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土壤渗吸速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了解。 2.了解土壤质地对土壤渗吸速度的影响。

3.掌握土壤渗吸速度的常规测定方法及装置原理。

二、实验设备

水在土壤中入渗分为有压入渗和无压入渗。如漫灌、畦灌和沟灌都属于有压入渗。喷灌、滴灌属于无压入渗。本试验是模拟有压入渗条件下,土壤渗吸速度的测定。

本试验为室内试验,试验装置如图4-1-1。试验仪器大体分为由两部分,即试样渗吸桶和供水马氏瓶。双环入渗试验的外环外径为15cm,内径14cm;内环的外径直径10cm,内径直径9cm,高15cm。安装后要求内环环顶端与渗吸筒齐平,下端插入土内10cm。试验桶正上方为自动供 水箱(即为马氏瓶),使内环保持稳定的水层深度。供水马氏瓶外径6cm,内 径5cm。此外再配备秒表、水桶、水勺和刮土板等试验用具。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1.实验准备工作 a.人员分工

每组实验人员3~5人,其中一人计时兼指挥,一人读取供水水位数 值,一人加水,其余人员做记录和观察渗吸规律。

b.准备工作

(1)测量试样桶容积V,按欲模拟土壤干容重 干和内环一并称重, 计算出干土重M。

(2)将筛网贴紧桶底铺好,然后开始填装。土样一般分5~6次填装, 均匀夯实,层间要“打毛”。土样全部装好后用刮板刮平表面,最后将马 氏瓶安装好待用。

(3) 关闭供水箱(马氏瓶)的出水口,向水箱内注水,然后用胶塞密

封注水进水口。 图4-1-1 试验装置示意图

(4) 在试样图环内表层铺塑料薄膜,向环内注入约5cm深的水层,打

开供水箱开关, 用注射器抽水,直至马氏瓶能正常供水(目的是调节马氏瓶)。 (5) 检查秒表是否正常及回零位。 (6) 记录供水箱原始水位读数。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试验人员必须精力集中,认真负责,在统一指挥下,分工协作,作好记录。 a.迅速抽取塑料薄膜,并开始记时水位数值。

b.读取第一分钟末供水箱的水位,按试验要求读取水位数值。

c.实验至渗吸速度稳定后(即每两次水位读数差相同),实验结束。 3. 注意事项

a.供水箱出水口必须淹没在内环水面以下0.5~1.0cm。

b.水位读数要读取每分钟末的数值,该数是计算渗吸规律重要的参数之一。

c.试验开始时迅速向外环加水至0.5~1.0cm时,使内外环水位大致保持相同水深,但外环加水不计入总量。

d.内环的供水量,由水箱上的标尺读数换算获取。 四、试验原理及资料分析整理

'

1.试验原理

根据土壤水分运动的土壤物理性质可知,渗吸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对数值呈线性关系,所以可以在双对数纸上求得该线性关系的斜率,从而获得渗吸规律计算公式。 2.实验资料分析与整理

a.首先计算各时段末的渗吸水量和渗吸速度。

b.在方格纸上点绘渗吸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找出正k~T中的一般规律(图4-1-2所示)。 c. 双对数纸上点绘渗吸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4-1-3。

图4-1-2 k~T曲线 图4-1-3 lgk~lgT曲线

d.在双对数曲线(直线)上求出该直线的斜率lgθ值。

α=lgθ=

lgki-lgkT

(4-1-1)

lgT-lgTi

e.计算第一个单位时段末的土壤渗吸速度k1。 f.计算土壤在时间T内的总吸水量。

HT=

k1

T1-α (以水深计) (4-1-2) 1-α

g. 计算平均渗吸速度: kT=

HT

(4-1-3) T

h. 误差计算

误差计算即为理论计算水量与实测水量的比值,其值应小于等于5.5%为符合要求。 计算公式: e=

HT-H

≤5.5% (4-1-4) HT

S2

式中:H=(hT-h0)S1实测T时段吸水总量;

S1—马氏瓶面积(cm2);

