、书牍、书函、书简、手札、手简、行简、

毕(竹简)诲、尺简、尺牍、尺书、尺纸、尺锦、风音、信笺、信件等。其名行于近代者仅书、启、笺而已,余多不用。此外尚有名书信、书牍、信牍、函等,近、如《李文忠公尺牍》代仍然有沿用尺牍之称者,《翁松禅相国尺牍真迹》等。晚清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曾回忆“尺牍

,一道,少即留意”并述及自己弱冠之时,曾搜集所,遗友朋书,仿前人汇为《鸿鱼谱》以示不敢忘旧。

《弢园尺牍》,后将与友朋往来之书札,编为指出书:“况乎人札文献兼有“达意”和“写心”双重价值

违两地,书抵万金,往来遗问间,即尺幅而性情见无不托楮毫以达意,藉缣素以焉……简札相投,

[2]217”写心。

、《关于尺牍》周作人写过《日记与尺牍》和《再谈尺牍》“书”等。他将和“信”区分开来,认为“大抵书乃是古文之一种,可以收入正集者,其用处在于说大话,以铿锵典雅之文词,讲正大堂皇的,道理”而“尺牍即此所谓信,原是不拟发表的私书,文章也只是寥寥数句,或通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反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此其特色

[3]476

。也”

鲁迅曾这样分析过尺牍盛行的原因及其价:“因为一个人的言行,值总有一部分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却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人知道于是尺牍就有了出路。这并非等于窥的一部分,

庄重诙谐共存,其涉猎之广泛,考订之精详,行文

之酣畅,一时无两。然学界对郑逸梅之研究却略“郑逸梅”有不逮,笔者以为检索词,搜检“中国期

,30多年仅有21条记录,刊全文数据库”平均每年不足1篇,如果剔除郑氏父子的自述和纪念文章,

以及部分追忆介绍类文章,对郑逸梅的研究几乎《尺牍丛话》可以说是空白,其无专文研究,这与郑

“补白大王”逸梅的美誉及其在文史领域的地位显略然是极不相称的。笔者拟爬梳书札演变之迹,

《尺牍丛话》述郑氏笔耕生涯,试论其之价值,谨表对郑氏敬仰之情,亦欲收抛砖引玉之效,俾学界予

郑逸梅以应有之重视和研究。

一、书札称谓演变及近人观感书札古称尺牍,分公私两种,刘勰的《文心雕、《章表》龙》率先将公牍归之于《奏启》之属,私札

《书记》则归之于一类。最初作为官方传递消息或报告的一种工具,政府设置邮驿传达。私人书信

限于条件,多托亲友携带。其作者多为官僚文人,接受者为家人及亲友,因其私密性故可信价值略高于奏折。

古代书信因其依附媒介的物质属性有不同说

,法,如写在木版上的称“札”或“牍”写在竹片上“简”、“笺”“牒”,“帖”,或写在布帛上的称因的称

*[收稿日期]2012-08-28

[作者简介]史义银(1969—),男,江苏东台人,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26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

探门缝,意在发人的阴私,实在是因为要知道这人

——社会的一就是从不经意处,看出这人—的全般,

”鲁迅还以不无戏谑的口吻对尺牍的分子的真实。

:“写信固然比较的随真实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便,然而做作惯了的,仍不免带些惯性,别人以为

他这回是赤条条的上场了罢,他其实还是穿着肉

启事,将一篇英语课文译成中文投寄该报而获用。

初战告捷的郑逸梅回忆自己当时“有如科举人士使我大大地兴奋,此后就一写再写,成题名金榜,[6]

,《民权报》为老投稿者”。此后因迫于袁世凯,,压力而改为《民权素》再派生出《小说丛报》又

《小说新报》,派生出郑逸梅皆获约稿。因其善写

色紧身小衫裤,甚至于用了平常决不应用的奶罩。短小文章,适宜填补报刊空白版面,朋友就戏称他,话虽如此,比起峨冠博带的时候来,这一回可究竟“郑补白”甚至还有位朋友以一方“风流郑补白”,“补白大王”往往印章相赠由此闻名。较近于真实。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

自己的简洁的注释。不过也不能十分当真。有些作者,是连账簿也用心机的,叔本华记账就用梵

[4]414-415”文,不愿意别人明白。顾廷龙也是最早注意和研究书札文献的学

《近代名人手札真迹序》:“书者,他在一文中指出所以通情愫,商学术,传见闻,道阔契者牍者,[5]346”也。认为书信具有沟通感情、切磋学术、传播叙说聚散等方面的功能。见闻、二、郑逸梅其人及其写作

郑逸梅(1895—1992),本姓鞠,生于苏州,其

,“百度百科·人物名片·郑祖籍一说为安徽歙县

逸梅”仍从此说,实误;另一说为苏州,郑氏自己及

其子郑汝德均认可苏州说。盖因三岁时邻居失火,殃及其家,遂投靠外祖父郑锦庭为生。郑锦庭之子郑国龄早丧,膝下无儿,于是把外孙过继到郑将其改名为郑隆,谱名际云,改称国龄名下为嗣,

