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在写作中的运用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比较在写作中的运用

刘良永

写作中的比较是围绕要表现的艺术形象和要表达的中心而选择一个意义上相近或相对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有力地突出形象和中心,达到自己写作目的的一种写作方法。

比较这一写作方法可以开阔作者的视野,拓展写作的内容,使形象更加突出,文章更加丰满。如朱自清在《绿》中,为了表现梅雨潭“奇异的绿”,他就用其他不同景点的绿来做比较:“我又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① 通过比较,作者突出了梅雨潭水“奇异的绿”的内涵:浓淡适宜,明暗适中。这样的比较使“绿”这一形象更加突出了,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了。

比较,可以增加文章内容的深度,使作者的思维更加深入,从而使文章的观点更加深刻。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论述“送去主义”危害的时候,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比较:“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②

鲁迅先生的比较可以用表格来表示:

通过比较,读者可以得到一个可怕的结论:送去主义者是在强烈的虚荣心的支配下干着自欺欺人的疯子的行为,其结果必将是贻害子孙,亡国灭种。作者就是通过比较,揭示了送去主义者可笑的行径和自欺欺人的实质,使观点更加深刻了。

比较不但可以拓展内容的广度,增加内容的深度,而且可以使行文跌宕,引人入胜。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

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③

如果没有第二段年青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感受,文章的思路变成“逃难——记念——战斗与信念”,就比较直板,而用了这一内容做比较之后,文章的感情脉络就变成了:逃难——年青时不懂西晋司马专制统治的黑暗之深,不懂向秀害怕迫害的心境——现在体悟到——战斗和信念。通过这一比较,不但揭露了当时专制统治同西晋司马政权如出一辙,令人窒息,而且宕开一笔,写到西晋的黑暗专制,由现实到历史,又由历史回到现实,给人以历史纵深感,使文章的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使行文跌宕生姿,更加充分地表现了对专制政权的透彻了解和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比较这一写作手法呢?

首先应该从两个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切入比较。如《拿来主义》中的尼采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年轻时候读向子期的《思旧赋》都是抓住了与作者要表达内容的相同点,并由此切入比较的。如尼采的行动、后果、实质同送去主义者是完全相同的。如《思旧赋》中“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的写作环境与作者当时的写作环境相同,都是极为残酷黑暗的专制统治。

其次应该从两个比较对象的相对点切入比较。所谓的对立点,就是比较对象之间相互对立不同的特点,如真假、善恶、美丑、浓淡、高低等等。譬如郁达夫写《故都的秋》就用从相对的内容“江南的秋”来比较。用“南国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之清淡,不容易引起回味,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之浓郁,容易引起回味的特点。又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用北平的冬天刮大风和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做比较,又用伦敦的冬天很少见日光与济南冬天的响晴作比较,还用热带地方的毒辣的日光同济南冬天的温和作比较,多角度地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多从相同、相对的点上切入,多角度思考写作对象和比较对象的异同之处,就可以把问题考虑得更深入,把文章写得更加饱满而深刻。

当然,在具体运用比较这一写作手法的时候,也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比较要求紧扣中心。任何被用来比较的材料,都是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服务的,所以它们都必须直接指向中心。如老舍《一些印象》“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④作者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的冬天特点与济南作比较,就是要来突出济南冬天无风晴朗又温和的特点。三个看似乎风马牛不及的地方的冬天,只有在“济南冬天的特征”这一中心的统帅之下,才能产生出意义,发挥巨大的表达作用。

其次,要求主次分明。作者直接要表达的对象应该处在“主”的位置,被用来比较的对象一般都处在“宾”的位置。因此被用来比较的材料在原文中所占的比例要少,表述要概括,不能展开详细的描写。如《拿来主义》、《绿》比较的文字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有的甚至是一句话,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些都是浓缩了的比较材料,有力地衬托出中心材料。

被比较的内容不但在形式上要处在次要的位置,而且在内容上也应该处在陪衬的位置。譬如《绿》中

用北京十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碧波、秦淮河的绿波来作比较,这些景物的绿,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了,不是太明就是太暗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来衬托梅雨潭水绿得恰倒好处。又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作者用南国的秋来作比较。“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⑤南国之秋自然有自己的“特异的地方”,但是比较是为了写作服务的,所以,作者不能写南国之秋的优点,而是写南国之秋在“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上面太清淡,不能给人以浓郁而隽永的回味,从而衬托出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因此,所有的比较都要分清主次,绝不能让比较的内容喧宾夺主。

再次,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要能够收放自如,切忌表述生硬。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之中,通过比较之后,用了一句“然而,现在我懂得了”,用“现在”很自然地从历史中转回到现实,在《拿来主义》之中,用了一句“中国也不是”就回切正题,正是大匠至巧。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的开头,用了大段的比较。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⑥

