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莫忽视!

  《科学生活》:来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人很多,大多是看哪方面问题的呢?   林主任:疾病的种类,还是情绪障碍,抑郁、焦虑比较多一点,再就是适应障碍,情感方面问题等。还有我们是综合性的医院,从其他科室转过来的病人也比较多。像高血压控制不好,或者一直有胸闷症状等,到心脏内科去看过,或者是糖尿病控制不理想,反复到内分泌去看还是看不好,病人有明显情绪问题,就到心理科就诊。   实际上到我们综合医院来就诊的人,大概2/3都和心理有关系。大概1/3纯粹是躯体疾病,比如骨折,这种是和心理没有关系;还有1/3左右是心身疾病,就是发病本身是和躯体有关系,然后又和心理有关系,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胸闷、冠心病、过敏、皮肤划痕症,几乎每个科都有;大概还有不到1/3的病人是查无实证的,完全是一个心理疾病,这样的病人主诉特别多,去各个医院检查,花了不少钱,查了很多,但结果都是正常的,其实这也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浪费。   《科学生活》:您说的这种情况其实在现实中还挺普遍的,因为老百姓也不懂,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浪费了医疗资源也浪费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   林主任:确实如此。一般来说,如果病人觉得胸闷,那肯定要看心脏科,但实际上很多疾病都是“多因一果”,一样的胸闷,当然有些属于器质性的变化,但有些也可能是功能方面的改变。比如灯不亮,可能是灯管的问题,是器质性的;但它也可能是接触不好,就是功能性问题。   《科学生活》:您说的这个功能性的问题就和心理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像心脏不好的人,当他们心情不好时,就会觉得心脏也不舒服;心情好时,好像心脏病也没了,是这样吗?   林主任:对的,人在难过的时候或者焦虑的时候,就可能表现为胸闷。有一种情况我们叫“增敏”,病人可能也有一点点心脏病,或者胃有一点点胃不舒服,但是,人家胃癌也没那么严重,他怎么会那么难受,本来就两分病,他对这特别关注,特别焦虑,病情就被放大了,我们称之为增敏,就是把疾病放大了,三分疾病就变成六分疾病,其中另外三分是焦虑症叠加上去的,但表现出来的胃肠道症状就是六分,然后用了好多药效果也不是很好,医生会觉得,那么轻的病,做个胃镜不过就是个浅表性胃炎或者有点胃食管返流而已,只要正确施药应该很容易痊愈,病人却一次、两次、三次去就诊 。   《科学生活》:您说的情况是不是当病人过度关注自己的病时,这种焦虑的情绪反而会放大疾病,表现出的症状更加明显?   林主任:是的,这部分疾病我们叫心身疾病,确实是有一部分躯体疾病的基础,你不能说他无中生有,他为什么不说头痛而说胃痛,确实是有两分三分胃炎,但也不至于要死要活,他表现出的症状好像比晚期胃癌症状还要重。   《科学生活》:像这种心身疾病的病人,因为不清楚自己的状况,只是治疗身体的疾病而忽略了心理方面的治疗,是不是症状也不会好转?   林主任:是的。即便是轻度胃炎,若反复治疗几个月也没有大的起色,病人就会越来越烦,越来越焦躁,躯体的主诉就越来越多。这种情况是非常多的。所以来我们综合医院心理科就诊的主要人群,一部分就是情感的问题,完全是以心理的不舒服来诊治的;另外一部分,他没有心理主诉,唯一的主诉就是躯体不舒服,总也看不好,逛医院像逛超市一样,我们叫“shopping doctor”,但也找不出原因。   其实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个事情就是首先要提高医生的知晓率,就是说当医生给病人做了常规的专科检查、治疗以后,若疗效不佳,就该多问一点病人的情绪状态,如果病人觉得真的是那么焦虑或者是有重大的生活应激事件以后出现的症状,接诊医生可以转诊到我们心理专科来治疗。在我们综合医院的心理科,这部分病人的转诊还是很多的,比如说,起初血压控制不好,经过心理治疗现在要好得多。或者被救护车送过来,以为自己是心肌梗塞之类的疾病,到医院半个小时以后就自己走出去了,好像一点事都没有,这个叫作惊恐障碍。   《科学生活》:您说的这种情况现实中确实也很常见,现在医学知识较为普及了,老百姓对很多疾病的症状一知半解,那些对疾病比较敏感的人很容易把一些疾病往自己身上套,结果把自己吓个半死。请您结合案例给我们读者详细讲解一下 。   林主任:这种情况非常多的,比如晚上睡觉前还挺好的,突然就感觉心慌、胸闷、心脏有压迫的感觉,同时会产生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特别恐惧,甚至有的人一边捂着胸口一边嘱咐家人什么重要东西放在哪个口袋里了。