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47期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10-0076-04
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
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赵 勇
〔摘 要〕 对国内宜居城市的概念研究进行了描述,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无论从软环境还是硬环境,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来看,宜居城市最终要落实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上。
〔关键词〕 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B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提出后,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很多城市开始把宜居城市作为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和目标。2005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规划中将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宜居城市”。随后,“宜居城市”这一概念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升温。200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有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1]
们所在的城市。即便如此,目前国外学术界对“宜居城市”也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一致认可的定义。综观我国国内学者对“宜居城市”进行的大量研究,尤其是对“宜居城市”概念的研究,本文发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学术视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但认识并不一致。
动态 一 “宜居城市”是个综合的、的概念
总体来讲,国内学术界对“宜居城市”概念理解的视角是全面的,没有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例如单纯从生态学、资源环境学的角度阐述城市的宜居性,而是考虑到了居住其中的人们的多层次需求。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从“宜居”本身的意义出发,认为“宜居城市”就是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归纳起来就是“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
[2]
。
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理论,“宜居城市”的建设显然也离不开“宜居城市”理论的指导。然而,作为“宜居城市”理论的基础部分,“宜居城市”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表述。国外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比较早,例如美国“宜居城市”项目初创于1979年,由美国的废物管理公司赞助,主要嘉奖那些在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方面成绩显著的市长及他
。因此,“宜居城市”必须要将居住、生活、
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要素的
〔作者简介〕 赵 勇(197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与人口统计。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基金项目(072184)———宜居北京———理论探索和比较研究之阶段成果。〔收稿日期〕 2007-05-20〔修回日期〕 2007-07-10
·76·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发展和将来的发展之间取得平
[3]
衡,最终达到“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简单地讲,它涉及到城市与人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生活的全方位需求的行为和活[4]动。
“宜居城市”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概念,已经完全超出了简单居住的涵义。从城市发展的过程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是这两门大学科的接合部
[5]
本生活和发展需要的适宜环境,这个环境不仅包括适宜的居住条件,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的人文环境。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的李丽萍副教授给出了“宜居城市”狭义和广义更为细致的定义。她认为,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是指适宜居住,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 三
[8]
。可见,“宜居城市”与“生
态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等概念有本质的
不同,其强调的重点和出发点差异较大。“宜居城市”必须包括居住条件、社区环境、公共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注重的是居住环境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均衡发展的概念,因此,某一方面突出,并不代表城市的宜居性就好。
“宜居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一个城市是“宜居城市”,那是相对其他城市或相对于过去而言的,因此,是否达到了“宜居城市”的标准,要看参照城市以及其自身发展的历史
[6]
。
“宜居城市”的硬环境与软环
境
硬环境指的是城市的物质环境,即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由各种实体和空间构成;软环境指的是社会环境,即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居民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并可感受其效果的一种环境。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总规划师、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主任谈绪祥说:“宜居城市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环境优美;第二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要尊重人的发展;第三要使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更加安全,包括社会治安环境和抵御自然
[10]
灾害的能力。”从这一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规划者们既注重“宜居城市”最基础的条件———硬环境,这里体现为城市环境的优美,也注重“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条件———软环境,只有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建设得好,才是真正的“宜居城市”。
邢久强也认为,宜居城市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住房、交通、空气质量、安全卫生等硬环境建设,也包括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生活成本以及人际关系等软环境的建设。只满足硬环境的要求,远远不够“最适宜居住”城市的条件,因为,软环境更涉
[11]
及到一个城市是否“可持续宜居”的深层次问题。
[9]
。随着经济发展水
平的不断提高,收入的不断增加,城市居民对“宜居城市”的感受和心理期望也会不断提高,学界对其概念的探求也会不断提出新的高度。同时,一个城市是否达了到宜居水平,不应由政府、学者来评判,而应由一个时期这个城市内生活的居民来评判。由此观之,由于不同人群、不同背景、不同历史时段的人们的判别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宜居城市”永远是一个多元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 二 “宜居城市”:狭义宜居和广义
[7]
宜居
一提到“宜居城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优美的城市环境、舒适的自然条件,因此在实践中,“宜居城市”的目标首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大力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而有更多的城市,在突出强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努力打造一个人人都愿意在此居住、工作、生活的城市。从这两层意义上看,“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角度来看,“宜居城市”就是指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广义角度来看,是指能够为居民提供基
经济与社会
“宜居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
文环境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宜居城市”就是指适宜
·77·
四