作者用江南的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用“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很自然地过渡到故都的秋天的特征的描写和欣赏故都的秋的全开、全醉的欣赏态度。

作者又在有特色的南国秋景与故都的秋作比较之后,用“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来束住比较,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和魅力,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中心,真可谓水到而渠成。

所以,在比较的运用中,我们要注意能放能收,而这一收放的标准,自然是突出文章的中心。

总之,比较是一种开阔写作思维,拓展写作内容的好办法,简单易行,中学生朋友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应当多有意识地运用,使自己“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⑦,联类古今中外的事例,写出丰满、深刻而又有韵致的文章。

注释

① 朱自清著,《朱自清全集》第一卷,第1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② 鲁迅著,《鲁迅全集》第六卷,第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③ 鲁迅著,《鲁迅全集》第四卷,第48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④ 老舍著,《老舍全集》第十四卷,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⑤⑥ 郁达夫著,《郁达夫文集》第三卷,第315页,第316页,花城出版社,1982年。

⑦刘勰著,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比较在写作中的运用

刘良永

写作中的比较是围绕要表现的艺术形象和要表达的中心而选择一个意义上相近或相对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有力地突出形象和中心,达到自己写作目的的一种写作方法。

比较这一写作方法可以开阔作者的视野,拓展写作的内容,使形象更加突出,文章更加丰满。如朱自清在《绿》中,为了表现梅雨潭“奇异的绿”,他就用其他不同景点的绿来做比较:“我又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① 通过比较,作者突出了梅雨潭水“奇异的绿”的内涵:浓淡适宜,明暗适中。这样的比较使“绿”这一形象更加突出了,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了。

比较,可以增加文章内容的深度,使作者的思维更加深入,从而使文章的观点更加深刻。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论述“送去主义”危害的时候,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比较:“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②

鲁迅先生的比较可以用表格来表示:

通过比较,读者可以得到一个可怕的结论:送去主义者是在强烈的虚荣心的支配下干着自欺欺人的疯子的行为,其结果必将是贻害子孙,亡国灭种。作者就是通过比较,揭示了送去主义者可笑的行径和自欺欺人的实质,使观点更加深刻了。

比较不但可以拓展内容的广度,增加内容的深度,而且可以使行文跌宕,引人入胜。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

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③

如果没有第二段年青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感受,文章的思路变成“逃难——记念——战斗与信念”,就比较直板,而用了这一内容做比较之后,文章的感情脉络就变成了:逃难——年青时不懂西晋司马专制统治的黑暗之深,不懂向秀害怕迫害的心境——现在体悟到——战斗和信念。通过这一比较,不但揭露了当时专制统治同西晋司马政权如出一辙,令人窒息,而且宕开一笔,写到西晋的黑暗专制,由现实到历史,又由历史回到现实,给人以历史纵深感,使文章的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使行文跌宕生姿,更加充分地表现了对专制政权的透彻了解和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比较这一写作手法呢?

首先应该从两个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切入比较。如《拿来主义》中的尼采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年轻时候读向子期的《思旧赋》都是抓住了与作者要表达内容的相同点,并由此切入比较的。如尼采的行动、后果、实质同送去主义者是完全相同的。如《思旧赋》中“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的写作环境与作者当时的写作环境相同,都是极为残酷黑暗的专制统治。

其次应该从两个比较对象的相对点切入比较。所谓的对立点,就是比较对象之间相互对立不同的特点,如真假、善恶、美丑、浓淡、高低等等。譬如郁达夫写《故都的秋》就用从相对的内容“江南的秋”来比较。用“南国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之清淡,不容易引起回味,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之浓郁,容易引起回味的特点。又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用北平的冬天刮大风和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做比较,又用伦敦的冬天很少见日光与济南冬天的响晴作比较,还用热带地方的毒辣的日光同济南冬天的温和作比较,多角度地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多从相同、相对的点上切入,多角度思考写作对象和比较对象的异同之处,就可以把问题考虑得更深入,把文章写得更加饱满而深刻。

当然,在具体运用比较这一写作手法的时候,也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比较要求紧扣中心。任何被用来比较的材料,都是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服务的,所以它们都必须直接指向中心。如老舍《一些印象》“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④作者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的冬天特点与济南作比较,就是要来突出济南冬天无风晴朗又温和的特点。三个看似乎风马牛不及的地方的冬天,只有在“济南冬天的特征”这一中心的统帅之下,才能产生出意义,发挥巨大的表达作用。

其次,要求主次分明。作者直接要表达的对象应该处在“主”的位置,被用来比较的对象一般都处在“宾”的位置。因此被用来比较的材料在原文中所占的比例要少,表述要概括,不能展开详细的描写。如《拿来主义》、《绿》比较的文字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有的甚至是一句话,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些都是浓缩了的比较材料,有力地衬托出中心材料。

