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诱惑

  

  1906年,英国探险家汉斯・菲舍尔展开穿越撒哈拉沙漠心脏地带的大胆旅程。将近100年后,约翰・贺尔抱着同样的精神,决定向同一条路线挑战。两人也面临同样的命运:没有好的骆驼,他们肯定会送命。

  

  《横越撒哈拉》开启了我的大胆旅程

  

  我们骑骆驼沿着一条古代撒哈拉商队路线,从查德湖前往的黎波里,进行3个半月、2400公里的漫长旅程。在19世纪末之前,这路线主要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城镇间的奴隶路线。只有最强健的奴隶才能撑完这沙漠之行,但等他们抵达利比亚马苏克时,也只剩下皮包骨了。从19世纪起,这条路线就被当地的骆驼商人当成纯粹的贸易通路来使用。已知最后一位沿此路线走完全程的外国人,是瑞士出生的英国人汉斯・菲舍尔,他于1906年完成了横越沙漠的壮举。

  菲舍尔的书《横越撒哈拉》开启了我的想象。我爱上了他描述恐怖沙漠荒原上的刺激遭遇:好几天寻不着水源,绿洲不但少而且相距甚远。我深深体会到骆驼的惊人能力,它们能在最恶劣的环境、最漫长的旅程中幸存下来。书中还写到充满敌意的部落与伺机掠夺的图阿雷格族人,但是对于自己惊人的成就,他却十分低调――菲舍尔穿越沙漠,不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又带着重获自由的奴隶(他们跟随队伍寻求保护),从的黎波里循着一条古代的骆驼路线,安然回到他们阿尔及利亚的家园。

  菲舍尔当年服务于“北阿尔及利亚政治局”。完成这趟旅程之后,他询问上司是否能再进行另一次探险,反方向从查德湖走回的黎波里。很遗憾,菲舍尔的提议被上司冷冰冰地否决了。

  于是,在将近100年后的今天,我决定照自己的方式来做,踏上当年菲舍尔未能如愿完成的旅程。经过6个月难熬的等待,我总算获得利比亚当局同意我骑骆驼横越利比亚。

  

  一天7小时走在景色单调的土地上,日复一日,让人难以承受

  

  我们远征队的成员来自各地、形形色色:杰士伯・伊凡斯是来自肯尼亚的牧场主,拥有自己的骆驼。他曾在1997年跟我一起参加探险队,到中国戈壁沙漠研究野生双峰骆驼。他深谙森林世界、充满魅力、足智多谋,同时也是骆驼专家,此行他担任远征队的兽医。袁国映,我们昵称他“教授”,是一名已退休的中国动物学教授,年逾六旬;当初要是没有他的协助,我绝不可能获准进入戈壁的罗布泊区域研究双峰骆驼。为了报答“教授”,我想让他有机会成为纪录上第一位骑骆驼横越撒哈拉沙漠的中国人。强尼・派特森,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年龄比其他队员年轻30多岁,但在横越非洲和亚洲方面已拥有多年经验。卡斯坦・彼得,德国摄影师,特别钟爱艰巨的拍摄任务。

  我们这些外国人还雇了4位图阿雷格族人做帮手:伊哈姆和阿尔加利,以及图阿雷格族奴隶的后代亚当和亚萨利。除了这几位骆驼专家之外,我们还聘用了3位分别熟悉不同路段的向导。

  我们的远征队共有25头骆驼,9头作为坐骑,16头背载行李;行李最重的有90公斤。负责载物的骆驼中,有5头是褐底白斑的品种。这种出色的动物有着蓝色眼珠,而且全是聋子,这是这种颜色的骆驼共同的特征。或许就是因为它们听不见,它们也是远征队最难搞的骆驼。

  我们离开查德湖踏上远征后,便来到一大片似乎无边无际的矮树林,向北一路延伸。这片矮树林叫做“提恩土玛”高原。我们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对付一种强悍难缠的芒刺。带着细小且极端锐利芒刺的草布满了整个高原,使我们无法在骑累了骆驼之后下来步行,因为芒刺会带来强烈的不适。我惊讶地发现,骆驼毛的生长方向可以防止芒刺扎到腿上。除了芒草,提恩土玛上也满是蝎子。虽然有一次我们在一张睡袋下发现6只蝎子静静躺着,不过幸运的是没人被蜇到过。杰士伯为了防止我们被蛇咬,还带了一根使用电池的赶蛇棒。他说万一被蛇咬到,只要及时使用,电击效果就能减轻蛇咬的影响。所幸旅途中我们没有机会测试这种江湖疗法。

