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2013-9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含有巨大能量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体,也是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精的运动不息维系着宇宙的变化。另外,精有时指存在于宇宙中的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的形体和精神的本原物质。

精,又称“精气”,首见于《易传》与《管子》两书,《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论衡》等也都有论述。根据诸子百家的论述,精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精是指水。地中之水,相当于人体内的血液、津液等精华物质,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发育的本原。如《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②精是指人体内的生殖之精。此乃精的本始意义。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有“精赢必舍”之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之说。

③精是指宇宙中的本原之气。即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精是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④精是指气的一部分。精是气中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的形体和精神的本原。如《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通过对先秦及秦汉时期上述各种经典著作的考察和研讨,认为精或精气的基本内涵主要应有以下几点:

①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精存在于宇宙之中,运行不息,极精极微,虽然是无形可见的,但仍是物质的实在。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指出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如游魂般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吕氏春秋·圜道》说:“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集,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指出精气在宇宙中运行不息而构成万物。《吕氏春秋·下贤》说:“精充天地而不竭,神复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指出精气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十问》说:“天地之至精,生于无征,长于无形,成于无体。得者寿长,失者夭死。”明确指出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的客观实在。

②精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直接质料。精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宇宙万物都是精气凝聚而生成的。如《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指出天上的列星,地上的五谷,都是精气构成的。《吕氏春

秋·尽数》说:“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敻明。”指出宇宙万物和人的精神智慧,也是由精气集聚而生成的。

③精气是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精自身的变化,分为阴阳二气和五行之气,而阴阳二气的氤氲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和合,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如《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精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摩相荡,氤氲交感,则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其发展和变化。《淮南子》指出,精气分为阴阳二气,以成天地,而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合和,则化生万物。如该书《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又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因此,精或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与“气”的基本概念是同一的;有时专指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形体与精神的本原。纵观《易传》、《管子》、《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等对精或精气的论述,可以得出在古代哲学中精或精气的概念与气的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的结论。《管子·内业》虽有“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之说,但因没有说明此“精”与非“气之精”的不同,故难以从一般意义的精(即气)中分出,只能认为此“精”是能够运动变化的气,即一般意义的精。到了《淮南

子》,始把精(气)分为“精气”与“烦气”两类,此“精气”自然为精(气)的精华部分,它与“烦气”不同,是人类始祖的形体和精神的生成本原。 精或精气,在一般意义上虽为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但并非最初本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管子》、《淮南子》等皆认为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是“道”。《管子·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内业》说:“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淮南子·原道训》说:“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可见,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精气只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构成天地人的直接物质材料。这实际上也是对《老子》提出的“道-气-物”宇宙发生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2013-9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含有巨大能量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体,也是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精的运动不息维系着宇宙的变化。另外,精有时指存在于宇宙中的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的形体和精神的本原物质。

精,又称“精气”,首见于《易传》与《管子》两书,《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论衡》等也都有论述。根据诸子百家的论述,精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精是指水。地中之水,相当于人体内的血液、津液等精华物质,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发育的本原。如《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②精是指人体内的生殖之精。此乃精的本始意义。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有“精赢必舍”之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之说。

③精是指宇宙中的本原之气。即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精是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④精是指气的一部分。精是气中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的形体和精神的本原。如《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通过对先秦及秦汉时期上述各种经典著作的考察和研讨,认为精或精气的基本内涵主要应有以下几点:

①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精存在于宇宙之中,运行不息,极精极微,虽然是无形可见的,但仍是物质的实在。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指出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如游魂般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吕氏春秋·圜道》说:“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集,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指出精气在宇宙中运行不息而构成万物。《吕氏春秋·下贤》说:“精充天地而不竭,神复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指出精气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十问》说:“天地之至精,生于无征,长于无形,成于无体。得者寿长,失者夭死。”明确指出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的客观实在。

②精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直接质料。精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宇宙万物都是精气凝聚而生成的。如《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指出天上的列星,地上的五谷,都是精气构成的。《吕氏春

秋·尽数》说:“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敻明。”指出宇宙万物和人的精神智慧,也是由精气集聚而生成的。

③精气是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精自身的变化,分为阴阳二气和五行之气,而阴阳二气的氤氲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和合,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如《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精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摩相荡,氤氲交感,则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其发展和变化。《淮南子》指出,精气分为阴阳二气,以成天地,而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合和,则化生万物。如该书《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又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因此,精或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与“气”的基本概念是同一的;有时专指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形体与精神的本原。纵观《易传》、《管子》、《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等对精或精气的论述,可以得出在古代哲学中精或精气的概念与气的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的结论。《管子·内业》虽有“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之说,但因没有说明此“精”与非“气之精”的不同,故难以从一般意义的精(即气)中分出,只能认为此“精”是能够运动变化的气,即一般意义的精。到了《淮南

子》,始把精(气)分为“精气”与“烦气”两类,此“精气”自然为精(气)的精华部分,它与“烦气”不同,是人类始祖的形体和精神的生成本原。 精或精气,在一般意义上虽为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但并非最初本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管子》、《淮南子》等皆认为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是“道”。《管子·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内业》说:“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淮南子·原道训》说:“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可见,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精气只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构成天地人的直接物质材料。这实际上也是对《老子》提出的“道-气-物”宇宙发生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
  •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 ...

  • 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但没有逻辑学
  • 摘  要:广义的思维形式即思维形态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的思维形式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就传统逻辑而言,狭义的思维形式是用概念变项或命题变项代替思维形态中的具体概念或具体命题的结果.由思维形态构成的理论是逻辑思想,逻辑思想是从逻辑思维发展为逻辑学的中介环节.名辩理论的出现证明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 ...

  • 论中医的科学性
  • 论中医的科学性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科学已经取代儒学而成为了最高的价值准则,中医也已淹没在科学主义的潮水之中.中医以自己的特色应用现代科学.科学哲学原理阐释和发展着传统中医体系.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用近代科学的严格定义来界定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发 ...

  • 801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学院名称(盖章)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 编 制 时 间: 2012年 8月 6 日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 ...

  • 古代西方哲学_本体论_起源探究
  • 第18卷第9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V ol . 18N o . 9 (2006年9月) (S ep. 2006) 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古代西方哲学"本体论"起源探究 顾学文 (山西大学, ...

  •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 课程代码:MC444-601 课 型:核心课 学 时:总共42学时 考核方式:案例写作与分析 授课教师:渠邕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MBA 核心课.本课程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组织构成.状态.变迁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途径,培养学生对组织 ...

  • [矛盾论]综述
  • 年份 2017 2016 2015 2014 篇数 9 11 14 18 主题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 新解及价值 哲学角度,辩证法.宇宙观 解读<实践论>.<矛盾论>的三种视域 解读视域.马克思经典著作传播的规律性级当代价值 马中化的启示.历史地位 关于其原创性质疑的回 ...

  • 斯宾诺莎哲学的历史意义
  • 作者:叶秀山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06期 贺麟先生翻译的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58年,至今已经四十多年,期间也曾读过多遍,总觉得不大容易得到要领.因为抓不住主要思想脉络,对于他何以有如此巨大影响,也心存疑问.表面上看,<伦理学>的论述方式是非常古老的, ...

  •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发展 当今社会有两大主流思想体系,其一就是我国目前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但是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吸收其他思想的精华的基础上. 辩证法作为一种合理的世界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对应不同的内容.因为不同的时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