S2—试样桶内环面积(cm2)。

五、实验结果分析

1. 分析土壤渗吸速度的一般变化规律。 2. 分析土壤质地对渗吸速度的影响。

3. 分析土壤容重、含水量对渗吸速度的影响。

六、实验示例

某次渗吸实验基本资料如下表。

实验数据整理计算如表4-1-1。

在方格纸和双对数纸上分别点绘k~T和lgk~lgT曲线,见图4-1-4和图4-1-5。

图4-1-5 lgk~lgT曲线

表4-1-2 渗吸速度实验计算表

时间 马氏瓶读数 时段 水位下降差值

时段入渗水量 平均渗吸速率 T (min) h(cm) t (min) hi(cm) Wi(cm3)

ki(cm/min)

0 12.2 1 14.7 1.0 2.5 49.087 0.772 2 16.8 1.0 2.1 41.233 0.648 4 19.6 2.0 2.8 54.978 0.432 6 21.9 2.0 2.3 45.160 0.355 8 23.8 2.0 1.9 37.306 0.293 10 25.5 2.0 1.7 33.379 0.262 12 27.1 2.0 1.6 31.416 0.247 14 28.5 2.0 1.4 27.489 0.216 16 29.8 2.0 1.3 25.525 0.201 18 31.0 2.0 1.2 23.562 0.185 20 32.1 2.0 1.1 21.598 0.170 22 33.2 2.0 1.1 21.598 0.170 24 34.2 2.0 1.0 19.635 0.154 26 35.2 2.0 1.0 19.635 0.154 28 36.1 2.0 0.9 17.671 0.139 30 36.9 2.0 0.8 15.708 0.123 35 38.9 5.0 2.0 39.270 0.123 40 40.8 5.0 1.9 37.306 0.117 45

42.6

5.0

1.8

35.343

0.111

50 44.3 5.0 1.7 33.379 0.105 55 46.0 5.0 1.7 33.379 0.105 60 47.6 5.0 1.6 31.416 0.099 65 49.1 5.0 1.5 29.452 0.093 70 50.5 5.0 1.4 27.489 0.086 75 52 5.0 1.5 29.452 0.093 80 53.4 5.0 1.4 27.489 0.086 85 54.8 5.0 1.4 27.489 0.086 90 56.1 5.0 1.3 25.525 0.080 100 58.7 10. 2.6 51.051 0.080 110 61.3 10.0 2.6 51.051 0.080 120

63.9

10.0

2.6

51.051

0.080

S1—马氏瓶面积;S2—试验桶内环面积

土壤在120分钟内总渗吸水量计算:

k1=0.772(cm/min)

α=

lgk10-lgk100lg0.262-lg0.08

lgT=

100-lg10=0.515 (4-1-4) 100-lgT10lg 实验记录平均入渗值为: H=

k1t1-αT1-α=0.772

1-0.515

⨯1201-0.515=16.229(cm) (4-1-5) 实验记录入渗总量: H=(hS2120-h1(5/2)π

0)S=(63.9-12.2)⨯2

π

=15.967(cm) (4-1-6) 2(9/2) 误差计算: e=

Ht-HH=16.229-15.96716.229

⨯100%=1.61% (4-1-7) t 误差值在允许范围之内,实验各参数结果正确,可以应用。

平均渗吸速度:

k=HtT=16.229120

=0.135(cm/min) (4-1-8)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土壤渗吸速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了解。 2.了解土壤质地对土壤渗吸速度的影响。

3.掌握土壤渗吸速度的常规测定方法及装置原理。

二、实验设备

水在土壤中入渗分为有压入渗和无压入渗。如漫灌、畦灌和沟灌都属于有压入渗。喷灌、滴灌属于无压入渗。本试验是模拟有压入渗条件下,土壤渗吸速度的测定。

本试验为室内试验,试验装置如图4-1-1。试验仪器大体分为由两部分,即试样渗吸桶和供水马氏瓶。双环入渗试验的外环外径为15cm,内径14cm;内环的外径直径10cm,内径直径9cm,高15cm。安装后要求内环环顶端与渗吸筒齐平,下端插入土内10cm。试验桶正上方为自动供 水箱(即为马氏瓶),使内环保持稳定的水层深度。供水马氏瓶外径6cm,内 径5cm。此外再配备秒表、水桶、水勺和刮土板等试验用具。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1.实验准备工作 a.人员分工

