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让学生转变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的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 咫尺(zhǐ) 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课文,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
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高科技------航天事业------相比大宇宙,空间十分狭小 人类的智慧认识---------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
矿坑---------可能成这人类自掘的陷阱
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大自然的智慧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
兄弟关系-----------敬畏自然=======保护、爱护自然 自然中其它事物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课文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â) 和煦(xù) 干涸(hã) 吞噬(shì)
裸索(lǔo) 戈壁滩(gē)无垠(yín) 边缘(y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
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资料,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资料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态环境的恶化现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二、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三、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人对自然贪婪
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资料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2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广阔、美丽
充满生机
昔日罗布泊牛马成群
生命绿洲
绿树环绕
河流清澈
爱
护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环 忧
患
境
胡杨林成片死亡
今日罗布泊寸草不生死寂的荒漠,令人恐怖 不见飞鸟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针对本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学习写作的创新思维模式。
2.用读故事的方法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本文带给我们的只有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的新的探究科学和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旅鼠的特点。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媲(pì)美 挑衅(xìn)迷惘(wǎng)笃(dǔ)信
啮(niâ)齿 滑稽(jī) 徘徊(huái) 逃窜(cuàn)
2.解释下列词语。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逃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笃信: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二、导入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
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
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1.哺乳动物却有和细菌相似的繁殖能力。
2.能够根据条件控制繁殖。
3.达到一定密度就自然吸引敌人来消灭自己。
4.周期性的进行“死亡大变迁”。
5.只往西、往北,往海里死亡。
四、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
(提示: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旅鼠有这种本能。)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课后写成书面文字。)
五、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
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文章,大致都有分类,以你所掌握的文体知识,你觉得这是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并说说你的理由。
1、记叙文。理由:通篇都是对话形式,又急需的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事件的起因——我捉了一只旅鼠。经果——“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果——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自己的感想。
2、说明文。理由:全篇讲的都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作者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因此,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体,它的优点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
六、拓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旅鼠的奥秘,科学家研究了几个世纪,至今也未解开谜团。大自然神秘莫测,尽管人类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但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你还能说出一些人类为破解的自然之谜吗?
你对此有兴趣吗?想不想将来用自己的努力揭开谜团?
现在我们要怎么样?
七、小结
本文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北极旅鼠和一般的老鼠没有多大差别,“但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它的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强:第二大奥秘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浩浩荡荡,无所畏惧。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知道,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学习这篇文章,一要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二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欲望。三要与其他课文相参照,把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作全面深入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3.旅鼠之谜 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 停止进食
旅鼠之谜 主动挑衅天敌自杀行为
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死亡大迁移 ---数百万旅鼠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14.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抒情色彩,来体会读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理解全文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主题思想,从而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ǐ3) 雾霭(ǎi) 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îu)猎 凋(diāo)零 滑翔(xiáng) 顾忌(j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二、导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提问: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提问: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与交流。
明确: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口味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味课文语言,积累相关诗句。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
二、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
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4 大雁归来
南飞的大雁善性
大雁归来春雁觅食友情 抒发=====爱鸟之情
孤雁
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亲情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篇科幻小学想像手法的运用,来理解本文是怎样利用想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性的多面性。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的这一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中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ǎn)笑 牟(mïu)取 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标题“喂——出来”的意思
2、讨论本文中心,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三、合作探究
1、小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时的疑难问题,关键处全班或教师协助解决。
2、结合课文探究科幻小说的特点
A、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
B、 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
C、 科幻小说的三要素:科学、幻想、小说
3、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四、想像训练
1、想像指导:
(丰富的想像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充分展开,用具体情节去加以充实)
2、就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说结尾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或一篇科幻小说(以下几题中可任选一题)
A、 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200字(适合于表达能力较差者)
B、 《×××的黑洞旅游》,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日记形式写(适合于想像能力较丰富者)
C、 自拟题目以新颖的形式写一篇警示人类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应于写作能力、想像能力均佳者)教师可引导这些同学上网查阅有关环境科学方面的常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创作,谈谈启示
教学过程
一、作品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写的科幻小说的语段或文章,小组对照要求进行评议打分,每小组选优荐一人(既全员参与,又能选拔优秀)
