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 A.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 C.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自然经济 5.商品价格波动的基础是商品的( A ) A.价值 C.供给量

B.需求量 D.供求比例

B.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D.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6.价值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是通过( B ) A.价格与价值的等同实现的 B.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实现的 C.价格与价值的同等幅度变化实现的 D.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过程实现的

7.在商品价值c+v+m中,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是( ) A.c C.m

8.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 ) A.可变资本量增加 C.资本周转加快 9.资本集中( A )

A.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是通过单个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通过单个资本积聚实现的 D.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10.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C ) A.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1.固定资本折旧率( )

A.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B.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C.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D.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是因为(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B.单个资本量增大 D.平均利润率提高 B.v D.v+m

C.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3.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 C.平均利润率

B.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

14.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关系是( A ) A.剩余价值量等于利润量 C.剩余价值量大于利润量

B.利润量决定剩余价值量 D.剩余价值量小于利润量

15.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称作( ) A.绝对地租 C.级差地租I

B.垄断地租 D.级差地租II

16.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是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是3万元,

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 A.绝对地租 C.级差地租II

B.级差地租I D.垄断地租

17.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包括( ) A.利息和超额利润 C.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18.垄断时期银行的新作用是( D ) A.借贷关系的中介人 C.发放巨额贷款

19.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 C ) A.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 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C.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 D.使商品价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变动

2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 C )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B.吸收大量存款 D.万能的垄断者 B.利息和企业利润 D.商业利润和企业利润

21.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金融寡头

22.二战前的国际分工体系是( ) A.按工艺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B.工业品生产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

B.国际垄断同盟 D.资本输出

C.按生产阶段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D.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23.直接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规律是( ) A.资本积累规律

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

24.判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否合理的标准主要看是否符合( ) A.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不断扩大公有制范围的要求 25.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是( ) A.社会总产品 C.消费资料

26.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 ) A.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

B.自然经济 D.产品经济 B.生产资料 D.社会财富

B.不断提高公有化程度的要求 D.不断发展公有制形式的要求

27.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 ) A.将改革作为根本任务 C.为了稳定而进行改革与发展 28.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 ) A.体力劳动者创造的 C.社会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B.脑力劳动者创造的

D.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创造的 B.改革优先兼顾发展和稳定 D.通过改革加快发展和促进稳定

29.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正确处理( ) A.经济发展与效益、比例的关系 B.经济发展与改革、稳定的关系 C.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D.经济发展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关系

30.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是使人民生活( ) A.彻底消灭贫困

B.达到温饱水平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 A.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 C.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自然经济 5.商品价格波动的基础是商品的( A ) A.价值 C.供给量

B.需求量 D.供求比例

B.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D.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6.价值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是通过( B ) A.价格与价值的等同实现的 B.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实现的 C.价格与价值的同等幅度变化实现的 D.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过程实现的

7.在商品价值c+v+m中,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是( ) A.c C.m

8.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 ) A.可变资本量增加 C.资本周转加快 9.资本集中( A )

A.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是通过单个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通过单个资本积聚实现的 D.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10.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C ) A.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1.固定资本折旧率( )

A.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B.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C.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D.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是因为(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B.单个资本量增大 D.平均利润率提高 B.v D.v+m

C.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3.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 C.平均利润率

B.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

14.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关系是( A ) A.剩余价值量等于利润量 C.剩余价值量大于利润量

B.利润量决定剩余价值量 D.剩余价值量小于利润量

15.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称作( ) A.绝对地租 C.级差地租I

B.垄断地租 D.级差地租II

16.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是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是3万元,

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 A.绝对地租 C.级差地租II

B.级差地租I D.垄断地租

17.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包括( ) A.利息和超额利润 C.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18.垄断时期银行的新作用是( D ) A.借贷关系的中介人 C.发放巨额贷款

19.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 C ) A.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 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C.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 D.使商品价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变动

2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 C )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B.吸收大量存款 D.万能的垄断者 B.利息和企业利润 D.商业利润和企业利润

21.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金融寡头

22.二战前的国际分工体系是( ) A.按工艺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B.工业品生产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

B.国际垄断同盟 D.资本输出

C.按生产阶段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D.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23.直接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规律是( ) A.资本积累规律

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

24.判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否合理的标准主要看是否符合( ) A.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不断扩大公有制范围的要求 25.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是( ) A.社会总产品 C.消费资料

26.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 ) A.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

B.自然经济 D.产品经济 B.生产资料 D.社会财富

B.不断提高公有化程度的要求 D.不断发展公有制形式的要求

27.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 ) A.将改革作为根本任务 C.为了稳定而进行改革与发展 28.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 ) A.体力劳动者创造的 C.社会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B.脑力劳动者创造的

D.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创造的 B.改革优先兼顾发展和稳定 D.通过改革加快发展和促进稳定

29.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正确处理( ) A.经济发展与效益、比例的关系 B.经济发展与改革、稳定的关系 C.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D.经济发展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关系

30.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是使人民生活( ) A.彻底消灭贫困

B.达到温饱水平


相关内容

  • 历史运动中的跳跃性规律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作者:张俊芳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2000年02期 [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6201(1999)05-0048-06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规律是在主体创造与主体选择相统一的自觉活动中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历史规律在其运行中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 ...

  • 历史_的规律性在哪里--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 "历史"的规律,眭在哪里 --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申建林,贺云松 @活移I泮政治与公硝萋里学院,涮E武汉430072) 摘要:波普尔特有的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使他走上了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学术道路.他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而提出了历史只有趋势却没有规律更无法预测的观点.波普 ...

  •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 摘要:普列汉诺夫在其经典著作<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中,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观.他首先指出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是个人作用发挥的前提:其次从自由与必然.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个人在历史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最后提出影响社会历史的三个原因,即一般原因.特殊原因.个别原因,进一 ...

  •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
  • 摘 要: 共产主义作为迄今最为理想的社会制度,是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毕生追求.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抗衡与争斗中并不占优势,想要取而代之也绝非易事.因此很多人便对共产主义最终能否实现心存疑虑,甚至怀疑共产主义仅仅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妙幻想.针对这种消极观念,本文拟从共产主义的 ...

  • 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
  • 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 包心鉴(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研究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支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强固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精神基础,着重 ...

  •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 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本书按模块编写,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先综述其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史论共享"四个栏目,具体解读和阐释每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 ...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
  • 摘要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全球化"这个概念,但这并不表明马克思没有全球化思想.事实上,马克思总是能够从全球的视野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马克思以宽广的眼界,放眼全球,从对各民族经济交往扩大所形成的世界体系的分析中,考察和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的论述 ...

  •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德育渗透点 1. 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动观点.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劳动成果.勤奋学习的习惯. 2. 通过学习"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 ...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实施意见>等文件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