《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人类居住的城市,其中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包括自然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的人文环境。因此,我国学术界对“宜居城市”概念的理解都没有脱离“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模式。例如,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认为,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个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另一个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
[12]
人的自由和集体的利益,对于从事于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
[15]
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这充分表达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
因此,“宜居城市”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即城市的建设必须满足市民的需求,不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建设都不是“宜居城市”内在的根本要求;而且,一个城市到底宜居不宜居,归根结底不是由城市的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来确定的,而是由广大城市居民说了算的,是由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来决定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就认为,建设“宜居城市”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方面的问题,即“宜居城市”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16]
。也有学者从更
多的角度分析了“宜居城市”所需的环境条件,但归纳起来还是无外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例如,北京大学教授董黎明认为,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市政、生活配套设施要齐备,尤其是公共交通要完备,要利于人们出行;第三,还应该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比如治安环境、人文环境、就业等
[13]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叶文虎教授也认为,“居”不仅有“居住”的意思,还有“生活”的意思,所以“宜居”应该满足三个
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宜居城市”必须是为广大普通市民服务的,必须为广大的城市居民提供整洁的环境、清洁的水源、通畅的交通、便捷的公共设施等等。如果居民居住在一个生活非常不方便的城市,诸如买水买电买菜、存钱取钱、接送孩子上学等等日常活动都感到为难和不便的话,那么宜居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
[18]
及全体人民。显然,建设“宜居城市”就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因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叶立梅将“宜居城市”直接定义为:“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设施建设问题,还是一个如何协调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和需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通过投资建设和调整资源配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城市能够适宜不同群体居住,使城市更加和谐。”
[19]
[17]
。
李丽萍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复杂
巨系统。其自然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三个子系统,其社会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共同创造出健康、优美、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构成宜居城市系统。“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方便、有序的物质生活的基础,而社会人文环境则为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等
[14]
。
对于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李丽萍副教授做了很好的总结。她认为,自然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城市人文环境的营造需要以城市自然环境为载体,而城市自然环境的设计则需要体现城市的人文内容。她同时指出,二者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二者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 “宜居城市”与“以人为本”
早在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中,“宜居城市”的理念就已经有所体现。《雅典宪章》认为:“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所以城市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应该保证个·78·
六 结语
对我们来说,“宜居城市”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国外很早就开始对它进行了研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3] 赵菲.北京:你离宜居有多远.今日国土.2005(3):21[4] 马武定.关于“宜居城市”的一些思考.规划师,2007(3):9-11
[5] 王东.增强城市实力,建设宜居城市.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28-30
[6] 张文忠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6:33
[7] 郑拴虎.我们的城市“宜居”吗?北京观察,2006(6):14-15[8] [14]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问题.重庆工商大
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3):54-58
[9]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
海市为例.城市规划,1999(6):15-20
[10] [13]王明浩等.关于创建宜居中小城市的探讨.青岛科技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16
[11] 邢久强.如何建设宜居北京.前线,2005(8):39-43
[12] 李扬.“宜居”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词.新华日报,2005-03-20
[15] 雅典宪章.城市规划网.http://www.upla.cn/article/ con-tents/2006/03/5-191.shtml
[16] [19]王娅.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专家谈北京
建设“宜居城市”的当务之急.北京日报,2005-08-15
[17] 董山峰.品味“宜居北京”.光明日报,2005-03-03
[18]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
出版社,2004
究,陌生是因为我们在提出大力建设“宜居城市”的时候还不能对它取得一致的认识。对“宜居城市”
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宜居城市”认识的不尽相同,也会导致实践界行动的偏差。譬如,上海市政府从“菜篮子”工程解决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问题入手打造“宜居城市”,河南省漯河市把城市园林绿化看作是创造“宜居城市”的主体工作。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天的“宜居城市”建设,学术界还需要对“宜居城市”的概念及其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Abstract】 Thispaperillustratesthestudiesonthecon-ceptionoflivablecity,andevensummarizesandsortsthemfromdifferentviews.Itcontendsthattheconceptionoflivablecityisdynamicandcomprehensive,andcanbeexplainedinbroadandnarrowsenses.Anditalsopointsoutthatwhateverfromthepointofviewofsoftenvironmentandhardenvironmentorfromnaturalenvironmentandhumanenvironment,thedevelopmentoftheconceptionoflivablecityshouldbeorientedontheideaofhumancenteredandharmonioussocietyconstruction.
【Keywords】 livablecity;conceptionstudy;summariza-tion
参考文献
[1] 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北京要建设什么样的宜居城市.
前线,2007(1):36-38
[2] 任致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城市发展研究,2005(4):33-36
(责任编辑:张银太)
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oldindustrialarchitecturalinher-itances.