外祖父为祖父。郑锦庭原籍安徽歙县,避洪杨之难来苏州,历数年经营而达小康,从此不再回皖,寄籍苏州。

“逸梅”,郑逸梅步入文坛后号遂以号行于世。

“逸梅”关于名号的由来,据云因其南柯一梦,梦中“逸园”游园,见一石山,崖壁凿有二字,甚喜,醒来梦境清晰,遂以“逸梅”为号。从此,著书立说,皆用逸梅。

郑逸梅幼时随祖父常居上海,由聆听历史故事而激发出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祖父对其亦甚宽容,对他所购之书不管看懂与否均予满足。后进入私塾,又蒙其师顾慰若赏识,其资质和勤奋与其他学生迥异。后又入上海五金公所设立的敦仁

毕业后入江苏省立第二中学,诸学科中尤喜学堂,

国文,习作亦获老师称许。

、《民进入中学时代的郑逸梅喜读《民立报》权报》等进步报刊,一次看到《民权报》上的征文

此后,郑逸梅在上海教书、写作,与沪上作家

互通声气,所存信札遂成其集藏尺牍之开端。与南社诸人往来甚密,纵论戏剧,广搜掌故,后曾著《南社丛谈:历史与人物》有一书。南社耆宿高吹:“人澹如菊,”万,曾以一副对联相赠品逸于梅。郑

“鞠”,逸梅原姓古时“鞠”与“菊”通,逸梅是他的既嵌入了他的名字,又涵盖号。高吹万八字对联,

了他的平生为人,可谓联中佳作。《金刚钻报》日本侵华期间,郑逸梅主持笔政,内忧外患,使其义愤常形诸笔墨。后因在报纸上刊登讽刺哈同花园执事者纳贿胜诉的漫画遭罚款。郑逸梅痛感言论不自由,是非混淆,愤然离职。柳亚子激赏郑氏之举,以诗相赠,内有“肯将

激浊扬清有不平”之句。笔札媚公卿,

辞职后的郑逸梅先后从事过中孚书店编辑、

新华影业公司宣传主任等工作,并长期在上海执大学。教中学、

建国后的郑逸梅还响应中央号召,撰文在香《文汇报》、《大公报》港上发表,以回击国民党制造的大陆知识分子被饿死和穷得摆地摊的谣言。1965年,郑逸梅退休,但仍笔耕不辍。其子郑

1992年,祖德曾回忆说,郑逸梅完成了一篇六千余《画家播天寿》字长文后,因脑血栓突发而去世,是

“绝唱”。可以这样说,文遂成郑逸梅用他如椽之“补白大王”笔书写了的传奇一生。郑逸梅勤于笔耕,毕生撰数千万言,成书数十:“一部,故其子郑汝德曾说他创下两个文坛记录

[7]”为97岁高龄作家;二是一生笔耕80载。著有《小阳秋》、《人物品藻录》、《松滨闲话》、《近代野

》、《艺林拾趣》、《清末民初文坛逸事》、《逸梅随乘

》、《艺林散页》、《逸梅杂扎》、《艺林散页续篇》、笔

《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扎百通》。其著述要目,现南京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文教资料简报》第129期,编有《郑逸梅研究资料》专辑,收罗

第5期《尺牍丛话》史义银:郑逸梅及其

27

甚详。

、《尺牍丛话》三的价值评定

《尺牍丛话》对尺牍的起源与缘由、尺牍范本、民国时期流行的名人信札、名家尺牍的传承与收藏等均详加考订。所撰《尺牍的集藏》一文,叙述了集藏的七大益,其中有若干条涉及书札文献的《自修》价值。当然,因为在杂志上连载,郑逸梅撰文时必须考虑读者知识水平及阅读习惯,同时还故所撰文稿要顾及杂志发行中的商业利益诉求,多短小精悍、幽默诙谐,而绝少学院说教、艰深晦涩。

复旦大学邹振环先生从文献利用的角度切入,将清代书札文献分为九类:家书、友朋书札、论学尺牍、情书、宗教尺牍、女子行简、公函密折、应酬函集、遗札;并且认为书札文献有五个方面的史料价值:传递信息的功能;蕴涵丰富的历史资料;便于广泛地交流思想;率真自由地表达见解;真迹

[8]

书札文献的校勘价值与书法审美价值。

在有关郑逸梅著录的介绍中,对其《尺牍丛

“妆次”、“芳鉴”致女性多用等语,郑逸梅则认为,

,“妆与芳两字,新时期的新女性独立意识日强似(《尺牍丛话》宜间革之”三,第8非示敬之道,

页),这也说明了郑逸梅知古而不泥古的开明。今人写信较少,但也偶尔为之,有附庸风雅者炫学以自耀,常在书信结尾处仿效古人署名或使“不具”、“不备”、“不宣”用敬语,如用等字样,其实这几种字样是不宜混用的。郑逸梅转引清人王《香祖笔记》引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中的一士祯