因为那个时候发病的表现真的是和心脏病发病时的表现是一模一样的,它也是紊乱,但它是功能性的,就像一根管子一样,它确实是堵住了,那边没有水,但它不是真正管子堵住了,它可能是一个孩子在玩水,水管被捏住了,但病人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就知道是没水了,但一会儿管子被放开来了,他又活过来了。   因为出现的症状真的是一样,我的很多病人和我反映,说林教授,我真的不是装病,我真的是觉得快不行了,最多的一天被救护车拉到医院三次。我给他们解释说,一样的病症可以有不同原因引起,当我们焦虑、恐惧的时候,我们心脏的血管也会痉挛,这个痉挛和你真正的血管堵塞导致的心肌梗塞的症状还真蛮像的,但前者经过十分钟、一刻钟以后,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发生缺氧的时候,血管就会放松,表现为病人一从医院出去就像没病一样。有的人因为这个都不敢睡觉,把车子开在医院门口,想万一有什么状况,就冲进来找医生,他们觉得到了医院就特别有安全感。有些人第一次来很紧张,做CT、心电图等等,以后发现检查结果怎么那么好,自己怎么有那么好的心脏。值班的医生给他开了药,告诉他不要紧张,要放松。过了一个礼拜,又是这个医生夜班,这个病人怎么又被救护车送来了,三次以后医生就知道了,这时医生就会建议病人到心理科看看。   到我们心理科来了以后,我们会和他解释:你的症状是千真万确存在的,但是引起这种症状可能有多种原因,三次急诊以后,这种器质性的病变可能已经排除了,因为没有一种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或者心电图是正常的。如果是心肌梗塞,必然会出现心肌缺血、ST波改变,心功能下降,心肌酶谱增加等一系列的改变,而经过检查证明你有一个非常正常的心脏,可以排除器质性的变化。   但同时他的症状又是确实存在的,接下来我们会和他聊聊,最近会有什么不开心,或者特别紧张,或者想起什么东西啊,或者最近特别累,或者性格上对疾病特别恐惧啊,从遗传的易感性或者个性的特点或者是最近碰到的生活应激事件等方面开导病人。有的病人会反映,可能最近工作特别忙,特别疲倦,或者爸爸妈妈就死于心脏病或脑溢血,他对心脏病特别恐惧,血压增高到200mmHg,来医院打一针安定马上就恢复到100mmHg左右,然后再辅助一点药物,往往效果都非常好。病人以前吃三四种高血压药都控制不住,现在吃一种就很好了,就是焦虑性的。比如说,正常情况下,心脏有一个早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身体最近就特别累,一个早搏以后马上会引起你的恐慌、恐惧,这和你最近的生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这类病人,经过我们的解释,再辅助一些放松的药如安定,做做深呼吸,他自己也知道了,就不会大半夜送急诊了 。   《科学生活》:您刚刚说的方法也蛮简单的,您能给我们的读者详细介绍一下吗?   林主任:这是一种放松疗法,做做深呼吸、通过冥想、转移注意力,可以想些非常放松的场面,海边啊或者是想些可爱的小动物等,一会儿人就静下来了,静下来以后人就放松了,当人很放松的时候,心脏供血就很快好了。因为心脏血管的痉挛导致的血管堵塞,和心肌梗塞真的蛮像的,病人也搞不清楚,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当人放松以后马上供血好了,而真正器质性的疾病,这种血液循环就堵住了。像这种急性的焦虑发作时出现心脑血管的症状还是蛮多的。   《科学生活》:您刚才提到的是一些心身疾病和急性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那么一些慢性病,比如我们比较有的体会是人在生气时胃就会不舒服,这是怎么回   事呢 ?   林主任:在心身疾病中,胃肠道和心理的关系也很紧密。因为我们胃肠道的中枢和情感的调节中枢在大脑里面是同一个中枢,在和情绪调节有关的受体、递质中,有10%是在大脑里面,还有90%是在胃肠道里面,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肠轴”。到我们心理科来看病的人几乎90%都有胃肠道的问题,要么不吃,要么暴吃,要么嗳气,要么饱胀感,要么大便不好,总之各种胃肠道的反应很多。   和心身最相关的疾病,一个是胃肠道,第二个是睡眠,可以说,胃肠道和睡眠是情绪的两块反应板,或者叫情绪的两面镜子。大家都有一个很明显的体会就是,当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失眠。当我们压力大的时候,会引起睡眠功能的紊乱,比如抑郁表现为早醒,“天怎么又亮了,怎么又要去上班了”,人比较退缩,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出去,很少和人接触。