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区别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也进行的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的提出,则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就国内而言,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国政治、经济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就国际而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我们只能选择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联系

1、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能顺利发展的前提之一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也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同时,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权利,清除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也是社会主义改革能顺利发展的前提之一。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即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化一,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比如,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就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既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所遗留下的缺点和偏差拨乱反正,更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生产经营权适当交给农户,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开。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使各承包户获得了经营自主权,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充分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拥有共同的目标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有的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仅仅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一致的

无论是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所以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一致的。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既存在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区别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也进行的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的提出,则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就国内而言,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国政治、经济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就国际而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我们只能选择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联系

1、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能顺利发展的前提之一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也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同时,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权利,清除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也是社会主义改革能顺利发展的前提之一。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即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化一,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比如,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就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既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所遗留下的缺点和偏差拨乱反正,更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生产经营权适当交给农户,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开。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使各承包户获得了经营自主权,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充分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拥有共同的目标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有的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仅仅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一致的

无论是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所以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一致的。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既存在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关内容

  •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3.十年文革(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至今) 一.中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及特征 1.过渡时期 1949--1952年 主要矛盾是人民 ...

  • 河南城建毛概主要内容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 毛概教学大纲
  • 安徽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3年修订版)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部分 一.课程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2005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 ...

  • 毛特课后题答案
  •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 ...

  •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
  • 第一章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 ...

  • [毛概复习重点]
  • 毛概复习重点 (我在网上看到的,不知道知识点能考多少,但还是比不知从何下手复习的好,我缩小到了12页,方便打印,仅供参考,考不到不怪我哦)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 ...

  • 毛概论述题(重点复习资料)
  •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基本内容: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①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②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在 ...

  • 高中哲学大题集答案
  • 1.(1)①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和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人类探索科学的历程就是科学发展和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3分)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科学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科学蒙难是科学发展曲折性的表现.(3分)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