2、小组推荐出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教师组织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评点
二、总结全文
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自己读了本文或听了同学的作品后受到的启示(老师应启发学生多角度的看问题)
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
2、 只有积极治理环境,世界才会真正美丽
3、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是长远的目光,不能只顾一时,不顾长久
4、 有小错要及时纠正
5、 正面的事情要坚持不解,负面的事情做不得
6、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罪证是销毁不了的
7、 人的私欲是个无底洞,要用良知、正义、道德去填补
8、 地球上的洞不能忽视,思想上的洞更要重视
9、 „„
(只要启发得当,一旦撞击出思维火花,学生能冒出很多经典语句)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习作优秀者继续修改自己的作品,争取向报刊投稿
○一般同学可围绕课文写点随笔、评论之类的东西
如:我读《喂――出来》
《喂――出来》主题谈
《喂――出来》的启示
到底是什么“出来”
板书设计:
15 喂-----出来
庙 洞 洞 叫 小 栅 记 科 警 用 主 商 核 机 尸 日
宇 现 探 声 石 栏 者 学 察 绳 张 人 废 密 体 记
头 家 量 填 买 料 文 废 本
下 件 物
污 照
水 片
破坏大自然 ============ 必遭大自然的报复
不顾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 ========== 终究要自食其果
假 叫 小
钞 声 石犯 头罪 证 据
综合实践活动 科海泛舟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2.培养崇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1. 阅读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3. 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对象。
三.教学难点:
1. 能进行简单的科学小发
2. 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科学发明和制作。
3. 能写浅显的科学小品和科普作文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不大可能有人问科学有什么用了。约四百年前,科学的作用远未像今天彰显,但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近代自然科学以近一步一步向世人显示了这句名言的真理性。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今天,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甚至已经对科学无动于衷,而许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是从我们身边的科学小事开始的。
我们在儿时准没有听过几个科学家的传奇故事。阿基米德在浴盆里发现了福利定律后,大喊大叫着跑街道,赤身裸体地告诉每一个人他终于发现了:伽利略为了证明落体定律,把一个木球和同样大小地一个铁球从比萨斜塔上仍下,结果时同时着地地,于是反驳了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认为重者先落地理论;牛顿在一个炎热地物价躺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地规律,结果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打中了他,使他茅塞顿开饭县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外祖母家度家,有一天他偶然饭县烧水壶被正在沸腾的开水所掀开,结果发明了蒸汽机„„
未来的科学世界将带给我们多少奇迹?
(二)讲述你的故事。
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过幼稚的状态,但总有一天,你会混沌初开,发现世界真奇妙。爱因斯坦四五岁时,父亲给他看罗盘。他对指南针精确的指向感到惊奇,由此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你地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这对你后来的兴趣爱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件述你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三)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一项新的科技成果问世,都有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我们生活中来。作为当代青少年,应该关注科学进步,投生于科学仓造。在下边两项活动中选择一项展开。
1、在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或者相关网络上,查阅、收受最新的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向大家作介绍。
2、将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向同学进行口头介绍,或写一篇新闻稿。注意自己的语言。
(四)科学技术两面观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麻烦,如环境,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请搜集有关资料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一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
11 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让学生转变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的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 咫尺(zhǐ) 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课文,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
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高科技------航天事业------相比大宇宙,空间十分狭小 人类的智慧认识---------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
矿坑---------可能成这人类自掘的陷阱
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大自然的智慧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
兄弟关系-----------敬畏自然=======保护、爱护自然 自然中其它事物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课文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â) 和煦(xù) 干涸(hã) 吞噬(shì)
裸索(lǔo) 戈壁滩(gē)无垠(yín) 边缘(y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
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资料,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资料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态环境的恶化现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二、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三、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人对自然贪婪
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资料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2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广阔、美丽
充满生机
昔日罗布泊牛马成群
生命绿洲
绿树环绕
河流清澈
爱
护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环 忧
患
境
胡杨林成片死亡
今日罗布泊寸草不生死寂的荒漠,令人恐怖 不见飞鸟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针对本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学习写作的创新思维模式。
2.用读故事的方法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本文带给我们的只有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的新的探究科学和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旅鼠的特点。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媲(pì)美 挑衅(xìn)迷惘(wǎng)笃(dǔ)信
啮(niâ)齿 滑稽(jī) 徘徊(huái) 逃窜(cuàn)
2.解释下列词语。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逃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笃信: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二、导入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
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
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1.哺乳动物却有和细菌相似的繁殖能力。
2.能够根据条件控制繁殖。
3.达到一定密度就自然吸引敌人来消灭自己。
4.周期性的进行“死亡大变迁”。
5.只往西、往北,往海里死亡。
四、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
(提示: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旅鼠有这种本能。)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课后写成书面文字。)
五、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
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文章,大致都有分类,以你所掌握的文体知识,你觉得这是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并说说你的理由。
1、记叙文。理由:通篇都是对话形式,又急需的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事件的起因——我捉了一只旅鼠。经果——“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果——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自己的感想。
2、说明文。理由:全篇讲的都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作者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因此,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体,它的优点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
六、拓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旅鼠的奥秘,科学家研究了几个世纪,至今也未解开谜团。大自然神秘莫测,尽管人类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但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你还能说出一些人类为破解的自然之谜吗?
你对此有兴趣吗?想不想将来用自己的努力揭开谜团?
现在我们要怎么样?
