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 经济 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消费率却越来越低。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 目前 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这成为 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在 分析 我国消费率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对策。
关键词:消费率 收入 投资 经济增长 建国以来的近60年当中, 我国最终消费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52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36%。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 金融 和产业政策。稳步 发展 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尤其是加快改善 农村 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此,无论是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来看,还是从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现在都急需让消费在未来经济增长中从“配角”转为“主角”、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驱动转变。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向消费驱动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从盲目追求总量扩张的发展思维,向以提高全民福利水平为最高目标的发展战略转变。本文在分
析我国消费率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一)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对消费重视不够 由于对消费的认识不够彻底,现行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仍偏重于投资而不是消费,制约了消费率上升,因而高层领导一定要尽快树立起 科学 的发展观,把思想从重投资、轻消费的观念中转变过来。 (二)居民所得比重下降且不均衡影响当期消费的实现 造成居民收入偏低的原因有:首先,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gdp 以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工资占gdp 的比例却在下降(从过去几年情况看,在按支出法统计的地方gdp 构成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直到2004年降至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降至40.6%,2007年略有上涨)。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不仅低于gdp 和投资增速,甚至低于商品零售额的增速(2007年居民收入增速略高于gdp 的增长,是13%)。其次,收入分配不均。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的5-10倍。 通常情况下,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从而会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所以政府要想提高消费率,就应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 社会 保障制度不健全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额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由于传统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加之存在一些未来不确定或不可知因素,如失业、养老、医疗、 教育 及预期收入等影响,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消费意愿降低,储蓄意愿增强。因此,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地降低居民的后顾之忧是目前当务之急。 (四)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制约了消费率提升 据 中国 劳动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6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尽合理,部分行业及 企业 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其中行业工资差距 问题 尤为突出。 目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消费不足的问题愈演愈烈。统计显示,中国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的“低收入阶层”占就业大军的80%,他们只能分享到新增gdp 的40%左右,剩下的60%则被20%
的高收入群体获得。同时,在非货币性的软性指标方面,如基础教育、儿童和母亲健康水平、环境保护、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的获得等,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较之富裕地区和富裕群体还有较大差距。对这80%的人来说,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是生活中每天都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有着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存的痛苦和压力。由于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不高,平均下来,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就很难提高了。贫富差距,让真正的消费者缺乏消费能力。 (五)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消费能力弱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有接近3/5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消费仅占全国总量的1/3,可见农村的消费水平很低。有资料显示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城市倾斜,成为消费率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消费水平无法提高,国家的消费也就无法提高(见表1)。 (六)中等收入阶层人数较少 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消费出现了不同的档次,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高收入阶层人数虽少,但占有财富最多,以服务性和文化性消费为主,起消费导向作用;中等收入阶层主要消费耐用消费品和不动产消费品,在任何市场经济环境中,都是消费的主体。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并不是最多。低收入阶层和贫困人群数量庞大,以食品服装为主要消费品。问题是: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需求出现饱和(如豪华别墅、高档消费品、贵族学校) ,而城市许多居民家庭消费正在升级,他们的主要消费品是汽车和住宅。由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制约,在汽车、住房,特别是住房消费方面尚存在着结构性的需求实现障碍,表现为:一方面是住房紧张,另一方面却是住宅的大量积压。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错位,即供给价格太高,而居民实现需求的能力太低。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汽车和住房,在诸如教育等方面同样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大中等收入者的数量是进一步使供需结构趋于合理的可行之举。 (七)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 目前,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从“吃、穿、用”向“住、行、娱”升级的阶段,这种消费结构升级将会对居民支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在消费品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一方面,一些质量不高、货不对路的商品大量积压、滞销;另一方面,一些高 科技 、高附加价值且适应 现代 消费的产品严重短缺,以至于一些产品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八)现存的消费政策和环境不完善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开始向住房、轿车、信息、 旅游 、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集中,但这些方面的消费环境和政策都有待完善,一些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仍然在起作用。如: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汽车正在成为一部分居民的消费热点。但从整体上说,我国居民轿车拥有水平依然很低。其中原因,除了居民整体购买力不高外,还有就是未出台有效的国家汽车消费政策而一些地方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却不断出现,极大地抑制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热情;在移动通讯方面,虽然手机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基本通话费等不合理收费问题没有解决,居民的移动通信需求也受到了限制;为鼓励消费,从1998年开始,金融机构开办了居民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琐,消费信贷开展得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广大农村,由于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消费需求。如2000年以来,多数农村居民家庭对中高档 工业 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需求处在上升期,但由于收入、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升级、增长。主要原因是:农村电价高于城市;电视信号质量差;自来水普及率低。 (九)较高的增值税率抑制了消费需求 增值税的性质决定了税负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我国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在亚太国家和地区中最高。因此,我国应该降低增值税率,让利于消费者以刺激消费。 降低增值税率不仅有利于刺激消费,还有其它优点:一是它能弥补利率政策的潜在不足。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投资,而且对于利率弹性较低的群体(低收入阶层)来说,提高利率增加了存款的利息收入,促进消费。但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率弹性较高群体(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二是低收入阶层的增值税负担高于高收入阶层,因为前者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高于后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降低增值税税率有助于缓和收入差距的问题。三是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
胀。从长期看,有利于缩小投资和消费增长的不平衡。因此,就近期来说,降低增值税税率以促进消费不失为一个良策。基于此,我国将于2009年1月实施增值税转型,部分增值税将下调。 此外,有 研究 认为,在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中有58%来源于文化传统。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东方民族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我国的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历史 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很重要的。政府应对百姓在观念上加以引导。
