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运动》说课稿
山东省平原第一中学 xxx
开场白:
大家好!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平原一中的xxx,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圆周运动》。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依次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多媒体展示)。
一、教材分析
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多媒体展示)。我们先看一下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展示)。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选用人教版 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的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是在学习曲线运动以后,对特殊曲线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由于圆周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性,所以需要来学习描述圆周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也是为后面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学习做好准备,也为以后学习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做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结合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多媒体展示)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物体做怎样的运动叫圆周运动;
B、会用线速度及角速度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C、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D、能够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E、了解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周期和转速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导入,指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学会从实物运动过程抽象成物理过程的方法,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和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自然界的神秘,并知道是可以去探索和认识的,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严谨态度。
3、教学重、难点(多媒体展示)
(1)重点
A、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定义;
B、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C、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2)难点
A、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
宙斯盾与直线运动的速度有明显的相同和不同点,都是用比值定义法,瞬时值都有极限法的思想,但是这里先是用弯曲的弧,取其长度与时间的比值,就是线速度。线段从直线长度到弧长的转变,这是一个跨越,当时间很小的时候,得到的弧长就是位移,这又是一个跨越。那样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角速度是用角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这个绕过的角度,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讲,有需要一个跨度,心里接受能力是有障碍的。所以前面讲的是难点之一。
B、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这里需要区分匀速圆周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需要准确的理解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意义,才不会误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特点。概念的对比加深了学习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多媒体展示)
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习了曲线运动,初步了解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圆周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很普遍,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反过来,圆周运动又是特殊的曲线运动,而常见的匀速圆周运动更是特殊中的典范,学生会感觉有必要认真学习其规律,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为以后探索、研究和控制生活中的这些运动做好准备。所以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多媒体展示)
1、教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节我将采取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选取实验,分工进行探究、讨论和展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是必须适时地给予点拨和指导,比如选择好了实验对象,如何从实物抽象到物理简化模型的过程的分析方法,是教师必须指导的。对一些共性的知识和问题,教师需要作出归纳和总结,突出重点知识和方法。
2、学法
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思考学案上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分工协作,独立探索;生生互动,学生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和感悟。学习过程重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课上课下通过推导公式,加强记忆,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我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介绍(多媒体展示):情境引入、探究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1、情境引入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首先展示关于圆周运动的视频(过山车等)和图片(天体等)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运动轨迹是圆的运动事例,把学生的思维活跃点专注到这节课的研究对象上来;然后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运动,有必要去深入研究,那么如何来描述这些运动就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本节研究的重点,进入话题开始探究。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使课堂活跃起来。
2、探究教学(多媒体依次展示)
根据前面列举出的圆周运动的事例,小组自行选择探究对象,根据学案上教师的提示,先从运动轨迹上探究如何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从而进入线速度的学习。
(1)线速度
学生先是从轨迹上来自主尝试定义线速度,然后是根据学案引导来完善这一定义。依次完成定义、度量表达式的方法、瞬时性的理解、矢量性和方向及物理意义。
(2)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过程围绕“匀速”两关键字进行,通过物体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本节的线速度对比,理解变速运动的本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3)角速度
利用学案和视频提示,学生再从半径扫过的角度上来考虑定义圆周运动的快慢,从而完成角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的书写,理解其物理意义。在讲解其单位时,可借助数学中弧度的定义,指明角速度的国际单位,强调应用时注意单位换算的问题。进而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角速度的意义。
(4)转速和周期
次两术语多用于工程中,学生知道定义即可,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对周期物理意义的理解就可以。
(5)参量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的教学,采取小组讨论、自主推导、交流展示的形式完成。意在培养学生对定义式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发现推导式的意义和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特别强调线速度与角速度间的关系式的理解。为了加强这一点的理解,后面会配有专门的巩固练习。
3、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1)概念的理解
因为本节课概念较多,而且多与以前的概念不同,会配2到3道理解性的选择题来加以巩固。
(2)参量间关系的理解
注重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拓展齿轮和皮带连动的问题,加深对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的理解和计算。这一部分主动学生的发现、总结和拓展能力的训练。选配2道题,可有学生自主拓展2道以上的附加题。
4、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采取个人总结、小组交流、多媒体展示的形式。意在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加以总结的习惯和能力。最后老师分两部分展示课堂小结:五个概念、两个关系。给予学生一种更具简洁化的总结,加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深化知识的系统性。
5、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为了课后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复习,特布置一下作业。课本“问题与练习”第3、4题,分别重在考查对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的理解和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采取条目式板书,将概念一一罗列出来,便于学生统揽全局,把握重点和难点,理解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多媒体展示)
六、教学效果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预判教学效果如下:(多媒体展示)
1、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小组在选择探究事例上选的的不恰当,造成探究学习完不成或完成不顺利;由于进行分组探究学习,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控真个局面,或是不能全面指导各个小组;错误的估计了学生的数学能力,造成某些环节设计不合理或是预留时间出现差错。
2、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小组内某些成员参与不积极;学生的数学推导能力参差不齐影响进度;某些同学理解上出现卡克,反复询问一个问题,比如“匀速”。
3、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想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进行科学的探究,提高探究新问题和新事物的能力,同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不依附于课本或学案,潜移默化的引领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在课后还可以发动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自己查找有关卫星的资料,包括速度和角速度等,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养成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验证科学问题的态度。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想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再见!