:“尊与卑曰不具,段话进行了解释以卑上尊曰不。”(《尺牍丛话》备,朋友交驰曰不宣三,第11页)

今人写书信,有时不管双方地位有无差异,往往用“知名不具”字样,严格起来就可能闹出笑话甚至产生误会了。

,《尺牍丛话》其次的“存史”价值,体现在作者对尺牍的搜求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若干重要的

史料,再加上作者独具史识的评述,有利于治史者更全面地把握历史上的人和事。

书札类史料往往因其私密性较强,能发平时公共场合不能发之声,故其史料价值相对也较高,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名人预知其书札必行于后世,故在书札中不尽畅言,甚至曲笔回护。《尺牍丛话》郑逸梅记载了民国时期国民党理论权威吴稚晖的两通书札,一是他收藏的吴稚晖的一封书札,行文庄重严肃;而另一封则是郑氏看到的吴氏致无锡籍画家丁宝生(字芸轩)的一封长:“我若做了阎信,其中颇多激愤之语。如吴氏云

王,凡有以医生及教习之资格勾到者,不必另取口供,即刻命付油锅,无所谓冤枉也……盖因全世界大部分之教习及医生,无非牛马道中人也,岂唯支”那,尽可并欧美而统计之。吴稚晖对医生和教师的痛恨固属偏激,郑逸梅则认为这符合吴稚晖的,“肆口骂世,,特性固此老惯技也”可谓一语中的。(《尺牍丛话》十五,第59页)评判一个人,既要察其言,又要观其行,两者不可偏废。清末民初政坛上的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以戊戌政变中告密而发迹,辛亥时以两面手法周旋于清廷和革命党之间而跃为总统,其后又行专制独裁复辟之逆行,其人之狡诈善变,世人后

则很来已有共识。但如果看袁世凯致家人书信,《尺牍丛话》难将两者联系起来。郑逸梅中曾节录

了袁世凯致其母、兄弟及朋友书信的部分内容。:“侥幸满任后,如致其母信中云即当陈情乞休,不

话》鲜有介绍,笔者深感郑氏此著不当独以茶余饭

后掌故汇编类视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出版说明”:“其涉猎该书时,在中曾作如此评价

考订精详,老辣依旧;然放笔纵横,恣肆汪广泛,

[9]

”洋,锦绣满篇。诚哉斯言!,《尺牍丛话》笔者认为的价值至少体现在增

存史、博闻、怡情等方面。知、

,《尺牍丛话》首先的“增知”价值,体现在能使我们增长对尺牍历史常识的了解。如其开篇就

,“尺牍二字见于《汉对尺牍名称之始进行了交待

》,《陈遵传》:‘与人尺牍,’书云主皆藏去以为荣。

,盖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并罗列了尺牍在古代的不同称谓,如尺翰、尺书、尺素,又因“尺”

,。(《尺牍丛字古通“赤”故“尺牍”又称“赤牍”,话》一,第1页)又如对于“书札”之“札”郑氏认

“我人以短简为札,为考之于古,上级官吏行知下(《尺牍丛话》级官吏之公牍曰札”二,第5页)。“尺牍”对中广泛使用的敬语,郑逸梅逐一述其来、“台安”源、演变,如书札上人们常用“台鉴”等字

,“盖台作三台解,样,郑氏解释说三台,星名,古以;又如古代书札之末具名某所以尊人也”比三公,

某拜者,至民国肇始,因废除跪拜礼,则改为某某“拜”鞠躬或某某立正脱帽。其实不书字在清初亦曾有之,避权臣鳌拜之讳也。此外,又如过去写信

28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

愿浮沉宦海中,久作此烦恼生涯也……男但得还

即不再作干禄想。特不知此愿何日家无冻馁忧,

”:“此次归国后,在致其兄世勋信中云将能偿耳。

披剃入山,往崂山清宫修道以终,不再恋恋于禄位矣……家乡苟有空地,邻近本宅者,代弟购置……整备将来退休林下,亲率儿辈,莳花刈草,种竹养。”(《尺牍丛话》鱼,以娱晚景,其乐不啻登仙矣二十一,第76页)郑逸梅对袁世凯书信中的惺惺作态不屑一

“澹泊如此,顾,讥讽其方诸古今隐遁者流,亦毋多,让”并指责其就任总统后擅权自专,导致军阀纷

争,其后变本加厉,公然复辟帝制,并感慨袁世凯行为与其书信中言语大相径庭,此诚治史者不可不戒者也。

,《尺牍丛话》第三的“博闻”价值,体现在通

让我们得以了解若干古过其中收录的书信故事,

今轶闻趣事、文坛掌故。手写书信人们往往注意

以便收信者阅读,故多用行书、楷书,草书写工整,

书动辄舛误,多弃而不用,但也有行书偏草,使人。《尺牍丛话》无法卒读就记载了诗人柳亚子写信的一件趣事,柳亚子写信用行书,但以意行之,其

行书亦偏于草,人们往往看不懂。有人就将他的然后再寄还给柳亚子。因为其中书信逐字剪开,字句已不连贯,结果柳亚子自己也不认识,朋友间。(《尺牍丛话》传为笑谈一,第3页)

