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渝中,巴渝文化的根与源,重庆教育的领跑者。
在建设“美丽半岛、幸福渝中”的征程中,教育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基础力量,而教师正是渝中教育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渝中教师队伍建设,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突破点”,以师德塑魂、名师引领、骨干带动、青年教师夯基固本等“四大特色发展路径”为引领,正成为教育名区的新“名片”。
身在渝中的教师无疑是幸福的,身在渝中的孩子们更是幸福的。优秀师资、优质教育托起了一座幸福之城。
路径1 师德塑魂
立魂树根,打造可亲可敬之师
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只有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导学生人格的塑造,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着力完善师德师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区委教育工委负责人说。
渝中区把师德表现与教师个人的年度考核、绩效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在加强制度约束的同时,区教委坚持每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师德巡回报告,编辑印发《春雨无声》、《行为示范》等读本,培育和树立师德典范,先后表彰“师德标兵”80名。一大批师德模范的言传身教、示范引领,让良好师德师风成为一种常态。
渝中区红岩小学教师王立就是渝中教师群体中的一个平凡代表,从教20余年,她用无私大爱,精心呵护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她曾遇到一个“特殊”的学生——小雨。小雨平时上学总是穿得脏兮兮的,尤其是雨天,光脚穿着球鞋,里面黏糊糊的,散发出阵阵臭味,没同学愿意靠近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原来,小雨家境贫困,家里只有父亲和奶奶。奶奶疾病缠身,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了解情况后,王立老师在生活上给予他更多照顾,主动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平时家里面有什么好吃的也把他叫上。
每次上完课,她都要亲切地摸摸小雨的头,说些鼓励的话。同时告诉其他同学,希望大家都理解并帮助他。小雨虽然毕业了,王老师依然牵挂着他,经常了解他的学习情况,时不时去他家里看看。如今的小雨虽然学习成绩并不优秀,但穿戴整洁,懂得了感恩。
渝中高职陈楠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个很认“死理”的人。她常说,“我绝不做和稀泥的‘好好’老师。宁可让学生现在恨我,怕我,也不愿学生长大后埋怨我。”
她所带领的班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不少孩子因为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对学习没有信心。一个叫田华(化名)的学生,经常调皮捣蛋,不做作业、不听讲,整天沉溺于游戏,还嚷着要出家。一不顺心,就到办公室耍横。最初陈楠苦口婆心开导,收效甚微。连家长都说“陈老师,你不用太为我孩子费心了,他就这样,只要不出大事就行。”陈楠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耐心教导,学生被打动了,慢慢懂事了,最终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高职学院。
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正是这些平凡的教师,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撑起了渝中教育这片蓝天。
路径2 名师导航
高屋建瓴,点燃优秀人才成长灯塔
名师犹如艺术巨匠,让每一块顽石都得到精雕细琢,赋予其生命的灵动。
多年来,渝中区教委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先后出台《渝中“名师”的评选和管理办法》《渝中“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全市率先建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辐射效应,为名优教师成长培育沃土。
年逾古稀的王世群老师,从教50余年,至今仍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因思想活跃、观念前卫,大家亲切的称其“王小伙”。他编著出版教育教学论著数十本,撰写发表教研论文100余篇。2004年作为首批渝中名师,成立了王世群名师工作室,招收吴莲子、张恩仁等10名研修学员。
“王老给了我们两个翅膀,一个是理论的翅膀,一个是实践的翅膀。”曾经的学员,渝中名师吴莲子回忆到,他提出的“全人教育”思想,语文教育的“树人育才”理念,对全区教育教学影响很大。
春华秋实结硕果,薪火相传花满园。如今的这些学员都已成为渝中教育的“领头雁”或学校教育教学的“顶梁柱”。如学员吴莲子不仅自己成为了“渝中名师”,还带出了新一批具有名师潜质的80后教师,她的学员佘乐2012年勇夺全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14年又代表重庆参加全国课堂教学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据统计,从2004年至今,渝中区共评选命名渝中名师130人次,先后建立梁世昌、曾庆宇、尹祖琴等名师工作室21个,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依托“名师工作室”平台,快速成长为在全市、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教育新秀。
路径3 骨干引领
承前启后,撑起渝中教育创新大厦
如果说,名师象一座不灭的灯塔,照亮教师心灵,指引着教师前行。那么,骨干教师的培养更象星星之火,在渝中教育沃土上燎原、燃烧。
早在2000年,渝中区就启动了“骨干教师工程”,制定了骨干教师选送、培养、评定和管理等系列办法,形成了骨干教师培养管理的长效机制。2012年,渝中教委又出台实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修计划。
“我们对骨干教师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从师德师风、专业成就、辐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量。每两年对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考核和认定。”渝中区教委负责人介绍。