焦虑表现为入睡困难,满脑子是白天一幕一幕的景象,根本没法静下来入睡。有时候会是混合性的,比如睡眠中会反反复复地醒过来,做噩梦,或者多梦、梦里面惊醒,这些都肯定是有情绪问题的 。   我们说梦是通向潜意识的路,有时候白天的很多东西都会真实地反映在梦中,梦也会真实反映你一些潜意识的东西,所以我们会通过催眠来治疗。人在醒着的时候往往是有意识伪装的,比如说你很讨厌一个人,心里想暴打他一顿,虽然表面上关系还很好,但在梦里他就会和你吵架,这些都是心中某些真实情感的表达。我的一个病人,他是一个老师,对学生非常好,人也很和善,他晚上睡梦的时候有时会一脚把他老婆踢下床,因为他梦里在和人吵架。因为人醒的时候会有意识层面,理智占优,它会压抑着人的潜意识。当你睡觉的时候,是没有意识的,潜意识的东西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一些真实的东西,吵架、拳打脚踢等就会表现出来,尤其是那些白天带着面具生活的人,这种反差会更大。   所以我们说,能够在意识层面解决的事就在意识层面解决掉,不要压下去。而我们往往意识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潜压下去,压到潜意识,那潜意识表现压力的方式就两种,一种就是通过心理疾病来反映,一种就是通过躯体来反映。当你能够通过心理疾病来反映,更多的是以情绪障碍来反映,抑郁、焦虑、烦躁、不开心、退缩情绪。   有的人,特别是中国人,他不愿意以情绪来表达,那么过多压力就会通过身体一个相对脆弱的器官来表现出来,即通过躯体的疾病表现出来。那为什么每个人的躯体疾病不同呢?这是因为每个人相对来说他比较薄弱的器官不同,比如我胃肠道比较弱,那我更多的就表现为胃肠道的问题,厌食、嗳气、饱胀感、便秘;你心脏系统比较弱,就可能更多表现为心脏的问题,胸闷、心慌、气急等等,因人而异。所以我们有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膀胱神经症,有的人有尿频、尿急、尿痛,但检查下来,指标都是正常的,没有细菌,但是总是要上厕所,我们叫膀胱过度活跃,实际上这也是种心理疾病。   《科学生活》:看来身体疾病很大一部分都是心理问题压抑的,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减轻压力从而减少这种心身疾病的发生 ?   林主任:有这样一个典型的病例,这个人刚晋升到老总,本来是件好事,但他最近一到办公室就会惊恐发作,胸闷、气急、大汗淋漓,脸色苍白,人有种失控、坚持不住的感觉,而且一个礼拜有好几次这种情况。每次发作,他就自己开车过来看,一个星期做了三个CT、磁共振,结果都是好的。其实,虽然从副总升到总经理这是个好事,但是这也是种压力,不是说一定是受到打击这些负面的事对身体有影响,有时候好事也是一种应激事件。   很多人特别是我们东方的男性,他们觉得心理疾病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是一种能力差的表现,所以他们就不愿意承认,但又确实是有压力,那怎么办?身体是非常敏感的,它会通过躯体的疾病表现出来,其实这也是身体的一种暗示:你太累了,你这状态不对……这才是心理疾病的真正含义,就是你不让压力从正常的意识层面表现出来,它一定会从潜意识方面表现出来。在潜意识中,你不让它从心理层面表现出来,它就从身体的层面表现出来。身体是在告诉你:该慢点了,这种状态是不对的,否则人要崩溃了;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让你至少能够把脚步可以放慢些,让你缓一缓,这是身体的一个信号。否则到后面,神经一直紧绷,真的会过劳死。像急性的心源性猝死,和这个也有关系,因为你说它纯粹是功能性的也很难说,比如人体在应激的时候,躯体也会分泌出很多应激的激素,也会内分泌紊乱,激素分泌多了也会引起猝死,所以该放松时就要放松以免酿成大祸。

  《科学生活》:来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人很多,大多是看哪方面问题的呢?   林主任:疾病的种类,还是情绪障碍,抑郁、焦虑比较多一点,再就是适应障碍,情感方面问题等。还有我们是综合性的医院,从其他科室转过来的病人也比较多。像高血压控制不好,或者一直有胸闷症状等,到心脏内科去看过,或者是糖尿病控制不理想,反复到内分泌去看还是看不好,病人有明显情绪问题,就到心理科就诊。   实际上到我们综合医院来就诊的人,大概2/3都和心理有关系。大概1/3纯粹是躯体疾病,比如骨折,这种是和心理没有关系;还有1/3左右是心身疾病,就是发病本身是和躯体有关系,然后又和心理有关系,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胸闷、冠心病、过敏、皮肤划痕症,几乎每个科都有;大概还有不到1/3的病人是查无实证的,完全是一个心理疾病,这样的病人主诉特别多,去各个医院检查,花了不少钱,查了很多,但结果都是正常的,其实这也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浪费。   