名人手书历来为藏家重视,得来殊不容易,但有心人却能另辟蹊径得偿所愿。清代刘墉书法闻名海内,某人极想得到其真迹,但刘墉很少以字赠人。于是,此人就经常送一些食品给刘墉,而对求字却绝口不提。然而,刘墉却在每次接受馈赠后都写封信予以感谢。时间长了,此人居然积累了几十封这类答谢函,并把它集中装裱成一巨册,时。(《尺牍丛话》人称为佳品一,第4页)又如晚清著名谴责小说家之一的吴研人,当年因贫困连年都没法过了,于是就把脚上的破袜子脱下一只寄

:“袜犹如此,”给友人求助,信中写道人何以堪。一。(《尺牍丛话》时也传为笑谈十九,第71页)

,《尺牍丛话》第四的“怡情”价值,体现在对相关书信记载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在工作生活节

颇有今天网奏日益紧张的今天得到片刻的放松,

络时代的诙谐、搞笑类文字。如其转引《笑笑录》

中一则家书笑话,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有一学子在外求学,其父月供费用一千文。儿子就写信给

父亲要求适当增加点,信中说自己所以焚膏继晷

并不是为自己将来的出身,而是为了光大门者,

一旦将来自己高中为官,父母也会从中受益。楣,

,“则大人承事娘子孺但如果现在舍不得这点小钱

。(《尺牍丛话》人,辽乎邈哉”四,第16页)求人

谋职自然少不了一番打点,据说某人请人为自己谋一个好差事,对方询问能有多少好处。此人不

:“托买红绫束,便明言,遂作诗一首代答毋须问短”尺寸处思量。一件本上不了台面长;妾身君抱惯,

的事,却通过一种文雅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措词委婉华丽,既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思,又避免了言

。(《尺牍丛话》必孔方的俗套六,第21页)《尺牍丛话》郑逸梅的初时为报纸副刊连载之

用,必然要考虑读者的知识水平和阅读习惯,甚至还要考虑报纸的商业利益,故其行文较为通俗易

是其所长;但又因属连载,故在体系结构方面懂,

,《尺牍丛话》略显松散零乱。不过,平心而论让我们对古今中外书信的历史和规范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角度说,郑逸梅不愧“补白大王”,为民国年间的甚至可以说,郑逸梅做了许多文史专家学者想做却未能做到的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郑逸梅.尺牍丛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2002.社,

[3]周作人.周作人书信集·序信[M].长沙:岳麓书

1986.社,

[4]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1981.社,

[5]顾廷龙.顾廷龙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郑逸梅.郑逸梅自传[J].《晋阳学刊》,1983

(6):72-76.[7]郑汝德.乡音未改

——先父郑逸梅逝世故土最亲—

10周年祭[J].苏州杂志,2003(1):52-54.

[8]邹振环.清代书札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J].史林,

2006(5):175-184.

[9]郑逸梅.尺牍丛话·出版说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

2004.版社,

【责任编辑:朱根】

第32卷第5期2012年10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Vol.32No.5

Oct.2012

郑逸梅及其《尺牍丛话》

史义银

(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摘

“补白大王”要】书信在古代有尺牍、书札等多种称谓,学者历来对其均有所评述。郑逸梅有民国

《尺牍丛话》之誉,一生潜心著述,其关于尺牍之连载作品有增知、存史、博闻、怡情等价值。

【关键词】;《尺牍丛话》郑逸梅【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12)05-0025-04

素有民国“补白大王”之誉的郑逸梅,于1940

年2月至12月在《自修》杂志第101期至第144

[1]期分46辑刊发连载,后辑为《尺牍丛话》,于尺牍一道论之甚详,掌故杂识荟萃,史实史识并处,

此又称书信、书牍、书函、书简、手札、手简、行简、

毕(竹简)诲、尺简、尺牍、尺书、尺纸、尺锦、风音、信笺、信件等。其名行于近代者仅书、启、笺而已,余多不用。此外尚有名书信、书牍、信牍、函等,近、如《李文忠公尺牍》代仍然有沿用尺牍之称者,《翁松禅相国尺牍真迹》等。晚清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曾回忆“尺牍