每组实验人员3~5人,其中一人计时兼指挥,一人读取供水水位数 值,一人加水,其余人员做记录和观察渗吸规律。

b.准备工作

(1)测量试样桶容积V,按欲模拟土壤干容重 干和内环一并称重, 计算出干土重M。

(2)将筛网贴紧桶底铺好,然后开始填装。土样一般分5~6次填装, 均匀夯实,层间要“打毛”。土样全部装好后用刮板刮平表面,最后将马 氏瓶安装好待用。

(3) 关闭供水箱(马氏瓶)的出水口,向水箱内注水,然后用胶塞密

封注水进水口。 图4-1-1 试验装置示意图

(4) 在试样图环内表层铺塑料薄膜,向环内注入约5cm深的水层,打

开供水箱开关, 用注射器抽水,直至马氏瓶能正常供水(目的是调节马氏瓶)。 (5) 检查秒表是否正常及回零位。 (6) 记录供水箱原始水位读数。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试验人员必须精力集中,认真负责,在统一指挥下,分工协作,作好记录。 a.迅速抽取塑料薄膜,并开始记时水位数值。

b.读取第一分钟末供水箱的水位,按试验要求读取水位数值。

c.实验至渗吸速度稳定后(即每两次水位读数差相同),实验结束。 3. 注意事项

a.供水箱出水口必须淹没在内环水面以下0.5~1.0cm。

b.水位读数要读取每分钟末的数值,该数是计算渗吸规律重要的参数之一。

c.试验开始时迅速向外环加水至0.5~1.0cm时,使内外环水位大致保持相同水深,但外环加水不计入总量。

d.内环的供水量,由水箱上的标尺读数换算获取。 四、试验原理及资料分析整理

'

1.试验原理

根据土壤水分运动的土壤物理性质可知,渗吸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对数值呈线性关系,所以可以在双对数纸上求得该线性关系的斜率,从而获得渗吸规律计算公式。 2.实验资料分析与整理

a.首先计算各时段末的渗吸水量和渗吸速度。

b.在方格纸上点绘渗吸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找出正k~T中的一般规律(图4-1-2所示)。 c. 双对数纸上点绘渗吸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4-1-3。

图4-1-2 k~T曲线 图4-1-3 lgk~lgT曲线

d.在双对数曲线(直线)上求出该直线的斜率lgθ值。

α=lgθ=

lgki-lgkT

(4-1-1)

lgT-lgTi

e.计算第一个单位时段末的土壤渗吸速度k1。 f.计算土壤在时间T内的总吸水量。

HT=

k1

T1-α (以水深计) (4-1-2) 1-α

g. 计算平均渗吸速度: kT=

HT

(4-1-3) T

h. 误差计算

误差计算即为理论计算水量与实测水量的比值,其值应小于等于5.5%为符合要求。 计算公式: e=

HT-H

≤5.5% (4-1-4) HT

S2

式中:H=(hT-h0)S1实测T时段吸水总量;

S1—马氏瓶面积(cm2);

S2—试样桶内环面积(cm2)。

五、实验结果分析

1. 分析土壤渗吸速度的一般变化规律。 2. 分析土壤质地对渗吸速度的影响。

3. 分析土壤容重、含水量对渗吸速度的影响。

六、实验示例

某次渗吸实验基本资料如下表。

实验数据整理计算如表4-1-1。

在方格纸和双对数纸上分别点绘k~T和lgk~lgT曲线,见图4-1-4和图4-1-5。

图4-1-5 lgk~lgT曲线

表4-1-2 渗吸速度实验计算表

时间 马氏瓶读数 时段 水位下降差值

时段入渗水量 平均渗吸速率 T (min) h(cm) t (min) hi(cm) Wi(cm3)

ki(cm/min)

0 12.2 1 14.7 1.0 2.5 49.087 0.772 2 16.8 1.0 2.1 41.233 0.648 4 19.6 2.0 2.8 54.978 0.432 6 21.9 2.0 2.3 45.160 0.355 8 23.8 2.0 1.9 37.306 0.293 10 25.5 2.0 1.7 33.379 0.262 12 27.1 2.0 1.6 31.416 0.247 14 28.5 2.0 1.4 27.489 0.216 16 29.8 2.0 1.3 25.525 0.201 18 31.0 2.0 1.2 23.562 0.185 20 32.1 2.0 1.1 21.598 0.170 22 33.2 2.0 1.1 21.598 0.170 24 34.2 2.0 1.0 19.635 0.154 26 35.2 2.0 1.0 19.635 0.154 28 36.1 2.0 0.9 17.671 0.139 30 36.9 2.0 0.8 15.708 0.123 35 38.9 5.0 2.0 39.270 0.123 40 40.8 5.0 1.9 37.306 0.117 45