《科学生活》:您说的这种情况其实在现实中还挺普遍的,因为老百姓也不懂,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浪费了医疗资源也浪费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   林主任:确实如此。一般来说,如果病人觉得胸闷,那肯定要看心脏科,但实际上很多疾病都是“多因一果”,一样的胸闷,当然有些属于器质性的变化,但有些也可能是功能方面的改变。比如灯不亮,可能是灯管的问题,是器质性的;但它也可能是接触不好,就是功能性问题。   《科学生活》:您说的这个功能性的问题就和心理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像心脏不好的人,当他们心情不好时,就会觉得心脏也不舒服;心情好时,好像心脏病也没了,是这样吗?   林主任:对的,人在难过的时候或者焦虑的时候,就可能表现为胸闷。有一种情况我们叫“增敏”,病人可能也有一点点心脏病,或者胃有一点点胃不舒服,但是,人家胃癌也没那么严重,他怎么会那么难受,本来就两分病,他对这特别关注,特别焦虑,病情就被放大了,我们称之为增敏,就是把疾病放大了,三分疾病就变成六分疾病,其中另外三分是焦虑症叠加上去的,但表现出来的胃肠道症状就是六分,然后用了好多药效果也不是很好,医生会觉得,那么轻的病,做个胃镜不过就是个浅表性胃炎或者有点胃食管返流而已,只要正确施药应该很容易痊愈,病人却一次、两次、三次去就诊 。   《科学生活》:您说的情况是不是当病人过度关注自己的病时,这种焦虑的情绪反而会放大疾病,表现出的症状更加明显?   林主任:是的,这部分疾病我们叫心身疾病,确实是有一部分躯体疾病的基础,你不能说他无中生有,他为什么不说头痛而说胃痛,确实是有两分三分胃炎,但也不至于要死要活,他表现出的症状好像比晚期胃癌症状还要重。   《科学生活》:像这种心身疾病的病人,因为不清楚自己的状况,只是治疗身体的疾病而忽略了心理方面的治疗,是不是症状也不会好转?   林主任:是的。即便是轻度胃炎,若反复治疗几个月也没有大的起色,病人就会越来越烦,越来越焦躁,躯体的主诉就越来越多。这种情况是非常多的。所以来我们综合医院心理科就诊的主要人群,一部分就是情感的问题,完全是以心理的不舒服来诊治的;另外一部分,他没有心理主诉,唯一的主诉就是躯体不舒服,总也看不好,逛医院像逛超市一样,我们叫“shopping doctor”,但也找不出原因。   其实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个事情就是首先要提高医生的知晓率,就是说当医生给病人做了常规的专科检查、治疗以后,若疗效不佳,就该多问一点病人的情绪状态,如果病人觉得真的是那么焦虑或者是有重大的生活应激事件以后出现的症状,接诊医生可以转诊到我们心理专科来治疗。在我们综合医院的心理科,这部分病人的转诊还是很多的,比如说,起初血压控制不好,经过心理治疗现在要好得多。或者被救护车送过来,以为自己是心肌梗塞之类的疾病,到医院半个小时以后就自己走出去了,好像一点事都没有,这个叫作惊恐障碍。   《科学生活》:您说的这种情况现实中确实也很常见,现在医学知识较为普及了,老百姓对很多疾病的症状一知半解,那些对疾病比较敏感的人很容易把一些疾病往自己身上套,结果把自己吓个半死。请您结合案例给我们读者详细讲解一下 。   林主任:这种情况非常多的,比如晚上睡觉前还挺好的,突然就感觉心慌、胸闷、心脏有压迫的感觉,同时会产生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特别恐惧,甚至有的人一边捂着胸口一边嘱咐家人什么重要东西放在哪个口袋里了。因为那个时候发病的表现真的是和心脏病发病时的表现是一模一样的,它也是紊乱,但它是功能性的,就像一根管子一样,它确实是堵住了,那边没有水,但它不是真正管子堵住了,它可能是一个孩子在玩水,水管被捏住了,但病人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就知道是没水了,但一会儿管子被放开来了,他又活过来了。   因为出现的症状真的是一样,我的很多病人和我反映,说林教授,我真的不是装病,我真的是觉得快不行了,最多的一天被救护车拉到医院三次。我给他们解释说,一样的病症可以有不同原因引起,当我们焦虑、恐惧的时候,我们心脏的血管也会痉挛,这个痉挛和你真正的血管堵塞导致的心肌梗塞的症状还真蛮像的,但前者经过十分钟、一刻钟以后,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发生缺氧的时候,血管就会放松,表现为病人一从医院出去就像没病一样。有的人因为这个都不敢睡觉,把车子开在医院门口,想万一有什么状况,就冲进来找医生,他们觉得到了医院就特别有安全感。