【Keywords】 oldindustrialarchitecture;industrialin-heritance;protection;recycling
(上接第46页)底数,认定遗产价值,了解保存状况。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开展工业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利用和相关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
目前我国有很多城市已经展开了工业遗产专项调查研究,通过摸清各地工业遗产的家底,建档备案,进行价值评估,为下一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与再创造,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建筑观问题,即建筑不再被看作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非生命体,而被看作一个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体。所以,旧建筑是建筑生命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断地对之进行更新改造并加以利用,可以使它恢复活力。
【Abstract】 Thispaperdiscussesthedefinition,theval-ueandthereuseoftheoldindustrialarchitecturalinheritances,andputsforwardsthatprotectionandreusingaretheroadtothe经济与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257-260[2] 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同济
大学出版社,2003:22
[3] 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4:56-57
[4] 周卫.产业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城市建筑,2005(2):
15-16
(责任编辑:高 源)
·79·
总第147期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10-0076-04
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
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赵 勇
〔摘 要〕 对国内宜居城市的概念研究进行了描述,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无论从软环境还是硬环境,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来看,宜居城市最终要落实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上。
〔关键词〕 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B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提出后,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很多城市开始把宜居城市作为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和目标。2005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规划中将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宜居城市”。随后,“宜居城市”这一概念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升温。200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有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1]
们所在的城市。即便如此,目前国外学术界对“宜居城市”也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一致认可的定义。综观我国国内学者对“宜居城市”进行的大量研究,尤其是对“宜居城市”概念的研究,本文发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学术视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但认识并不一致。
动态 一 “宜居城市”是个综合的、的概念
总体来讲,国内学术界对“宜居城市”概念理解的视角是全面的,没有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例如单纯从生态学、资源环境学的角度阐述城市的宜居性,而是考虑到了居住其中的人们的多层次需求。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从“宜居”本身的意义出发,认为“宜居城市”就是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归纳起来就是“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
[2]
。
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理论,“宜居城市”的建设显然也离不开“宜居城市”理论的指导。然而,作为“宜居城市”理论的基础部分,“宜居城市”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表述。国外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比较早,例如美国“宜居城市”项目初创于1979年,由美国的废物管理公司赞助,主要嘉奖那些在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方面成绩显著的市长及他
。因此,“宜居城市”必须要将居住、生活、
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要素的
〔作者简介〕 赵 勇(197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与人口统计。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基金项目(072184)———宜居北京———理论探索和比较研究之阶段成果。〔收稿日期〕 2007-05-20〔修回日期〕 2007-07-10
·76·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发展和将来的发展之间取得平
[3]
衡,最终达到“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简单地讲,它涉及到城市与人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生活的全方位需求的行为和活[4]动。
“宜居城市”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概念,已经完全超出了简单居住的涵义。从城市发展的过程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是这两门大学科的接合部
[5]
本生活和发展需要的适宜环境,这个环境不仅包括适宜的居住条件,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的人文环境。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的李丽萍副教授给出了“宜居城市”狭义和广义更为细致的定义。她认为,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是指适宜居住,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 三
[8]
。可见,“宜居城市”与“生
态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等概念有本质的
不同,其强调的重点和出发点差异较大。“宜居城市”必须包括居住条件、社区环境、公共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注重的是居住环境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均衡发展的概念,因此,某一方面突出,并不代表城市的宜居性就好。
“宜居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一个城市是“宜居城市”,那是相对其他城市或相对于过去而言的,因此,是否达到了“宜居城市”的标准,要看参照城市以及其自身发展的历史
[6]
。
“宜居城市”的硬环境与软环
境
硬环境指的是城市的物质环境,即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由各种实体和空间构成;软环境指的是社会环境,即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居民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并可感受其效果的一种环境。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总规划师、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主任谈绪祥说:“宜居城市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环境优美;第二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要尊重人的发展;第三要使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更加安全,包括社会治安环境和抵御自然
[10]
灾害的能力。”从这一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规划者们既注重“宜居城市”最基础的条件———硬环境,这里体现为城市环境的优美,也注重“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条件———软环境,只有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建设得好,才是真正的“宜居城市”。
邢久强也认为,宜居城市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住房、交通、空气质量、安全卫生等硬环境建设,也包括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生活成本以及人际关系等软环境的建设。只满足硬环境的要求,远远不够“最适宜居住”城市的条件,因为,软环境更涉
[11]
及到一个城市是否“可持续宜居”的深层次问题。
[9]
。随着经济发展水
平的不断提高,收入的不断增加,城市居民对“宜居城市”的感受和心理期望也会不断提高,学界对其概念的探求也会不断提出新的高度。同时,一个城市是否达了到宜居水平,不应由政府、学者来评判,而应由一个时期这个城市内生活的居民来评判。由此观之,由于不同人群、不同背景、不同历史时段的人们的判别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宜居城市”永远是一个多元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 二 “宜居城市”:狭义宜居和广义