在渝中,骨干教师的培养通常要经过接近十年的磨砺。人和街小学王蕾很早就参加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如今已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
让她记忆最深的是参加渝中名师尹祖琴老师的培训。“当时尹老师已接近50岁了,上作文公开课,还能轻轻松松用左手写出一手好字。”王蕾老师说到,前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了我们良好的示范。
骨干教师的培训,包括扎实基本功的训练,教学理论的集体研讨,精彩课例观摩,汇报演练等环节。最令教师受益匪浅的是课堂教学细节的深究,比如老师在进行电脑演示时,如何操作才能不影响教学过程的流畅,教师的行走路线该如何设计才能不影响学生的视线等等。
教育工作平淡无痕,但教育智慧却在一代又一代教育人共同努力下不断凝聚、积淀。骨干教师在自身吸取智慧不断成长的同时,也引领和帮助着更多年轻教师的成长。
以王蕾老师为例,经历多年骨干教师培养后,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她又大胆开展关于品德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使新一批骨干教师从校内走出校外迅速成长起来。近年在她引领的团队中,就有2人获得全国赛课奖项,6人获得市级赛课奖项。
目前,全区已有228名市级骨干教师,占全市总量4.4%;有495名区级骨干教师。最可喜的是普通学校骨干教师数量占全区总数的一半以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得到保障。
路径4 青年扬帆
固本强基,让渝中教育赢在未来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渝中区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教师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中华路小学董阳老师,三年前从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在学校教师团队的关怀引领下,很快适应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并获得区级赛课的一等奖。
一名年轻教师的成长背后注定有一大批优秀前辈教师的精心呵护。
“每次赛课只要有前辈导师在我身边,我就象吃了定心丸。”董阳老师介绍,学校推行的“青蓝工程”,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给予她成长莫大的帮助。
平时,指导老师黄兰无论多忙,总要抽出时间观摩指导董阳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一次,黄兰老师患了重感冒,不停咳嗽,还是坚持看完她为赛课准备的模拟课。赛前,还专门发短信鼓励,“树立信心,放手去上,只要眼中有学生,一定没问题。”
“情感再投入一点,感染力再强一点。”针对小董性格比较文静,李莉老师一句句为她做示范。教导主任张莉每次听课都要与她一起分享感想、收获,自己的课堂也随时为年轻教师开放。
“青年教师培养,必须构建综合性、立体式的人才培养环境。”渝中区教委负责人说,除了针对年轻教师的“青蓝工程”,从2005年起,渝中设立并逐年增加教师教育专项经费,构建起区级培训、校本培训与教师进修学习等方式互相补充,参与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创新手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据了解,渝中制定了教师教育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国家级、市级、区级、校本四个层面,开展教师培训,仅以2013年为例,累计培训人数达到4500人,培训10600人次,区级培训普及率达到100%。
此外,渝中进一步创新优秀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开通教师招聘“绿色通道”,近3年共招聘新教师39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96名,占总数的24%,教育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渝中作为我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区,出台一系列教师发展相关政策,年轻教师的活力不断释放。
打造国家级实验区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渝中繁荣,首在教育,教育发展,贵在教师。渝中区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2013年9月30日,渝中区人民政府与西南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共建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签字仪式,这标志着渝中区成为重庆市唯一的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实验区建设工作以教师教育需求为导向,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形成了《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教师教育需求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将《实验区五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到建设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学校、数字化教师教育平台等6大类12个合作项目。
如此良苦用心,旨在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分管部门、地方研训机构和基层学校”五位一体、联动共赢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动格局,形成“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发展”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建构起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及管理系统,形成校地合作的集约型、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新模式,打造全国教师教育高地。
据了解,截至今年上半年,实验区12个项目正稳步实施。其中,10所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学校已举行了授牌仪式;30名教师和20位名校长培养对象已经完成遴选,数字化教师教育平台正在建设中……渝中区已经走出了一条以“一体化”促进教师教育创新的改革之路。
展望未来,通过加大教师教育力度,预计2020年,全区各级各类教师受高等教育比例将达到99.5%,市区级骨干教师将达到900人,市区级骨干校长将达到15人……市区级名师达到40人,优秀人才富集区聚集效应将日益凸显。
成就教师,幸福一座城!