有些人第一次来很紧张,做CT、心电图等等,以后发现检查结果怎么那么好,自己怎么有那么好的心脏。值班的医生给他开了药,告诉他不要紧张,要放松。过了一个礼拜,又是这个医生夜班,这个病人怎么又被救护车送来了,三次以后医生就知道了,这时医生就会建议病人到心理科看看。   到我们心理科来了以后,我们会和他解释:你的症状是千真万确存在的,但是引起这种症状可能有多种原因,三次急诊以后,这种器质性的病变可能已经排除了,因为没有一种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或者心电图是正常的。如果是心肌梗塞,必然会出现心肌缺血、ST波改变,心功能下降,心肌酶谱增加等一系列的改变,而经过检查证明你有一个非常正常的心脏,可以排除器质性的变化。   但同时他的症状又是确实存在的,接下来我们会和他聊聊,最近会有什么不开心,或者特别紧张,或者想起什么东西啊,或者最近特别累,或者性格上对疾病特别恐惧啊,从遗传的易感性或者个性的特点或者是最近碰到的生活应激事件等方面开导病人。有的病人会反映,可能最近工作特别忙,特别疲倦,或者爸爸妈妈就死于心脏病或脑溢血,他对心脏病特别恐惧,血压增高到200mmHg,来医院打一针安定马上就恢复到100mmHg左右,然后再辅助一点药物,往往效果都非常好。病人以前吃三四种高血压药都控制不住,现在吃一种就很好了,就是焦虑性的。比如说,正常情况下,心脏有一个早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身体最近就特别累,一个早搏以后马上会引起你的恐慌、恐惧,这和你最近的生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这类病人,经过我们的解释,再辅助一些放松的药如安定,做做深呼吸,他自己也知道了,就不会大半夜送急诊了 。   《科学生活》:您刚刚说的方法也蛮简单的,您能给我们的读者详细介绍一下吗?   林主任:这是一种放松疗法,做做深呼吸、通过冥想、转移注意力,可以想些非常放松的场面,海边啊或者是想些可爱的小动物等,一会儿人就静下来了,静下来以后人就放松了,当人很放松的时候,心脏供血就很快好了。因为心脏血管的痉挛导致的血管堵塞,和心肌梗塞真的蛮像的,病人也搞不清楚,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当人放松以后马上供血好了,而真正器质性的疾病,这种血液循环就堵住了。像这种急性的焦虑发作时出现心脑血管的症状还是蛮多的。   《科学生活》:您刚才提到的是一些心身疾病和急性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那么一些慢性病,比如我们比较有的体会是人在生气时胃就会不舒服,这是怎么回   事呢 ?   林主任:在心身疾病中,胃肠道和心理的关系也很紧密。因为我们胃肠道的中枢和情感的调节中枢在大脑里面是同一个中枢,在和情绪调节有关的受体、递质中,有10%是在大脑里面,还有90%是在胃肠道里面,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肠轴”。到我们心理科来看病的人几乎90%都有胃肠道的问题,要么不吃,要么暴吃,要么嗳气,要么饱胀感,要么大便不好,总之各种胃肠道的反应很多。   和心身最相关的疾病,一个是胃肠道,第二个是睡眠,可以说,胃肠道和睡眠是情绪的两块反应板,或者叫情绪的两面镜子。大家都有一个很明显的体会就是,当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失眠。当我们压力大的时候,会引起睡眠功能的紊乱,比如抑郁表现为早醒,“天怎么又亮了,怎么又要去上班了”,人比较退缩,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出去,很少和人接触。焦虑表现为入睡困难,满脑子是白天一幕一幕的景象,根本没法静下来入睡。有时候会是混合性的,比如睡眠中会反反复复地醒过来,做噩梦,或者多梦、梦里面惊醒,这些都肯定是有情绪问题的 。   我们说梦是通向潜意识的路,有时候白天的很多东西都会真实地反映在梦中,梦也会真实反映你一些潜意识的东西,所以我们会通过催眠来治疗。人在醒着的时候往往是有意识伪装的,比如说你很讨厌一个人,心里想暴打他一顿,虽然表面上关系还很好,但在梦里他就会和你吵架,这些都是心中某些真实情感的表达。我的一个病人,他是一个老师,对学生非常好,人也很和善,他晚上睡梦的时候有时会一脚把他老婆踢下床,因为他梦里在和人吵架。因为人醒的时候会有意识层面,理智占优,它会压抑着人的潜意识。当你睡觉的时候,是没有意识的,潜意识的东西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一些真实的东西,吵架、拳打脚踢等就会表现出来,尤其是那些白天带着面具生活的人,这种反差会更大。   所以我们说,能够在意识层面解决的事就在意识层面解决掉,不要压下去。