  带领我们穿越尼日尔的向导是个土布族人,名叫阿巴。自古以来,土布族人就居住在尼日尔北部、利比亚及查德境内的撒哈拉沙漠,他们仰赖枣椰或家畜勉强维持生计。早在菲舍尔之前,他们与图阿雷格族便争斗不休,直到今日两族间的世仇记忆还是难以消弭。

  一天7小时走在景色单调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实在是让人难以承受。强尼经常设法边骑骆驼边看书,我也试过,但1小时后,骆驼摇晃的步伐就会令我恶心。而且如果我看书的话,就无法专心驾驭我的骆驼。聪明的骆驼似乎也察觉到这一点,便趁机脱离队伍走自己的路线,结果往往与远征队的方向完全相反。有一次,我试着在横越提恩土玛时一路唱歌,绞尽脑汁把记得的歌曲和诗歌都挖出来。当然你也可以骑上前去找个同伴聊天,但如果强风迎面袭来,想聊天根本不可能。所以只好尽想些稀奇古怪的点子,尽快把自己带入异想世界里。

  我们缓慢地走着,在周遭的矮树丛的阵阵热浪中闪耀跳动,这片广袤的高原似乎永远也走不完。蔚蓝的天空罩着一层炙热白雾,恶毒的烈日拷打干焦的地表与沙土,我们身上的汗水在离开毛细孔之前就已蒸发了。

  有时,在路线旁会掀起一个小旋风,卷起碎细草叶,舞动一两米高后,便逐渐消散,但随即又再度卷起,往矮树林的方向袭去,然后又一次不见踪影,但一瞬间,它又突然掀起,从天而降直朝我们扑来。暴虐的旋风卷起一团浑厚的沙尘,把刺人的沙尘吹入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还朝我们的脸吐出难耐的热气,然后它再次跳回沙漠,只留下焦渴的我们,大口地喘着气。

  

  进入真正的骆驼国度,一个连引擎也征服不了的世界

  

  3个星期后,这片芒刺地突然被高大的沙丘所取代――我们抵达了“比尔马大沙漠”。此时我们才深刻感受到,我们终于来到了真正的骆驼国度。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连引擎也征服不了的世界。在某些地方,骆驼会陷入松软的粉状沙中,但它们会努力挣扎,从沙中抽身,越过沙丘。爬坡困难时,它们会发出咕噜声,而下坡时则向前猛冲。载运行李的骆驼都用绳索系在一起,排成长长的一列。在这些骆驼走下陡峭的坡面时,亚当会在它们身旁来回奔跑、驱赶它们前进,以确保远征队的步调能够一致。万一骆驼步调不一,绳索就会断裂,远征队会因此分散开来,导致整个队伍必须暂停,重新调整,绑好绳子才行。

  沙漠中的沙丘高低起伏,既平静,又荒凉孤绝得恐怖。深入沙丘5天之后,我们滑下沙丘来到了“阿加登”绿洲,心中充满强烈的成就感,也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我们从阿加登向北蜿蜒前进到比尔马,沿途又经过几个绿洲。每到傍晚,我们在这些绿洲旁躺下入睡,四周尽是一望无际的沙海,仰望天空,壮阔的繁星在头顶闪烁。一切安静无声,仿佛世界上只有我们跟这些骆驼存在。有时在黎明来临前,整个地表会笼罩着一层浑厚的迷雾,使得沙与天空合二为一。到了破晓时分,一道光芒漫射开来,将迷雾和星星驱离。接着,强尼就会醒来,开始生火煮茶。

  越往北走,夜晚的温度越低(通常低于零点)。用完早餐后,把行李装到骆驼背上得花1~2个钟头。我们的手指因低温而冻僵,极难握住或拉结了冰的绳索。上装备时,我们就被骆驼的呻吟给淹没,因为只要两边重量不平均,骆驼很快便会告诉你,它用一声厌恶的长啸说,你行李装得真差劲。