,一道,少即留意”并述及自己弱冠之时,曾搜集所,遗友朋书,仿前人汇为《鸿鱼谱》以示不敢忘旧。

《弢园尺牍》,后将与友朋往来之书札,编为指出书:“况乎人札文献兼有“达意”和“写心”双重价值

违两地,书抵万金,往来遗问间,即尺幅而性情见无不托楮毫以达意,藉缣素以焉……简札相投,

[2]217”写心。

、《关于尺牍》周作人写过《日记与尺牍》和《再谈尺牍》“书”等。他将和“信”区分开来,认为“大抵书乃是古文之一种,可以收入正集者,其用处在于说大话,以铿锵典雅之文词,讲正大堂皇的,道理”而“尺牍即此所谓信,原是不拟发表的私书,文章也只是寥寥数句,或通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反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此其特色

[3]476

。也”

鲁迅曾这样分析过尺牍盛行的原因及其价:“因为一个人的言行,值总有一部分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却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人知道于是尺牍就有了出路。这并非等于窥的一部分,

庄重诙谐共存,其涉猎之广泛,考订之精详,行文

之酣畅,一时无两。然学界对郑逸梅之研究却略“郑逸梅”有不逮,笔者以为检索词,搜检“中国期

,30多年仅有21条记录,刊全文数据库”平均每年不足1篇,如果剔除郑氏父子的自述和纪念文章,

以及部分追忆介绍类文章,对郑逸梅的研究几乎《尺牍丛话》可以说是空白,其无专文研究,这与郑

“补白大王”逸梅的美誉及其在文史领域的地位显略然是极不相称的。笔者拟爬梳书札演变之迹,

《尺牍丛话》述郑氏笔耕生涯,试论其之价值,谨表对郑氏敬仰之情,亦欲收抛砖引玉之效,俾学界予

郑逸梅以应有之重视和研究。

一、书札称谓演变及近人观感书札古称尺牍,分公私两种,刘勰的《文心雕、《章表》龙》率先将公牍归之于《奏启》之属,私札

《书记》则归之于一类。最初作为官方传递消息或报告的一种工具,政府设置邮驿传达。私人书信

限于条件,多托亲友携带。其作者多为官僚文人,接受者为家人及亲友,因其私密性故可信价值略高于奏折。

古代书信因其依附媒介的物质属性有不同说

,法,如写在木版上的称“札”或“牍”写在竹片上“简”、“笺”“牒”,“帖”,或写在布帛上的称因的称

*[收稿日期]2012-08-28

[作者简介]史义银(1969—),男,江苏东台人,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26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

探门缝,意在发人的阴私,实在是因为要知道这人

——社会的一就是从不经意处,看出这人—的全般,

”鲁迅还以不无戏谑的口吻对尺牍的分子的真实。

:“写信固然比较的随真实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便,然而做作惯了的,仍不免带些惯性,别人以为

他这回是赤条条的上场了罢,他其实还是穿着肉

启事,将一篇英语课文译成中文投寄该报而获用。

初战告捷的郑逸梅回忆自己当时“有如科举人士使我大大地兴奋,此后就一写再写,成题名金榜,[6]

,《民权报》为老投稿者”。此后因迫于袁世凯,,压力而改为《民权素》再派生出《小说丛报》又

《小说新报》,派生出郑逸梅皆获约稿。因其善写

色紧身小衫裤,甚至于用了平常决不应用的奶罩。短小文章,适宜填补报刊空白版面,朋友就戏称他,话虽如此,比起峨冠博带的时候来,这一回可究竟“郑补白”甚至还有位朋友以一方“风流郑补白”,“补白大王”往往印章相赠由此闻名。较近于真实。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

自己的简洁的注释。不过也不能十分当真。有些作者,是连账簿也用心机的,叔本华记账就用梵

[4]414-415”文,不愿意别人明白。顾廷龙也是最早注意和研究书札文献的学

《近代名人手札真迹序》:“书者,他在一文中指出所以通情愫,商学术,传见闻,道阔契者牍者,[5]346”也。认为书信具有沟通感情、切磋学术、传播叙说聚散等方面的功能。见闻、二、郑逸梅其人及其写作

郑逸梅(1895—1992),本姓鞠,生于苏州,其

,“百度百科·人物名片·郑祖籍一说为安徽歙县

逸梅”仍从此说,实误;另一说为苏州,郑氏自己及

其子郑汝德均认可苏州说。盖因三岁时邻居失火,殃及其家,遂投靠外祖父郑锦庭为生。郑锦庭之子郑国龄早丧,膝下无儿,于是把外孙过继到郑将其改名为郑隆,谱名际云,改称国龄名下为嗣,

外祖父为祖父。郑锦庭原籍安徽歙县,避洪杨之难来苏州,历数年经营而达小康,从此不再回皖,寄籍苏州。

“逸梅”,郑逸梅步入文坛后号遂以号行于世。

“逸梅”关于名号的由来,据云因其南柯一梦,梦中“逸园”游园,见一石山,崖壁凿有二字,甚喜,醒来梦境清晰,遂以“逸梅”为号。从此,著书立说,皆用逸梅。

郑逸梅幼时随祖父常居上海,由聆听历史故事而激发出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祖父对其亦甚宽容,对他所购之书不管看懂与否均予满足。后进入私塾,又蒙其师顾慰若赏识,其资质和勤奋与其他学生迥异。后又入上海五金公所设立的敦仁