而我们往往意识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潜压下去,压到潜意识,那潜意识表现压力的方式就两种,一种就是通过心理疾病来反映,一种就是通过躯体来反映。当你能够通过心理疾病来反映,更多的是以情绪障碍来反映,抑郁、焦虑、烦躁、不开心、退缩情绪。   有的人,特别是中国人,他不愿意以情绪来表达,那么过多压力就会通过身体一个相对脆弱的器官来表现出来,即通过躯体的疾病表现出来。那为什么每个人的躯体疾病不同呢?这是因为每个人相对来说他比较薄弱的器官不同,比如我胃肠道比较弱,那我更多的就表现为胃肠道的问题,厌食、嗳气、饱胀感、便秘;你心脏系统比较弱,就可能更多表现为心脏的问题,胸闷、心慌、气急等等,因人而异。所以我们有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膀胱神经症,有的人有尿频、尿急、尿痛,但检查下来,指标都是正常的,没有细菌,但是总是要上厕所,我们叫膀胱过度活跃,实际上这也是种心理疾病。   《科学生活》:看来身体疾病很大一部分都是心理问题压抑的,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减轻压力从而减少这种心身疾病的发生 ?   林主任:有这样一个典型的病例,这个人刚晋升到老总,本来是件好事,但他最近一到办公室就会惊恐发作,胸闷、气急、大汗淋漓,脸色苍白,人有种失控、坚持不住的感觉,而且一个礼拜有好几次这种情况。每次发作,他就自己开车过来看,一个星期做了三个CT、磁共振,结果都是好的。其实,虽然从副总升到总经理这是个好事,但是这也是种压力,不是说一定是受到打击这些负面的事对身体有影响,有时候好事也是一种应激事件。   很多人特别是我们东方的男性,他们觉得心理疾病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是一种能力差的表现,所以他们就不愿意承认,但又确实是有压力,那怎么办?身体是非常敏感的,它会通过躯体的疾病表现出来,其实这也是身体的一种暗示:你太累了,你这状态不对……这才是心理疾病的真正含义,就是你不让压力从正常的意识层面表现出来,它一定会从潜意识方面表现出来。在潜意识中,你不让它从心理层面表现出来,它就从身体的层面表现出来。身体是在告诉你:该慢点了,这种状态是不对的,否则人要崩溃了;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让你至少能够把脚步可以放慢些,让你缓一缓,这是身体的一个信号。否则到后面,神经一直紧绷,真的会过劳死。像急性的心源性猝死,和这个也有关系,因为你说它纯粹是功能性的也很难说,比如人体在应激的时候,躯体也会分泌出很多应激的激素,也会内分泌紊乱,激素分泌多了也会引起猝死,所以该放松时就要放松以免酿成大祸。


相关内容

  • 中国医患关系的人类学解读
  • 中国医患关系现状与研究综述 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之间的关系,"医"包括参与医治过程的所有医务人员:"患"包括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患者的社会关系. 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医患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通过对国内相关医患关系 ...

  • 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老年抑郁症不可忽视
  • 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16日在北京披露:中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巨大,仅大陆养老服务的需求就在3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表明中国老龄空巢化趋势明显.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寻医看病.出行安全等,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时常为人们所忽略,那就是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尤 ...

  •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不容忽视的疾病