  等到我们抵达跟库卡瓦840公里的“比尔马”古绿洲,我对我的坐骑“帕沙”感情日增,其程度只有我对它安全踏过这许多沙丘的敬佩可相比拟。最初,帕沙的个性既蛮横又任性。但我深知想抓住动物的心,最佳方法就是掌握它的胃,所以我决定在行程中与帕沙一同分享我口袋里的枣子。“嘿,帕沙。”我总是这么说,然后它会扭动细长的脖子转过头来,接住我向前弹出的一颗枣,然后同样利落地吐出枣核。

  然而,正如图阿雷格族人所说的,骆驼就跟某些人类一样具有双重性格。有时候,帕沙非常温驯听话,有时却极其暴躁顽固。这种双重天性也影响到帕沙与队上骆驼的关系,它总是坚持必须吃到它应得的分量――就会在竞争对手的背上狠狠咬上一口,当然,这会招来连本带利的反击。有10天的时间,我不能骑帕沙,因为我的鞍座有可能使它背上的两个大伤口更加恶化。

  

  错估了牧草数量,只得狠心让骆驼在恶劣环境下空着肚子卖命

  

  我们来到比尔马镇稍作休息后,又继续朝利比亚边界迈进,踏往一个任何植物都无法生长的古代沙漠。“一只鸟的踪影都见不到,”菲舍尔如此描述,“没有任何活的动物,甚至连最小的昆虫或最粗壮的草,都无法在盖满路面的暗色碎石上生长。”我料想会有这种情况,便在比尔马添购了喂骆驼的草料及额外的补给品。队上的图阿雷格族人都不曾走过这段路,所以实在难以估计该买多少牧草。果然,结果证明,我大大低估了这条路线的长度(290公里)和险恶的条件。路线两旁的骆驼骸骨正好替菲舍尔笔下的“呼啸荒野”留下了绝佳见证。

  东北风刮起阵阵沙尘,吹在脸上有如针扎般刺痛,而骆驼的摇晃让我想吐。“教授”注意到这一点,告诉我他已经算出我们坐在骆驼上每小时前后摆荡的次数有4000次。“如果我们走100天,每天10小时,那么将总共摆荡400万次,”他说,“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创下的纪录,应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才对!”

  经过5个乏味的白昼和凛冽的夜晚,我们抵达图莫的破旧边哨。驻守哨站的利比亚士兵挡住我们的去路,撂下简单而毫无妥协空间的一句话:“这里外国人禁止通行。”我们被迫待了两天,终于等到通关许可。

  眼前的路日益险恶。寒风在荒原上狂啸,吹起沙尘直扑我们脸上。走到这里,更凸显出我对骆驼牧草数量的错估,我们的骆驼必须再多忍耐3天无草可吃的日子,才能抵达利比亚境内的第一个绿洲“泰杰尔希”。骆驼不喝水可以撑7天,甚至更久,但在恶劣环境下卖命,就一定得进食。我硬起心肠推算,队上较为体弱的骆驼,恐怕很快就要加入路旁的骸骨堆了。

  没有草的第一晚糟糕极了。我们在一堆古代坟墓旁夜宿,借此稍稍躲避寒风的吹袭,而饥肠辘辘的骆驼站在我们四周,盯着我们,仿佛在问:“你们在干嘛?我们整天这么卖命,食物呢?”我感到十分羞愧。

  后来奇迹出现了。我们来到一个地方,发现有一组商队曾在此扎营过夜,但跟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携带了充足的粮草,多到还留了一些在沙堆里。我们跳下骆驼,冲向前去搜刮这些牧草。翌日奇迹又出现了,在另一个扎营地点又发现更多牧草。

  更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荒野里居然还藏了另一个奇迹。某天傍晚夕阳西下之际,我们瞧见沙中躺着一个袋子,阿尔加利前往一探究竟。万万没想到,袋子里竟是一瓶瓶的威士忌。一定是某个可怜的旅人在抵达图莫哨站边关前,心生害怕而抛弃了这些违禁品。

  威士忌与牧草让我们撑到了重要的绿洲城镇卡城伦。

  