七、小结
本文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北极旅鼠和一般的老鼠没有多大差别,“但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它的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强:第二大奥秘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浩浩荡荡,无所畏惧。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知道,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学习这篇文章,一要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二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欲望。三要与其他课文相参照,把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作全面深入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3.旅鼠之谜 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 停止进食
旅鼠之谜 主动挑衅天敌自杀行为
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死亡大迁移 ---数百万旅鼠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14.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抒情色彩,来体会读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理解全文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主题思想,从而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ǐ3) 雾霭(ǎi) 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îu)猎 凋(diāo)零 滑翔(xiáng) 顾忌(j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二、导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提问: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提问: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与交流。
明确: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口味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味课文语言,积累相关诗句。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
二、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
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4 大雁归来
南飞的大雁善性
大雁归来春雁觅食友情 抒发=====爱鸟之情
孤雁
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亲情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篇科幻小学想像手法的运用,来理解本文是怎样利用想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性的多面性。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的这一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中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ǎn)笑 牟(mïu)取 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标题“喂——出来”的意思
2、讨论本文中心,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三、合作探究
1、小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时的疑难问题,关键处全班或教师协助解决。
2、结合课文探究科幻小说的特点
A、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
B、 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
C、 科幻小说的三要素:科学、幻想、小说
3、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四、想像训练
1、想像指导:
(丰富的想像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充分展开,用具体情节去加以充实)
2、就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说结尾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或一篇科幻小说(以下几题中可任选一题)
A、 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200字(适合于表达能力较差者)
B、 《×××的黑洞旅游》,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日记形式写(适合于想像能力较丰富者)
C、 自拟题目以新颖的形式写一篇警示人类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应于写作能力、想像能力均佳者)教师可引导这些同学上网查阅有关环境科学方面的常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创作,谈谈启示
教学过程
一、作品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写的科幻小说的语段或文章,小组对照要求进行评议打分,每小组选优荐一人(既全员参与,又能选拔优秀)
2、小组推荐出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教师组织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评点
二、总结全文
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自己读了本文或听了同学的作品后受到的启示(老师应启发学生多角度的看问题)
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
2、 只有积极治理环境,世界才会真正美丽
3、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是长远的目光,不能只顾一时,不顾长久
4、 有小错要及时纠正
5、 正面的事情要坚持不解,负面的事情做不得
6、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罪证是销毁不了的
7、 人的私欲是个无底洞,要用良知、正义、道德去填补
8、 地球上的洞不能忽视,思想上的洞更要重视
9、 „„
(只要启发得当,一旦撞击出思维火花,学生能冒出很多经典语句)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习作优秀者继续修改自己的作品,争取向报刊投稿
○一般同学可围绕课文写点随笔、评论之类的东西
如:我读《喂――出来》
《喂――出来》主题谈
《喂――出来》的启示
到底是什么“出来”
板书设计:
15 喂-----出来
庙 洞 洞 叫 小 栅 记 科 警 用 主 商 核 机 尸 日
宇 现 探 声 石 栏 者 学 察 绳 张 人 废 密 体 记
头 家 量 填 买 料 文 废 本
下 件 物
污 照
水 片
破坏大自然 ============ 必遭大自然的报复
不顾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 ========== 终究要自食其果
假 叫 小
钞 声 石犯 头罪 证 据
综合实践活动 科海泛舟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2.培养崇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1. 阅读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3. 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对象。
三.教学难点:
1. 能进行简单的科学小发
2. 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科学发明和制作。
3. 能写浅显的科学小品和科普作文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不大可能有人问科学有什么用了。约四百年前,科学的作用远未像今天彰显,但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近代自然科学以近一步一步向世人显示了这句名言的真理性。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今天,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甚至已经对科学无动于衷,而许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是从我们身边的科学小事开始的。
我们在儿时准没有听过几个科学家的传奇故事。阿基米德在浴盆里发现了福利定律后,大喊大叫着跑街道,赤身裸体地告诉每一个人他终于发现了:伽利略为了证明落体定律,把一个木球和同样大小地一个铁球从比萨斜塔上仍下,结果时同时着地地,于是反驳了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认为重者先落地理论;牛顿在一个炎热地物价躺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地规律,结果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打中了他,使他茅塞顿开饭县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外祖母家度家,有一天他偶然饭县烧水壶被正在沸腾的开水所掀开,结果发明了蒸汽机„„
未来的科学世界将带给我们多少奇迹?
(二)讲述你的故事。
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过幼稚的状态,但总有一天,你会混沌初开,发现世界真奇妙。爱因斯坦四五岁时,父亲给他看罗盘。他对指南针精确的指向感到惊奇,由此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你地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这对你后来的兴趣爱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件述你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三)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一项新的科技成果问世,都有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我们生活中来。作为当代青少年,应该关注科学进步,投生于科学仓造。在下边两项活动中选择一项展开。
1、在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或者相关网络上,查阅、收受最新的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向大家作介绍。
2、将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向同学进行口头介绍,或写一篇新闻稿。注意自己的语言。
(四)科学技术两面观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麻烦,如环境,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请搜集有关资料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一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