  •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不容忽视的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 都丽萍 梅丹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 )是由某些药物所致周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低于正常值),从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当药物所致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时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重症可致血小板数减少至5. 0×109/ L以下. 临 ...

  • [国际罕见病日]黄如方:罕见病并不遥远,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 2008年国际罕见病日: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于2008年2月29日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罕见病日 2009年国际罕见病日:在各国一致拥护下,将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 2010年国际罕见病日主题:患者和研究者 生命的伙伴 2011年国际罕见病日主题:罕见,但平等 2012年 ...

  • 吸烟--心血管疾病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年3月第11卷第3期ChineseJournalofCardiovascularResearch,March2013,Vol.11,No. 3 ··223 [关键词]吸烟:尼古丁:心血管疾病 [Keywords]Smoking:Nicotine:Cardiovasculard ...

  • 论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 论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如今将人文关怀真正融入到医疗服务行业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历史发展.包涵的层面,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在医疗服务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作用,借鉴国外医疗行业中人文关怀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加强我国医疗服务中人文关怀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医务 ...

  • 运动后,放松不容忽视!
  • 你也许十分在意身体的健康,注意选择属于自己的运动方式.为了保持窈窕健美的身材:为了让肌肤充满年轻的光泽与弹性,为了让疾病远离我们:即使在运动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汗水和痛苦,可你仍然凭着顽强的毅力日复一日地坚持着--但是,当运动结束后,你关注自己的放松方式吗? 运动后不正确的放松方式,堪称潜在的健康&qu ...

  • 体育作文相关
  • 现在普遍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中较为重要的有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四大类. (一)生活方式因素 又称为健康行为因素.系指因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它包括嗜好(如吸烟.酗酒.吸毒).饮食习惯.风俗.运动.精神紧张.劳动与交通行为等. 在当 ...

  • 我认为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
  • 我认为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震惊全国的六次重大校园安全事故让全社会认识到维护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把确保校园安全上升到国家行为.各学校认真排查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或杜绝校园安全事故发生.这里有几个容易被人忽视或是麻痹的校园安全隐患. 一.食物慢性中毒 一提到食物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