  历时百天的撒哈拉沙漠之旅终于走到了尽头,离别的感伤情绪让人心绪不宁

  

  然而随后遭逢高达100米甚至更高的沙丘时,我又开始忧心忡忡了,因为我们的骆驼已经露出疲态,有些是几乎累垮了,有一两头已经开始跌跌撞撞――这往往不是好征兆。最初两天,我们找到了一丛丛的粗草,让骆驼可以借此果腹,但后来有两头明显已精疲力竭。我激励它们发挥意志力,继续向前,只要走完这6天路程,抵达高原北侧山麓塔卜尼亚的水井,它们就能置身在草木繁盛的环境中,尽情进食、休息,甚至康复。然而一头骆驼只撑了两天,最终累倒了,再也无法行走。我的日记里写道:“我被迫遗弃这头疲累不堪的骆驼,因为此刻它几乎是在队伍后头被其他骆驼用绳子一路拖着走。我不愿抛下它,但我知道没有选择。于是我们解开了绳索,放走这头鞠躬尽瘁的可怜动物,让它走向那无法逃避的最后终结。”没过多久,第二头骆驼也倒下了。如果有枪,我会马上结束它的生命。但用利刃割喉这个方法,我与图阿雷格族人都下不了手;图阿雷格族人从来不杀骆驼。

  终于,阿尔加利带领我们走下一道陡坡进入了一条窄长的峡谷,沿着峡谷最后我们抵达了塔卜尼亚水井。在这里,柳与相思树生长茂盛,足够让骆驼大快朵颐一番。不难想象自从罗马帝国时代,在出发征服险恶的哈姆拉石漠前,商队在此休憩的画面。

  现在我们往北朝此行终点米兹达迈进。顺着这郊野最后将抵达熙熙攘攘的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自从长征开始以来,我们终于第一次走在柏油道路旁,来往的驾驶看到我们狼狈的模样,纷纷放慢速度,从车窗抛出面包给我们。我们在米兹达郊外8公里处扎营。我想找到一家买家买下我们的骆驼。利比亚人非常喜欢吃骆驼肉,但我坚持绝不让这些替我们辛苦卖命的骆驼落入手持菜刀的屠夫之手。最后我把骆驼卖给了一名旅游业者。

  繁忙拥挤的人潮车潮,与一脸严肃的商人激动地讨价还价,毫无怨言的骆驼露出的忧伤、困惑的表情,我们和图阿雷格族人感伤的别离……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不得不意识到,我们遁入的骆驼世界的100天旅程已经结束,而我们跟汉斯・菲舍尔的关系也终于结束……

  

  1906年,英国探险家汉斯・菲舍尔展开穿越撒哈拉沙漠心脏地带的大胆旅程。将近100年后,约翰・贺尔抱着同样的精神,决定向同一条路线挑战。两人也面临同样的命运:没有好的骆驼,他们肯定会送命。

  

  《横越撒哈拉》开启了我的大胆旅程

  

  我们骑骆驼沿着一条古代撒哈拉商队路线,从查德湖前往的黎波里,进行3个半月、2400公里的漫长旅程。在19世纪末之前,这路线主要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城镇间的奴隶路线。只有最强健的奴隶才能撑完这沙漠之行,但等他们抵达利比亚马苏克时,也只剩下皮包骨了。从19世纪起,这条路线就被当地的骆驼商人当成纯粹的贸易通路来使用。已知最后一位沿此路线走完全程的外国人,是瑞士出生的英国人汉斯・菲舍尔,他于1906年完成了横越沙漠的壮举。

  菲舍尔的书《横越撒哈拉》开启了我的想象。我爱上了他描述恐怖沙漠荒原上的刺激遭遇:好几天寻不着水源,绿洲不但少而且相距甚远。我深深体会到骆驼的惊人能力,它们能在最恶劣的环境、最漫长的旅程中幸存下来。书中还写到充满敌意的部落与伺机掠夺的图阿雷格族人,但是对于自己惊人的成就,他却十分低调――菲舍尔穿越沙漠,不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又带着重获自由的奴隶(他们跟随队伍寻求保护),从的黎波里循着一条古代的骆驼路线,安然回到他们阿尔及利亚的家园。