42.6

5.0

1.8

35.343

0.111

50 44.3 5.0 1.7 33.379 0.105 55 46.0 5.0 1.7 33.379 0.105 60 47.6 5.0 1.6 31.416 0.099 65 49.1 5.0 1.5 29.452 0.093 70 50.5 5.0 1.4 27.489 0.086 75 52 5.0 1.5 29.452 0.093 80 53.4 5.0 1.4 27.489 0.086 85 54.8 5.0 1.4 27.489 0.086 90 56.1 5.0 1.3 25.525 0.080 100 58.7 10. 2.6 51.051 0.080 110 61.3 10.0 2.6 51.051 0.080 120

63.9

10.0

2.6

51.051

0.080

S1—马氏瓶面积;S2—试验桶内环面积

土壤在120分钟内总渗吸水量计算:

k1=0.772(cm/min)

α=

lgk10-lgk100lg0.262-lg0.08

lgT=

100-lg10=0.515 (4-1-4) 100-lgT10lg 实验记录平均入渗值为: H=

k1t1-αT1-α=0.772

1-0.515

⨯1201-0.515=16.229(cm) (4-1-5) 实验记录入渗总量: H=(hS2120-h1(5/2)π

0)S=(63.9-12.2)⨯2

π

=15.967(cm) (4-1-6) 2(9/2) 误差计算: e=

Ht-HH=16.229-15.96716.229

⨯100%=1.61% (4-1-7) t 误差值在允许范围之内,实验各参数结果正确,可以应用。

平均渗吸速度:

k=HtT=16.229120

=0.135(cm/min) (4-1-8)


相关内容

  • 土壤渗透系数测定与计算方法的探讨
  • 第27卷 第5期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V ol.27 No.5 68 2011年 5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May. 2011 土壤渗透系数测定与计算方法的探讨 胡顺军1,2,田长彦1,2,宋郁东2,甘永德2,3 (1.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 ...

  • 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与试验研究方法综述_寇小华
  • 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与试验研究方法综述 寇小华1*王文2郑国权1 (1.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5: 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文章阐述了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入渗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土壤水分入 土壤水 ...

  • 干湿交替条件下包气带土柱中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实验_张沙莎
  • 干湿交替条件下包气带土柱中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实验 张沙莎, 靳孟贵 * , 孙 强, 董晓亮, 汤庆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环境学院,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30074 Zhang Shasha , Jin M engg ui , Sun Qiang , Do ng Xia ...

  • 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关系的动态模拟
  • 1997年5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期 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关系的动态模拟 陈亚新 史海滨 田存旺 (内蒙古农牧学院水利工程系)Ξ 提要 在大气-土壤-地下水连续系统(ASGC)中,本文将土壤水-地下水部分用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关系,并进行 ...

  • _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_部分内容的确定
  • #标准规范交流园地# 5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6部分内容的确定 赵世明 赵锂 王耀堂 杨澎 刘鹏 朱跃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要 概要介绍了5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6(GB50400)2006)中一些主要内容及其确定的技术依据.主要包括雨水利用的方式与选择, ...

  • 干旱荒漠植物土壤水对降水的响应
  • 论文题目(中文) 论文题目(外文) 毕业论文 干旱荒漠植物土壤水对降水的响应 Ⅱ 干旱荒漠植物土壤水对降水的响应 摘 要 土壤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换枢纽,降水和土壤性质共同决定了土壤水的入渗特征,研究土壤水对降水的响应对研究荒漠区生态及水文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黑河下游干旱荒漠区为背景,对年内降 ...

  • 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以南平市斜坡为例 姓 名: 刘莹 学号: 2114481 院 (系): 环境学院 专业: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指导老师: 湖沉 职称: 讲师 评 阅 人: 赵锐 职称: 2014 年 06 月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 ...

  • 黄土区荒草地和裸地土壤水分的循环特征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10月 第16卷 第10期 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Oct.2005,16(10)∶1853-1857 黄土区荒草地和裸地土壤水分的循环特征 陈洪松 1,233 3 邵明安 王克林 21 (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41012 ...

  • 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_许明祥
  • 54 第18卷第4期 2002年7月农业工程学报 T ransac tio ns of th e CSA E V ol. 18 N o. 4J uly 2002 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 许明祥, 刘国彬, 卜崇峰, 贾海燕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摘 要:介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