毕业后入江苏省立第二中学,诸学科中尤喜学堂,

国文,习作亦获老师称许。

、《民进入中学时代的郑逸梅喜读《民立报》权报》等进步报刊,一次看到《民权报》上的征文

此后,郑逸梅在上海教书、写作,与沪上作家

互通声气,所存信札遂成其集藏尺牍之开端。与南社诸人往来甚密,纵论戏剧,广搜掌故,后曾著《南社丛谈:历史与人物》有一书。南社耆宿高吹:“人澹如菊,”万,曾以一副对联相赠品逸于梅。郑

“鞠”,逸梅原姓古时“鞠”与“菊”通,逸梅是他的既嵌入了他的名字,又涵盖号。高吹万八字对联,

了他的平生为人,可谓联中佳作。《金刚钻报》日本侵华期间,郑逸梅主持笔政,内忧外患,使其义愤常形诸笔墨。后因在报纸上刊登讽刺哈同花园执事者纳贿胜诉的漫画遭罚款。郑逸梅痛感言论不自由,是非混淆,愤然离职。柳亚子激赏郑氏之举,以诗相赠,内有“肯将

激浊扬清有不平”之句。笔札媚公卿,

辞职后的郑逸梅先后从事过中孚书店编辑、

新华影业公司宣传主任等工作,并长期在上海执大学。教中学、

建国后的郑逸梅还响应中央号召,撰文在香《文汇报》、《大公报》港上发表,以回击国民党制造的大陆知识分子被饿死和穷得摆地摊的谣言。1965年,郑逸梅退休,但仍笔耕不辍。其子郑

1992年,祖德曾回忆说,郑逸梅完成了一篇六千余《画家播天寿》字长文后,因脑血栓突发而去世,是

“绝唱”。可以这样说,文遂成郑逸梅用他如椽之“补白大王”笔书写了的传奇一生。郑逸梅勤于笔耕,毕生撰数千万言,成书数十:“一部,故其子郑汝德曾说他创下两个文坛记录

[7]”为97岁高龄作家;二是一生笔耕80载。著有《小阳秋》、《人物品藻录》、《松滨闲话》、《近代野

》、《艺林拾趣》、《清末民初文坛逸事》、《逸梅随乘

》、《艺林散页》、《逸梅杂扎》、《艺林散页续篇》、笔

《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扎百通》。其著述要目,现南京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文教资料简报》第129期,编有《郑逸梅研究资料》专辑,收罗

第5期《尺牍丛话》史义银:郑逸梅及其

27

甚详。

、《尺牍丛话》三的价值评定

《尺牍丛话》对尺牍的起源与缘由、尺牍范本、民国时期流行的名人信札、名家尺牍的传承与收藏等均详加考订。所撰《尺牍的集藏》一文,叙述了集藏的七大益,其中有若干条涉及书札文献的《自修》价值。当然,因为在杂志上连载,郑逸梅撰文时必须考虑读者知识水平及阅读习惯,同时还故所撰文稿要顾及杂志发行中的商业利益诉求,多短小精悍、幽默诙谐,而绝少学院说教、艰深晦涩。

复旦大学邹振环先生从文献利用的角度切入,将清代书札文献分为九类:家书、友朋书札、论学尺牍、情书、宗教尺牍、女子行简、公函密折、应酬函集、遗札;并且认为书札文献有五个方面的史料价值:传递信息的功能;蕴涵丰富的历史资料;便于广泛地交流思想;率真自由地表达见解;真迹

[8]

书札文献的校勘价值与书法审美价值。

在有关郑逸梅著录的介绍中,对其《尺牍丛

“妆次”、“芳鉴”致女性多用等语,郑逸梅则认为,

,“妆与芳两字,新时期的新女性独立意识日强似(《尺牍丛话》宜间革之”三,第8非示敬之道,

页),这也说明了郑逸梅知古而不泥古的开明。今人写信较少,但也偶尔为之,有附庸风雅者炫学以自耀,常在书信结尾处仿效古人署名或使“不具”、“不备”、“不宣”用敬语,如用等字样,其实这几种字样是不宜混用的。郑逸梅转引清人王《香祖笔记》引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中的一士祯

:“尊与卑曰不具,段话进行了解释以卑上尊曰不。”(《尺牍丛话》备,朋友交驰曰不宣三,第11页)

今人写书信,有时不管双方地位有无差异,往往用“知名不具”字样,严格起来就可能闹出笑话甚至产生误会了。

,《尺牍丛话》其次的“存史”价值,体现在作者对尺牍的搜求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若干重要的