  菲舍尔当年服务于“北阿尔及利亚政治局”。完成这趟旅程之后,他询问上司是否能再进行另一次探险,反方向从查德湖走回的黎波里。很遗憾,菲舍尔的提议被上司冷冰冰地否决了。

  于是,在将近100年后的今天,我决定照自己的方式来做,踏上当年菲舍尔未能如愿完成的旅程。经过6个月难熬的等待,我总算获得利比亚当局同意我骑骆驼横越利比亚。

  

  一天7小时走在景色单调的土地上,日复一日,让人难以承受

  

  我们远征队的成员来自各地、形形色色:杰士伯・伊凡斯是来自肯尼亚的牧场主,拥有自己的骆驼。他曾在1997年跟我一起参加探险队,到中国戈壁沙漠研究野生双峰骆驼。他深谙森林世界、充满魅力、足智多谋,同时也是骆驼专家,此行他担任远征队的兽医。袁国映,我们昵称他“教授”,是一名已退休的中国动物学教授,年逾六旬;当初要是没有他的协助,我绝不可能获准进入戈壁的罗布泊区域研究双峰骆驼。为了报答“教授”,我想让他有机会成为纪录上第一位骑骆驼横越撒哈拉沙漠的中国人。强尼・派特森,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年龄比其他队员年轻30多岁,但在横越非洲和亚洲方面已拥有多年经验。卡斯坦・彼得,德国摄影师,特别钟爱艰巨的拍摄任务。

  我们这些外国人还雇了4位图阿雷格族人做帮手:伊哈姆和阿尔加利,以及图阿雷格族奴隶的后代亚当和亚萨利。除了这几位骆驼专家之外,我们还聘用了3位分别熟悉不同路段的向导。

  我们的远征队共有25头骆驼,9头作为坐骑,16头背载行李;行李最重的有90公斤。负责载物的骆驼中,有5头是褐底白斑的品种。这种出色的动物有着蓝色眼珠,而且全是聋子,这是这种颜色的骆驼共同的特征。或许就是因为它们听不见,它们也是远征队最难搞的骆驼。

  我们离开查德湖踏上远征后,便来到一大片似乎无边无际的矮树林,向北一路延伸。这片矮树林叫做“提恩土玛”高原。我们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对付一种强悍难缠的芒刺。带着细小且极端锐利芒刺的草布满了整个高原,使我们无法在骑累了骆驼之后下来步行,因为芒刺会带来强烈的不适。我惊讶地发现,骆驼毛的生长方向可以防止芒刺扎到腿上。除了芒草,提恩土玛上也满是蝎子。虽然有一次我们在一张睡袋下发现6只蝎子静静躺着,不过幸运的是没人被蜇到过。杰士伯为了防止我们被蛇咬,还带了一根使用电池的赶蛇棒。他说万一被蛇咬到,只要及时使用,电击效果就能减轻蛇咬的影响。所幸旅途中我们没有机会测试这种江湖疗法。

  带领我们穿越尼日尔的向导是个土布族人,名叫阿巴。自古以来,土布族人就居住在尼日尔北部、利比亚及查德境内的撒哈拉沙漠,他们仰赖枣椰或家畜勉强维持生计。早在菲舍尔之前,他们与图阿雷格族便争斗不休,直到今日两族间的世仇记忆还是难以消弭。

  一天7小时走在景色单调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实在是让人难以承受。强尼经常设法边骑骆驼边看书,我也试过,但1小时后,骆驼摇晃的步伐就会令我恶心。而且如果我看书的话,就无法专心驾驭我的骆驼。聪明的骆驼似乎也察觉到这一点,便趁机脱离队伍走自己的路线,结果往往与远征队的方向完全相反。有一次,我试着在横越提恩土玛时一路唱歌,绞尽脑汁把记得的歌曲和诗歌都挖出来。当然你也可以骑上前去找个同伴聊天,但如果强风迎面袭来,想聊天根本不可能。所以只好尽想些稀奇古怪的点子,尽快把自己带入异想世界里。

  我们缓慢地走着,在周遭的矮树丛的阵阵热浪中闪耀跳动,这片广袤的高原似乎永远也走不完。蔚蓝的天空罩着一层炙热白雾,恶毒的烈日拷打干焦的地表与沙土,我们身上的汗水在离开毛细孔之前就已蒸发了。