内容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 经济 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消费率却越来越低。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 目前 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这成为 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在 分析 我国消费率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对策。
关键词:消费率 收入 投资 经济增长 建国以来的近60年当中, 我国最终消费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52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36%。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 金融 和产业政策。稳步 发展 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尤其是加快改善 农村 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此,无论是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来看,还是从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现在都急需让消费在未来经济增长中从“配角”转为“主角”、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驱动转变。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向消费驱动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从盲目追求总量扩张的发展思维,向以提高全民福利水平为最高目标的发展战略转变。本文在分
析我国消费率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一)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对消费重视不够 由于对消费的认识不够彻底,现行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仍偏重于投资而不是消费,制约了消费率上升,因而高层领导一定要尽快树立起 科学 的发展观,把思想从重投资、轻消费的观念中转变过来。 (二)居民所得比重下降且不均衡影响当期消费的实现 造成居民收入偏低的原因有:首先,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gdp 以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工资占gdp 的比例却在下降(从过去几年情况看,在按支出法统计的地方gdp 构成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直到2004年降至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降至40.6%,2007年略有上涨)。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不仅低于gdp 和投资增速,甚至低于商品零售额的增速(2007年居民收入增速略高于gdp 的增长,是13%)。其次,收入分配不均。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的5-10倍。 通常情况下,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从而会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所以政府要想提高消费率,就应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 社会 保障制度不健全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额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由于传统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加之存在一些未来不确定或不可知因素,如失业、养老、医疗、 教育 及预期收入等影响,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消费意愿降低,储蓄意愿增强。因此,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地降低居民的后顾之忧是目前当务之急。 (四)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制约了消费率提升 据 中国 劳动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6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尽合理,部分行业及 企业 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其中行业工资差距 问题 尤为突出。 目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消费不足的问题愈演愈烈。统计显示,中国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的“低收入阶层”占就业大军的80%,他们只能分享到新增gdp 的40%左右,剩下的60%则被20%
的高收入群体获得。同时,在非货币性的软性指标方面,如基础教育、儿童和母亲健康水平、环境保护、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的获得等,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较之富裕地区和富裕群体还有较大差距。对这80%的人来说,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是生活中每天都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有着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存的痛苦和压力。由于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不高,平均下来,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就很难提高了。贫富差距,让真正的消费者缺乏消费能力。 (五)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消费能力弱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有接近3/5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消费仅占全国总量的1/3,可见农村的消费水平很低。有资料显示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城市倾斜,成为消费率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消费水平无法提高,国家的消费也就无法提高(见表1)。 (六)中等收入阶层人数较少 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消费出现了不同的档次,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高收入阶层人数虽少,但占有财富最多,以服务性和文化性消费为主,起消费导向作用;中等收入阶层主要消费耐用消费品和不动产消费品,在任何市场经济环境中,都是消费的主体。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并不是最多。低收入阶层和贫困人群数量庞大,以食品服装为主要消费品。问题是: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需求出现饱和(如豪华别墅、高档消费品、贵族学校) ,而城市许多居民家庭消费正在升级,他们的主要消费品是汽车和住宅。由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制约,在汽车、住房,特别是住房消费方面尚存在着结构性的需求实现障碍,表现为:一方面是住房紧张,另一方面却是住宅的大量积压。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错位,即供给价格太高,而居民实现需求的能力太低。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汽车和住房,在诸如教育等方面同样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大中等收入者的数量是进一步使供需结构趋于合理的可行之举。 (七)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 目前,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从“吃、穿、用”向“住、行、娱”升级的阶段,这种消费结构升级将会对居民支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在消费品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一方面,一些质量不高、货不对路的商品大量积压、滞销;另一方面,一些高 科技 、高附加价值且适应 现代 消费的产品严重短缺,以至于一些产品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八)现存的消费政策和环境不完善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开始向住房、轿车、信息、 旅游 、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集中,但这些方面的消费环境和政策都有待完善,一些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仍然在起作用。如: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汽车正在成为一部分居民的消费热点。但从整体上说,我国居民轿车拥有水平依然很低。其中原因,除了居民整体购买力不高外,还有就是未出台有效的国家汽车消费政策而一些地方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却不断出现,极大地抑制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热情;在移动通讯方面,虽然手机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基本通话费等不合理收费问题没有解决,居民的移动通信需求也受到了限制;为鼓励消费,从1998年开始,金融机构开办了居民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琐,消费信贷开展得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广大农村,由于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消费需求。如2000年以来,多数农村居民家庭对中高档 工业 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需求处在上升期,但由于收入、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升级、增长。主要原因是:农村电价高于城市;电视信号质量差;自来水普及率低。 (九)较高的增值税率抑制了消费需求 增值税的性质决定了税负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我国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在亚太国家和地区中最高。因此,我国应该降低增值税率,让利于消费者以刺激消费。 降低增值税率不仅有利于刺激消费,还有其它优点:一是它能弥补利率政策的潜在不足。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投资,而且对于利率弹性较低的群体(低收入阶层)来说,提高利率增加了存款的利息收入,促进消费。但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率弹性较高群体(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二是低收入阶层的增值税负担高于高收入阶层,因为前者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高于后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降低增值税税率有助于缓和收入差距的问题。三是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
胀。从长期看,有利于缩小投资和消费增长的不平衡。因此,就近期来说,降低增值税税率以促进消费不失为一个良策。基于此,我国将于2009年1月实施增值税转型,部分增值税将下调。 此外,有 研究 认为,在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中有58%来源于文化传统。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东方民族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我国的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历史 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很重要的。政府应对百姓在观念上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