被比较的内容不但在形式上要处在次要的位置,而且在内容上也应该处在陪衬的位置。譬如《绿》中

用北京十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碧波、秦淮河的绿波来作比较,这些景物的绿,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了,不是太明就是太暗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来衬托梅雨潭水绿得恰倒好处。又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作者用南国的秋来作比较。“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⑤南国之秋自然有自己的“特异的地方”,但是比较是为了写作服务的,所以,作者不能写南国之秋的优点,而是写南国之秋在“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上面太清淡,不能给人以浓郁而隽永的回味,从而衬托出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因此,所有的比较都要分清主次,绝不能让比较的内容喧宾夺主。

再次,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要能够收放自如,切忌表述生硬。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之中,通过比较之后,用了一句“然而,现在我懂得了”,用“现在”很自然地从历史中转回到现实,在《拿来主义》之中,用了一句“中国也不是”就回切正题,正是大匠至巧。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的开头,用了大段的比较。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⑥

作者用江南的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用“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很自然地过渡到故都的秋天的特征的描写和欣赏故都的秋的全开、全醉的欣赏态度。

作者又在有特色的南国秋景与故都的秋作比较之后,用“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来束住比较,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和魅力,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中心,真可谓水到而渠成。

所以,在比较的运用中,我们要注意能放能收,而这一收放的标准,自然是突出文章的中心。

总之,比较是一种开阔写作思维,拓展写作内容的好办法,简单易行,中学生朋友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应当多有意识地运用,使自己“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⑦,联类古今中外的事例,写出丰满、深刻而又有韵致的文章。

注释

① 朱自清著,《朱自清全集》第一卷,第1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② 鲁迅著,《鲁迅全集》第六卷,第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③ 鲁迅著,《鲁迅全集》第四卷,第48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④ 老舍著,《老舍全集》第十四卷,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⑤⑥ 郁达夫著,《郁达夫文集》第三卷,第315页,第316页,花城出版社,1982年。

⑦刘勰著,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相关内容

  • 应用文写作概述
  • 学习要求: 学习本章了解:应用文写作的概念、分类;应用文的作用和写作要求。 掌握:应用文的概念、特点;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素。 重点掌握:主旨、材料、结构的概念,写作要求;应用文开头、主体、结尾的写作方式; 叙述、说明、议论的表达方法; 应用文的语言要求。 一、重难点内容提示 (一)应用文的概念、特点 ...

  • 海峡两岸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的比较研究
  • 内容摘要:近年来语文新课改逐步深入,作为高考语文重中之重的作文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台湾的国文教育也持续性地受到大陆地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拟采用新课标全国卷与台湾104学年国文考试题为例,对中国大陆与台湾省的高考语文作文的评分标准进行比较,并且通过比较两地作文评分标准总结一些我们在 ...

  •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 摘 要: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的英语能力,目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主要采用的是预设式教学模式,实际教学成效较低.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主要分析了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电大期末考试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期末复习 发布时间:2011-12-19 09:15:11 来源:电大成教处 审核: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期末复习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终结性考试题型分析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 考题类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论文分析及写作等,前面两类题目为知识型或称客观性问题,主要用以考察学生 ...

  • 作文从模仿开始
  • 作文从模仿开始 何湘君 (宁波鄞州古林镇中学,浙江宁波鄞州,315177) 摘 要:大多数中学生对写作有恐惧心理,原因是不知该写什么,不知该怎么写.因为他们的生活积累还很少,阅读量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他们闭门造车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不易.如果教师能多提供范文让他们模仿,往往能降低写作难度,消除恐 ...

  • 通讯的体裁特征与写作
  • 通讯的体裁特征与写作 通讯,又称通信,是比较详细尽地报道新闻事件.工作经验或人物成长过程及结果的一种新闻体裁,也是报纸.广播常用的文体. 早期报纸的通讯原指外阜书信传递,如"某国通信"."某地通信"等等.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新闻体裁.通讯报道的内容大多是现实 ...

  • 2009年广东省升中考英语试卷分析_2
  • 2009年广东省升中考英语试卷分析 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文英 一.基本情况 ㈠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2009年韶关市采用了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英语试卷,试卷由省考试中心命制. 省卷的命题依据是:①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 ...

  • 读写联动课题总结报告
  • 读写联动课结题报告 从2012年12月接触到"主题阅读"实验课题以来,我一直担任"读写联 动"这一课型的实验,至今已经两整年,其中收获和启示丰富,现将这一课型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做出如下报告. (一)理念指导 读与写,是语文素养的两大核心能力,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

  • 统计分析报告撰写方式
  • 统计分析报告撰写方式 众所周知,统计分析写作是为了制作统计分析文章.在统计部门,统计分析文章则称为统计分析报告.那么,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是什么呢? 1 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和特点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 统计分析报告是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大量统计数据来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成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