  有时,在路线旁会掀起一个小旋风,卷起碎细草叶,舞动一两米高后,便逐渐消散,但随即又再度卷起,往矮树林的方向袭去,然后又一次不见踪影,但一瞬间,它又突然掀起,从天而降直朝我们扑来。暴虐的旋风卷起一团浑厚的沙尘,把刺人的沙尘吹入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还朝我们的脸吐出难耐的热气,然后它再次跳回沙漠,只留下焦渴的我们,大口地喘着气。

  

  进入真正的骆驼国度,一个连引擎也征服不了的世界

  

  3个星期后,这片芒刺地突然被高大的沙丘所取代――我们抵达了“比尔马大沙漠”。此时我们才深刻感受到,我们终于来到了真正的骆驼国度。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连引擎也征服不了的世界。在某些地方,骆驼会陷入松软的粉状沙中,但它们会努力挣扎,从沙中抽身,越过沙丘。爬坡困难时,它们会发出咕噜声,而下坡时则向前猛冲。载运行李的骆驼都用绳索系在一起,排成长长的一列。在这些骆驼走下陡峭的坡面时,亚当会在它们身旁来回奔跑、驱赶它们前进,以确保远征队的步调能够一致。万一骆驼步调不一,绳索就会断裂,远征队会因此分散开来,导致整个队伍必须暂停,重新调整,绑好绳子才行。

  沙漠中的沙丘高低起伏,既平静,又荒凉孤绝得恐怖。深入沙丘5天之后,我们滑下沙丘来到了“阿加登”绿洲,心中充满强烈的成就感,也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我们从阿加登向北蜿蜒前进到比尔马,沿途又经过几个绿洲。每到傍晚,我们在这些绿洲旁躺下入睡,四周尽是一望无际的沙海,仰望天空,壮阔的繁星在头顶闪烁。一切安静无声,仿佛世界上只有我们跟这些骆驼存在。有时在黎明来临前,整个地表会笼罩着一层浑厚的迷雾,使得沙与天空合二为一。到了破晓时分,一道光芒漫射开来,将迷雾和星星驱离。接着,强尼就会醒来,开始生火煮茶。

  越往北走,夜晚的温度越低(通常低于零点)。用完早餐后,把行李装到骆驼背上得花1~2个钟头。我们的手指因低温而冻僵,极难握住或拉结了冰的绳索。上装备时,我们就被骆驼的呻吟给淹没,因为只要两边重量不平均,骆驼很快便会告诉你,它用一声厌恶的长啸说,你行李装得真差劲。

  等到我们抵达跟库卡瓦840公里的“比尔马”古绿洲,我对我的坐骑“帕沙”感情日增,其程度只有我对它安全踏过这许多沙丘的敬佩可相比拟。最初,帕沙的个性既蛮横又任性。但我深知想抓住动物的心,最佳方法就是掌握它的胃,所以我决定在行程中与帕沙一同分享我口袋里的枣子。“嘿,帕沙。”我总是这么说,然后它会扭动细长的脖子转过头来,接住我向前弹出的一颗枣,然后同样利落地吐出枣核。

  然而,正如图阿雷格族人所说的,骆驼就跟某些人类一样具有双重性格。有时候,帕沙非常温驯听话,有时却极其暴躁顽固。这种双重天性也影响到帕沙与队上骆驼的关系,它总是坚持必须吃到它应得的分量――就会在竞争对手的背上狠狠咬上一口,当然,这会招来连本带利的反击。有10天的时间,我不能骑帕沙,因为我的鞍座有可能使它背上的两个大伤口更加恶化。

  

  错估了牧草数量,只得狠心让骆驼在恶劣环境下空着肚子卖命

  

  我们来到比尔马镇稍作休息后,又继续朝利比亚边界迈进,踏往一个任何植物都无法生长的古代沙漠。“一只鸟的踪影都见不到,”菲舍尔如此描述,“没有任何活的动物,甚至连最小的昆虫或最粗壮的草,都无法在盖满路面的暗色碎石上生长。”我料想会有这种情况,便在比尔马添购了喂骆驼的草料及额外的补给品。队上的图阿雷格族人都不曾走过这段路,所以实在难以估计该买多少牧草。果然,结果证明,我大大低估了这条路线的长度(290公里)和险恶的条件。路线两旁的骆驼骸骨正好替菲舍尔笔下的“呼啸荒野”留下了绝佳见证。