母城渝中,巴渝文化的根与源,重庆教育的领跑者。
在建设“美丽半岛、幸福渝中”的征程中,教育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基础力量,而教师正是渝中教育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渝中教师队伍建设,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突破点”,以师德塑魂、名师引领、骨干带动、青年教师夯基固本等“四大特色发展路径”为引领,正成为教育名区的新“名片”。
身在渝中的教师无疑是幸福的,身在渝中的孩子们更是幸福的。优秀师资、优质教育托起了一座幸福之城。
路径1 师德塑魂
立魂树根,打造可亲可敬之师
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只有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导学生人格的塑造,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着力完善师德师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区委教育工委负责人说。
渝中区把师德表现与教师个人的年度考核、绩效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在加强制度约束的同时,区教委坚持每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师德巡回报告,编辑印发《春雨无声》、《行为示范》等读本,培育和树立师德典范,先后表彰“师德标兵”80名。一大批师德模范的言传身教、示范引领,让良好师德师风成为一种常态。
渝中区红岩小学教师王立就是渝中教师群体中的一个平凡代表,从教20余年,她用无私大爱,精心呵护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她曾遇到一个“特殊”的学生——小雨。小雨平时上学总是穿得脏兮兮的,尤其是雨天,光脚穿着球鞋,里面黏糊糊的,散发出阵阵臭味,没同学愿意靠近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原来,小雨家境贫困,家里只有父亲和奶奶。奶奶疾病缠身,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了解情况后,王立老师在生活上给予他更多照顾,主动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平时家里面有什么好吃的也把他叫上。
每次上完课,她都要亲切地摸摸小雨的头,说些鼓励的话。同时告诉其他同学,希望大家都理解并帮助他。小雨虽然毕业了,王老师依然牵挂着他,经常了解他的学习情况,时不时去他家里看看。如今的小雨虽然学习成绩并不优秀,但穿戴整洁,懂得了感恩。
渝中高职陈楠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个很认“死理”的人。她常说,“我绝不做和稀泥的‘好好’老师。宁可让学生现在恨我,怕我,也不愿学生长大后埋怨我。”
她所带领的班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不少孩子因为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对学习没有信心。一个叫田华(化名)的学生,经常调皮捣蛋,不做作业、不听讲,整天沉溺于游戏,还嚷着要出家。一不顺心,就到办公室耍横。最初陈楠苦口婆心开导,收效甚微。连家长都说“陈老师,你不用太为我孩子费心了,他就这样,只要不出大事就行。”陈楠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耐心教导,学生被打动了,慢慢懂事了,最终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高职学院。
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正是这些平凡的教师,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撑起了渝中教育这片蓝天。
路径2 名师导航
高屋建瓴,点燃优秀人才成长灯塔
名师犹如艺术巨匠,让每一块顽石都得到精雕细琢,赋予其生命的灵动。
多年来,渝中区教委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先后出台《渝中“名师”的评选和管理办法》《渝中“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全市率先建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辐射效应,为名优教师成长培育沃土。
年逾古稀的王世群老师,从教50余年,至今仍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因思想活跃、观念前卫,大家亲切的称其“王小伙”。他编著出版教育教学论著数十本,撰写发表教研论文100余篇。2004年作为首批渝中名师,成立了王世群名师工作室,招收吴莲子、张恩仁等10名研修学员。
“王老给了我们两个翅膀,一个是理论的翅膀,一个是实践的翅膀。”曾经的学员,渝中名师吴莲子回忆到,他提出的“全人教育”思想,语文教育的“树人育才”理念,对全区教育教学影响很大。
春华秋实结硕果,薪火相传花满园。如今的这些学员都已成为渝中教育的“领头雁”或学校教育教学的“顶梁柱”。如学员吴莲子不仅自己成为了“渝中名师”,还带出了新一批具有名师潜质的80后教师,她的学员佘乐2012年勇夺全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14年又代表重庆参加全国课堂教学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据统计,从2004年至今,渝中区共评选命名渝中名师130人次,先后建立梁世昌、曾庆宇、尹祖琴等名师工作室21个,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依托“名师工作室”平台,快速成长为在全市、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教育新秀。
路径3 骨干引领
承前启后,撑起渝中教育创新大厦
如果说,名师象一座不灭的灯塔,照亮教师心灵,指引着教师前行。那么,骨干教师的培养更象星星之火,在渝中教育沃土上燎原、燃烧。
早在2000年,渝中区就启动了“骨干教师工程”,制定了骨干教师选送、培养、评定和管理等系列办法,形成了骨干教师培养管理的长效机制。2012年,渝中教委又出台实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修计划。
“我们对骨干教师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从师德师风、专业成就、辐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量。每两年对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考核和认定。”渝中区教委负责人介绍。
在渝中,骨干教师的培养通常要经过接近十年的磨砺。人和街小学王蕾很早就参加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如今已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