史料,再加上作者独具史识的评述,有利于治史者更全面地把握历史上的人和事。

书札类史料往往因其私密性较强,能发平时公共场合不能发之声,故其史料价值相对也较高,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名人预知其书札必行于后世,故在书札中不尽畅言,甚至曲笔回护。《尺牍丛话》郑逸梅记载了民国时期国民党理论权威吴稚晖的两通书札,一是他收藏的吴稚晖的一封书札,行文庄重严肃;而另一封则是郑氏看到的吴氏致无锡籍画家丁宝生(字芸轩)的一封长:“我若做了阎信,其中颇多激愤之语。如吴氏云

王,凡有以医生及教习之资格勾到者,不必另取口供,即刻命付油锅,无所谓冤枉也……盖因全世界大部分之教习及医生,无非牛马道中人也,岂唯支”那,尽可并欧美而统计之。吴稚晖对医生和教师的痛恨固属偏激,郑逸梅则认为这符合吴稚晖的,“肆口骂世,,特性固此老惯技也”可谓一语中的。(《尺牍丛话》十五,第59页)评判一个人,既要察其言,又要观其行,两者不可偏废。清末民初政坛上的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以戊戌政变中告密而发迹,辛亥时以两面手法周旋于清廷和革命党之间而跃为总统,其后又行专制独裁复辟之逆行,其人之狡诈善变,世人后

则很来已有共识。但如果看袁世凯致家人书信,《尺牍丛话》难将两者联系起来。郑逸梅中曾节录

了袁世凯致其母、兄弟及朋友书信的部分内容。:“侥幸满任后,如致其母信中云即当陈情乞休,不

话》鲜有介绍,笔者深感郑氏此著不当独以茶余饭

后掌故汇编类视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出版说明”:“其涉猎该书时,在中曾作如此评价

考订精详,老辣依旧;然放笔纵横,恣肆汪广泛,

[9]

”洋,锦绣满篇。诚哉斯言!,《尺牍丛话》笔者认为的价值至少体现在增

存史、博闻、怡情等方面。知、

,《尺牍丛话》首先的“增知”价值,体现在能使我们增长对尺牍历史常识的了解。如其开篇就

,“尺牍二字见于《汉对尺牍名称之始进行了交待

》,《陈遵传》:‘与人尺牍,’书云主皆藏去以为荣。

,盖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并罗列了尺牍在古代的不同称谓,如尺翰、尺书、尺素,又因“尺”

,。(《尺牍丛字古通“赤”故“尺牍”又称“赤牍”,话》一,第1页)又如对于“书札”之“札”郑氏认

“我人以短简为札,为考之于古,上级官吏行知下(《尺牍丛话》级官吏之公牍曰札”二,第5页)。“尺牍”对中广泛使用的敬语,郑逸梅逐一述其来、“台安”源、演变,如书札上人们常用“台鉴”等字

,“盖台作三台解,样,郑氏解释说三台,星名,古以;又如古代书札之末具名某所以尊人也”比三公,

某拜者,至民国肇始,因废除跪拜礼,则改为某某“拜”鞠躬或某某立正脱帽。其实不书字在清初亦曾有之,避权臣鳌拜之讳也。此外,又如过去写信

28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

愿浮沉宦海中,久作此烦恼生涯也……男但得还

即不再作干禄想。特不知此愿何日家无冻馁忧,

”:“此次归国后,在致其兄世勋信中云将能偿耳。

披剃入山,往崂山清宫修道以终,不再恋恋于禄位矣……家乡苟有空地,邻近本宅者,代弟购置……整备将来退休林下,亲率儿辈,莳花刈草,种竹养。”(《尺牍丛话》鱼,以娱晚景,其乐不啻登仙矣二十一,第76页)郑逸梅对袁世凯书信中的惺惺作态不屑一

“澹泊如此,顾,讥讽其方诸古今隐遁者流,亦毋多,让”并指责其就任总统后擅权自专,导致军阀纷

争,其后变本加厉,公然复辟帝制,并感慨袁世凯行为与其书信中言语大相径庭,此诚治史者不可不戒者也。

,《尺牍丛话》第三的“博闻”价值,体现在通

让我们得以了解若干古过其中收录的书信故事,

今轶闻趣事、文坛掌故。手写书信人们往往注意

以便收信者阅读,故多用行书、楷书,草书写工整,

书动辄舛误,多弃而不用,但也有行书偏草,使人。《尺牍丛话》无法卒读就记载了诗人柳亚子写信的一件趣事,柳亚子写信用行书,但以意行之,其

行书亦偏于草,人们往往看不懂。有人就将他的然后再寄还给柳亚子。因为其中书信逐字剪开,字句已不连贯,结果柳亚子自己也不认识,朋友间。(《尺牍丛话》传为笑谈一,第3页)

名人手书历来为藏家重视,得来殊不容易,但有心人却能另辟蹊径得偿所愿。清代刘墉书法闻名海内,某人极想得到其真迹,但刘墉很少以字赠人。于是,此人就经常送一些食品给刘墉,而对求字却绝口不提。然而,刘墉却在每次接受馈赠后都写封信予以感谢。时间长了,此人居然积累了几十封这类答谢函,并把它集中装裱成一巨册,时。(《尺牍丛话》人称为佳品一,第4页)又如晚清著名谴责小说家之一的吴研人,当年因贫困连年都没法过了,于是就把脚上的破袜子脱下一只寄