  东北风刮起阵阵沙尘,吹在脸上有如针扎般刺痛,而骆驼的摇晃让我想吐。“教授”注意到这一点,告诉我他已经算出我们坐在骆驼上每小时前后摆荡的次数有4000次。“如果我们走100天,每天10小时,那么将总共摆荡400万次,”他说,“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创下的纪录,应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才对!”

  经过5个乏味的白昼和凛冽的夜晚,我们抵达图莫的破旧边哨。驻守哨站的利比亚士兵挡住我们的去路,撂下简单而毫无妥协空间的一句话:“这里外国人禁止通行。”我们被迫待了两天,终于等到通关许可。

  眼前的路日益险恶。寒风在荒原上狂啸,吹起沙尘直扑我们脸上。走到这里,更凸显出我对骆驼牧草数量的错估,我们的骆驼必须再多忍耐3天无草可吃的日子,才能抵达利比亚境内的第一个绿洲“泰杰尔希”。骆驼不喝水可以撑7天,甚至更久,但在恶劣环境下卖命,就一定得进食。我硬起心肠推算,队上较为体弱的骆驼,恐怕很快就要加入路旁的骸骨堆了。

  没有草的第一晚糟糕极了。我们在一堆古代坟墓旁夜宿,借此稍稍躲避寒风的吹袭,而饥肠辘辘的骆驼站在我们四周,盯着我们,仿佛在问:“你们在干嘛?我们整天这么卖命,食物呢?”我感到十分羞愧。

  后来奇迹出现了。我们来到一个地方,发现有一组商队曾在此扎营过夜,但跟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携带了充足的粮草,多到还留了一些在沙堆里。我们跳下骆驼,冲向前去搜刮这些牧草。翌日奇迹又出现了,在另一个扎营地点又发现更多牧草。

  更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荒野里居然还藏了另一个奇迹。某天傍晚夕阳西下之际,我们瞧见沙中躺着一个袋子,阿尔加利前往一探究竟。万万没想到,袋子里竟是一瓶瓶的威士忌。一定是某个可怜的旅人在抵达图莫哨站边关前,心生害怕而抛弃了这些违禁品。

  威士忌与牧草让我们撑到了重要的绿洲城镇卡城伦。

  

  历时百天的撒哈拉沙漠之旅终于走到了尽头,离别的感伤情绪让人心绪不宁

  

  然而随后遭逢高达100米甚至更高的沙丘时,我又开始忧心忡忡了,因为我们的骆驼已经露出疲态,有些是几乎累垮了,有一两头已经开始跌跌撞撞――这往往不是好征兆。最初两天,我们找到了一丛丛的粗草,让骆驼可以借此果腹,但后来有两头明显已精疲力竭。我激励它们发挥意志力,继续向前,只要走完这6天路程,抵达高原北侧山麓塔卜尼亚的水井,它们就能置身在草木繁盛的环境中,尽情进食、休息,甚至康复。然而一头骆驼只撑了两天,最终累倒了,再也无法行走。我的日记里写道:“我被迫遗弃这头疲累不堪的骆驼,因为此刻它几乎是在队伍后头被其他骆驼用绳子一路拖着走。我不愿抛下它,但我知道没有选择。于是我们解开了绳索,放走这头鞠躬尽瘁的可怜动物,让它走向那无法逃避的最后终结。”没过多久,第二头骆驼也倒下了。如果有枪,我会马上结束它的生命。但用利刃割喉这个方法,我与图阿雷格族人都下不了手;图阿雷格族人从来不杀骆驼。

  终于,阿尔加利带领我们走下一道陡坡进入了一条窄长的峡谷,沿着峡谷最后我们抵达了塔卜尼亚水井。在这里,柳与相思树生长茂盛,足够让骆驼大快朵颐一番。不难想象自从罗马帝国时代,在出发征服险恶的哈姆拉石漠前,商队在此休憩的画面。