《圆周运动》说课稿
山东省平原第一中学 xxx
开场白:
大家好!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平原一中的xxx,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圆周运动》。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依次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多媒体展示)。
一、教材分析
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多媒体展示)。我们先看一下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展示)。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选用人教版 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的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是在学习曲线运动以后,对特殊曲线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由于圆周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性,所以需要来学习描述圆周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也是为后面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学习做好准备,也为以后学习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做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结合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多媒体展示)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物体做怎样的运动叫圆周运动;
B、会用线速度及角速度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C、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D、能够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E、了解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周期和转速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导入,指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学会从实物运动过程抽象成物理过程的方法,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和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自然界的神秘,并知道是可以去探索和认识的,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严谨态度。
3、教学重、难点(多媒体展示)
(1)重点
A、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定义;
B、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C、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2)难点
A、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
宙斯盾与直线运动的速度有明显的相同和不同点,都是用比值定义法,瞬时值都有极限法的思想,但是这里先是用弯曲的弧,取其长度与时间的比值,就是线速度。线段从直线长度到弧长的转变,这是一个跨越,当时间很小的时候,得到的弧长就是位移,这又是一个跨越。那样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角速度是用角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这个绕过的角度,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讲,有需要一个跨度,心里接受能力是有障碍的。所以前面讲的是难点之一。
B、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这里需要区分匀速圆周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需要准确的理解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意义,才不会误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特点。概念的对比加深了学习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多媒体展示)
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习了曲线运动,初步了解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圆周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很普遍,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反过来,圆周运动又是特殊的曲线运动,而常见的匀速圆周运动更是特殊中的典范,学生会感觉有必要认真学习其规律,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为以后探索、研究和控制生活中的这些运动做好准备。所以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多媒体展示)
1、教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节我将采取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选取实验,分工进行探究、讨论和展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是必须适时地给予点拨和指导,比如选择好了实验对象,如何从实物抽象到物理简化模型的过程的分析方法,是教师必须指导的。对一些共性的知识和问题,教师需要作出归纳和总结,突出重点知识和方法。
2、学法
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思考学案上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分工协作,独立探索;生生互动,学生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和感悟。学习过程重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课上课下通过推导公式,加强记忆,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我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介绍(多媒体展示):情境引入、探究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1、情境引入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首先展示关于圆周运动的视频(过山车等)和图片(天体等)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运动轨迹是圆的运动事例,把学生的思维活跃点专注到这节课的研究对象上来;然后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运动,有必要去深入研究,那么如何来描述这些运动就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本节研究的重点,进入话题开始探究。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使课堂活跃起来。
2、探究教学(多媒体依次展示)
根据前面列举出的圆周运动的事例,小组自行选择探究对象,根据学案上教师的提示,先从运动轨迹上探究如何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从而进入线速度的学习。
(1)线速度
学生先是从轨迹上来自主尝试定义线速度,然后是根据学案引导来完善这一定义。依次完成定义、度量表达式的方法、瞬时性的理解、矢量性和方向及物理意义。
(2)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过程围绕“匀速”两关键字进行,通过物体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本节的线速度对比,理解变速运动的本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3)角速度
利用学案和视频提示,学生再从半径扫过的角度上来考虑定义圆周运动的快慢,从而完成角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的书写,理解其物理意义。在讲解其单位时,可借助数学中弧度的定义,指明角速度的国际单位,强调应用时注意单位换算的问题。进而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角速度的意义。
(4)转速和周期
次两术语多用于工程中,学生知道定义即可,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对周期物理意义的理解就可以。
(5)参量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的教学,采取小组讨论、自主推导、交流展示的形式完成。意在培养学生对定义式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发现推导式的意义和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特别强调线速度与角速度间的关系式的理解。为了加强这一点的理解,后面会配有专门的巩固练习。
3、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1)概念的理解
因为本节课概念较多,而且多与以前的概念不同,会配2到3道理解性的选择题来加以巩固。
(2)参量间关系的理解
注重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拓展齿轮和皮带连动的问题,加深对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的理解和计算。这一部分主动学生的发现、总结和拓展能力的训练。选配2道题,可有学生自主拓展2道以上的附加题。
4、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采取个人总结、小组交流、多媒体展示的形式。意在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加以总结的习惯和能力。最后老师分两部分展示课堂小结:五个概念、两个关系。给予学生一种更具简洁化的总结,加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深化知识的系统性。
5、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为了课后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复习,特布置一下作业。课本“问题与练习”第3、4题,分别重在考查对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的理解和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采取条目式板书,将概念一一罗列出来,便于学生统揽全局,把握重点和难点,理解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多媒体展示)
六、教学效果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预判教学效果如下:(多媒体展示)
1、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小组在选择探究事例上选的的不恰当,造成探究学习完不成或完成不顺利;由于进行分组探究学习,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控真个局面,或是不能全面指导各个小组;错误的估计了学生的数学能力,造成某些环节设计不合理或是预留时间出现差错。
2、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小组内某些成员参与不积极;学生的数学推导能力参差不齐影响进度;某些同学理解上出现卡克,反复询问一个问题,比如“匀速”。
3、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想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进行科学的探究,提高探究新问题和新事物的能力,同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不依附于课本或学案,潜移默化的引领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在课后还可以发动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自己查找有关卫星的资料,包括速度和角速度等,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养成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验证科学问题的态度。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想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