:“袜犹如此,”给友人求助,信中写道人何以堪。一。(《尺牍丛话》时也传为笑谈十九,第71页)

,《尺牍丛话》第四的“怡情”价值,体现在对相关书信记载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在工作生活节

颇有今天网奏日益紧张的今天得到片刻的放松,

络时代的诙谐、搞笑类文字。如其转引《笑笑录》

中一则家书笑话,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有一学子在外求学,其父月供费用一千文。儿子就写信给

父亲要求适当增加点,信中说自己所以焚膏继晷

并不是为自己将来的出身,而是为了光大门者,

一旦将来自己高中为官,父母也会从中受益。楣,

,“则大人承事娘子孺但如果现在舍不得这点小钱

。(《尺牍丛话》人,辽乎邈哉”四,第16页)求人

谋职自然少不了一番打点,据说某人请人为自己谋一个好差事,对方询问能有多少好处。此人不

:“托买红绫束,便明言,遂作诗一首代答毋须问短”尺寸处思量。一件本上不了台面长;妾身君抱惯,

的事,却通过一种文雅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措词委婉华丽,既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思,又避免了言

。(《尺牍丛话》必孔方的俗套六,第21页)《尺牍丛话》郑逸梅的初时为报纸副刊连载之

用,必然要考虑读者的知识水平和阅读习惯,甚至还要考虑报纸的商业利益,故其行文较为通俗易

是其所长;但又因属连载,故在体系结构方面懂,

,《尺牍丛话》略显松散零乱。不过,平心而论让我们对古今中外书信的历史和规范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角度说,郑逸梅不愧“补白大王”,为民国年间的甚至可以说,郑逸梅做了许多文史专家学者想做却未能做到的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郑逸梅.尺牍丛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2002.社,

[3]周作人.周作人书信集·序信[M].长沙:岳麓书

1986.社,

[4]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1981.社,

[5]顾廷龙.顾廷龙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郑逸梅.郑逸梅自传[J].《晋阳学刊》,1983

(6):72-76.[7]郑汝德.乡音未改

——先父郑逸梅逝世故土最亲—

10周年祭[J].苏州杂志,2003(1):52-54.

[8]邹振环.清代书札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J].史林,

2006(5):175-184.

[9]郑逸梅.尺牍丛话·出版说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

2004.版社,

【责任编辑:朱根】


相关内容

  • 论苏轼尺牍的文体特征
  • 论苏轼尺牍的文体特征 作者:周明虎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1期 苏轼是"全能文学家",在诗.词.文各个领域都有创新.900多年来,人们对苏诗.苏词多有微词,但对苏文没有多少争议,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早在徽宗朝禁毁苏集时,李之仪就说:"东坡老人, ...

  • 文献学考察:一个王羲之研究的新角度
  • 2009-05-28 22:20  来源:书画纵横  已有14509人次浏览  评论0条 核心提示:周公.孔子被称为圣人,乃因他们不仅是治道的象征,亦为中国古人道德典范的象征.故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为世所不容.但中国古代也称 周公.孔子被称为圣人,乃因他们不仅是治道的象征 ...

  • 宋 曾巩[局事帖]+曾肇 尺牍[行复岁暮帖]
  • 曾巩<局事帖>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祏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章著名于世,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50卷行世,<宋史>有传.2009年11月23日北京保利秋拍之< ...

  • 宋代尺牍 "谨封/再拜"之用印·杭州日报
  • 宋代尺牍 "谨封/再拜"之用印 2017-02-16 "谨封/再拜"印印面 唐宋时名款印.鉴藏印 逐渐成为经典 沙孟海先生著<印学史>为一代经典. 记得去岁3月全国"两会"期间,我曾利用会议空隙,应上海书画出版社之约,专门为&l ...

  • (备战中考)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勉谕儿辈
  •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尺牍精华> [注释] 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

  • 元代邓文原(1258-1328)致景良郎中尺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邓文原(1258-1328) <临急就章卷>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邓巴西.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迁寓浙江杭州.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 ...

  • 明代吴宽[致职方先生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吴宽(1435-1504) 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会试.廷试获第一,入翰林,授修撰.曾侍孝宗东宫,孝宗即位,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官至礼部 ...

  • 古代书信常用语
  • 首 页 阅览室 馆友 我的图书馆 帐号 "古代书信常用语" 的更多相关文章 书信文雅礼貌用语轻伊蜻蜓 书信文雅礼貌用语.平辈之年长者,也可适选用.平辈亲友.平辈之年幼者.函丈.帐下.讲席.座右.道席.函丈.教师的席位.平辈妇女.敬上/谨上/谨启.大函细读,尊意俱悉.前上一函,谅已 ...

  • 从尺牍看袁中道思想的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