让她记忆最深的是参加渝中名师尹祖琴老师的培训。“当时尹老师已接近50岁了,上作文公开课,还能轻轻松松用左手写出一手好字。”王蕾老师说到,前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了我们良好的示范。
骨干教师的培训,包括扎实基本功的训练,教学理论的集体研讨,精彩课例观摩,汇报演练等环节。最令教师受益匪浅的是课堂教学细节的深究,比如老师在进行电脑演示时,如何操作才能不影响教学过程的流畅,教师的行走路线该如何设计才能不影响学生的视线等等。
教育工作平淡无痕,但教育智慧却在一代又一代教育人共同努力下不断凝聚、积淀。骨干教师在自身吸取智慧不断成长的同时,也引领和帮助着更多年轻教师的成长。
以王蕾老师为例,经历多年骨干教师培养后,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她又大胆开展关于品德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使新一批骨干教师从校内走出校外迅速成长起来。近年在她引领的团队中,就有2人获得全国赛课奖项,6人获得市级赛课奖项。
目前,全区已有228名市级骨干教师,占全市总量4.4%;有495名区级骨干教师。最可喜的是普通学校骨干教师数量占全区总数的一半以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得到保障。
路径4 青年扬帆
固本强基,让渝中教育赢在未来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渝中区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教师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中华路小学董阳老师,三年前从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在学校教师团队的关怀引领下,很快适应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并获得区级赛课的一等奖。
一名年轻教师的成长背后注定有一大批优秀前辈教师的精心呵护。
“每次赛课只要有前辈导师在我身边,我就象吃了定心丸。”董阳老师介绍,学校推行的“青蓝工程”,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给予她成长莫大的帮助。
平时,指导老师黄兰无论多忙,总要抽出时间观摩指导董阳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一次,黄兰老师患了重感冒,不停咳嗽,还是坚持看完她为赛课准备的模拟课。赛前,还专门发短信鼓励,“树立信心,放手去上,只要眼中有学生,一定没问题。”
“情感再投入一点,感染力再强一点。”针对小董性格比较文静,李莉老师一句句为她做示范。教导主任张莉每次听课都要与她一起分享感想、收获,自己的课堂也随时为年轻教师开放。
“青年教师培养,必须构建综合性、立体式的人才培养环境。”渝中区教委负责人说,除了针对年轻教师的“青蓝工程”,从2005年起,渝中设立并逐年增加教师教育专项经费,构建起区级培训、校本培训与教师进修学习等方式互相补充,参与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创新手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据了解,渝中制定了教师教育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国家级、市级、区级、校本四个层面,开展教师培训,仅以2013年为例,累计培训人数达到4500人,培训10600人次,区级培训普及率达到100%。
此外,渝中进一步创新优秀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开通教师招聘“绿色通道”,近3年共招聘新教师39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96名,占总数的24%,教育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渝中作为我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区,出台一系列教师发展相关政策,年轻教师的活力不断释放。
打造国家级实验区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渝中繁荣,首在教育,教育发展,贵在教师。渝中区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2013年9月30日,渝中区人民政府与西南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共建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签字仪式,这标志着渝中区成为重庆市唯一的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实验区建设工作以教师教育需求为导向,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形成了《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教师教育需求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将《实验区五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到建设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学校、数字化教师教育平台等6大类12个合作项目。
如此良苦用心,旨在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分管部门、地方研训机构和基层学校”五位一体、联动共赢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动格局,形成“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发展”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建构起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及管理系统,形成校地合作的集约型、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新模式,打造全国教师教育高地。
据了解,截至今年上半年,实验区12个项目正稳步实施。其中,10所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学校已举行了授牌仪式;30名教师和20位名校长培养对象已经完成遴选,数字化教师教育平台正在建设中……渝中区已经走出了一条以“一体化”促进教师教育创新的改革之路。
展望未来,通过加大教师教育力度,预计2020年,全区各级各类教师受高等教育比例将达到99.5%,市区级骨干教师将达到900人,市区级骨干校长将达到15人……市区级名师达到40人,优秀人才富集区聚集效应将日益凸显。
成就教师,幸福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