  现在我们往北朝此行终点米兹达迈进。顺着这郊野最后将抵达熙熙攘攘的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自从长征开始以来,我们终于第一次走在柏油道路旁,来往的驾驶看到我们狼狈的模样,纷纷放慢速度,从车窗抛出面包给我们。我们在米兹达郊外8公里处扎营。我想找到一家买家买下我们的骆驼。利比亚人非常喜欢吃骆驼肉,但我坚持绝不让这些替我们辛苦卖命的骆驼落入手持菜刀的屠夫之手。最后我把骆驼卖给了一名旅游业者。

  繁忙拥挤的人潮车潮,与一脸严肃的商人激动地讨价还价,毫无怨言的骆驼露出的忧伤、困惑的表情,我们和图阿雷格族人感伤的别离……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不得不意识到,我们遁入的骆驼世界的100天旅程已经结束,而我们跟汉斯・菲舍尔的关系也终于结束……


相关内容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一) 撒哈拉的故事,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会想到什么呢,广阔.孤寂.贫穷与落后??可翻开书籍,品味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沙漠中的饭店.白手起家.结婚记等18个故事,感受的却是另一番风景. 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 ...

  • 材料作文"无用之用"导写
  • 材料作文"无用之用"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致答谢词的时候曾提及,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莫言的这番话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

  • 中非贸易的内容不仅仅是矿产
  • 经济学人论中非贸易:可不只有矿产 字号:小中大 2013-03-28 02:47:47 更多 26 关键字 >> 中非关系中非贸易习近平习近平非洲行经济学人资源非洲经济体非洲公司中国商人 中非贸易的内容不仅仅是矿产 中非贸易持续增长 对新殖民主义的恐惧有些过头 一架载着5名北京游客的私人 ...

  • 2010 最牛B的个性签名 2010
  • 1. 对不起,你拨打的用户已结婚. 2. 作为失败的典型,你其实很成功. 3. 不要迷恋哥,嫂子会揍你. 4. 多谢你的绝情,让我学会死心 5. 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要沉重. 6. 別說我很高傲, 只昰我拒絕与禽獸打交道! 7. 都说女人是衣服, 姐是你们穿不起的牌子. 8. 哥, 不寂寞.因为有寂寞 ...

  • 内蒙古阿尔山景点导游词二
  • 阿尔山·内蒙古圣水节蕴涵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宗教色彩.祖国各地.俄罗斯.美国等国家数千名宾客来此旅游观光.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内蒙古佛教协会理事长席力图呼图克图第11世活佛卡尔文·扎木苏,北京雍和宫副主持.藏传佛教高僧大德拉喜仁勤主持祭敖包.祭圣泉活动.整个活动异彩纷呈,阿尔山在每位宾客的心中都留 ...

  • 十二星座都怎么对付小人?
  • 撰文者:周飞芃 在职场上,运气不好就可能碰到「小人」,在你背后放冷箭,让你的形象受损.行事受阻,甚至被同侪误会. 12星座面对小人干扰,会采取何种因应态度呢? 牡羊座(3/21 -- 4/20): 即使身为打工族,还是把自己当成「个人品牌」经营,努力建立自己的好名声,相当爱惜羽毛.由于焦点专注在自己 ...

  • 全国第四界步步高杯作文比赛获奖作品
  • 题材三:以"十八岁,我想___"为题(半命命题作文) 参赛地区:陕西咸阳赛区 学校:彩虹中学 年级:高一年级 姓名:樊筱彬 指导老师:王芳霞 十八岁,我想成为一首歌 用什么去形容十八岁,那脆弱而又骄傲的年纪,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成熟,还是天真:是脱离了儿时的轨道,朝向成人的方向: ...

  • 那个硬要闯进你的世界的人
  • 奸的好人12--出位,硬要世界看重我笔记 1.戏剧化的说话术,首要条件是故事一定要有起伏.有转折,用「主观镜头」描述情景或强化感受,配搭「客观镜头」描述情景强化感受,二者重迭. 2.「戏剧性的转变」是第二个要修炼的心法:第一个方向,「硬要」让他感觉世界不一样了--先进行误导.窄化视野.播放噪音,然后 ...

  • 撒哈拉的变迁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撒哈拉的变迁 (1)"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学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