[7]
宜居
一提到“宜居城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优美的城市环境、舒适的自然条件,因此在实践中,“宜居城市”的目标首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大力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而有更多的城市,在突出强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努力打造一个人人都愿意在此居住、工作、生活的城市。从这两层意义上看,“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角度来看,“宜居城市”就是指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广义角度来看,是指能够为居民提供基
经济与社会
“宜居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
文环境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宜居城市”就是指适宜
·77·
四
《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人类居住的城市,其中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包括自然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的人文环境。因此,我国学术界对“宜居城市”概念的理解都没有脱离“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模式。例如,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认为,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个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另一个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
[12]
人的自由和集体的利益,对于从事于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
[15]
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这充分表达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
因此,“宜居城市”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即城市的建设必须满足市民的需求,不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建设都不是“宜居城市”内在的根本要求;而且,一个城市到底宜居不宜居,归根结底不是由城市的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来确定的,而是由广大城市居民说了算的,是由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来决定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就认为,建设“宜居城市”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方面的问题,即“宜居城市”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16]
。也有学者从更
多的角度分析了“宜居城市”所需的环境条件,但归纳起来还是无外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例如,北京大学教授董黎明认为,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市政、生活配套设施要齐备,尤其是公共交通要完备,要利于人们出行;第三,还应该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比如治安环境、人文环境、就业等
[13]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叶文虎教授也认为,“居”不仅有“居住”的意思,还有“生活”的意思,所以“宜居”应该满足三个
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宜居城市”必须是为广大普通市民服务的,必须为广大的城市居民提供整洁的环境、清洁的水源、通畅的交通、便捷的公共设施等等。如果居民居住在一个生活非常不方便的城市,诸如买水买电买菜、存钱取钱、接送孩子上学等等日常活动都感到为难和不便的话,那么宜居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
[18]
及全体人民。显然,建设“宜居城市”就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因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叶立梅将“宜居城市”直接定义为:“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设施建设问题,还是一个如何协调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和需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通过投资建设和调整资源配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城市能够适宜不同群体居住,使城市更加和谐。”
[19]
[17]
。
李丽萍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复杂
巨系统。其自然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三个子系统,其社会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共同创造出健康、优美、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构成宜居城市系统。“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方便、有序的物质生活的基础,而社会人文环境则为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等
[14]
。
对于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李丽萍副教授做了很好的总结。她认为,自然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城市人文环境的营造需要以城市自然环境为载体,而城市自然环境的设计则需要体现城市的人文内容。她同时指出,二者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二者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 “宜居城市”与“以人为本”
早在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中,“宜居城市”的理念就已经有所体现。《雅典宪章》认为:“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所以城市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应该保证个·78·
六 结语
对我们来说,“宜居城市”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国外很早就开始对它进行了研
经济与社会
《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3] 赵菲.北京:你离宜居有多远.今日国土.2005(3):21[4] 马武定.关于“宜居城市”的一些思考.规划师,2007(3):9-11
[5] 王东.增强城市实力,建设宜居城市.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28-30
[6] 张文忠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6:33
[7] 郑拴虎.我们的城市“宜居”吗?北京观察,2006(6):14-15[8] [14]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问题.重庆工商大
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3):54-58
[9]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
海市为例.城市规划,1999(6):15-20
[10] [13]王明浩等.关于创建宜居中小城市的探讨.青岛科技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16
[11] 邢久强.如何建设宜居北京.前线,2005(8):39-43
[12] 李扬.“宜居”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词.新华日报,2005-03-20
[15] 雅典宪章.城市规划网.http://www.upla.cn/article/ con-tents/2006/03/5-191.shtml
[16] [19]王娅.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专家谈北京
建设“宜居城市”的当务之急.北京日报,2005-08-15
[17] 董山峰.品味“宜居北京”.光明日报,2005-03-03
[18]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
出版社,2004
究,陌生是因为我们在提出大力建设“宜居城市”的时候还不能对它取得一致的认识。对“宜居城市”
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宜居城市”认识的不尽相同,也会导致实践界行动的偏差。譬如,上海市政府从“菜篮子”工程解决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问题入手打造“宜居城市”,河南省漯河市把城市园林绿化看作是创造“宜居城市”的主体工作。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天的“宜居城市”建设,学术界还需要对“宜居城市”的概念及其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Abstract】 Thispaperillustratesthestudiesonthecon-ceptionoflivablecity,andevensummarizesandsortsthemfromdifferentviews.Itcontendsthattheconceptionoflivablecityisdynamicandcomprehensive,andcanbeexplainedinbroadandnarrowsenses.Anditalsopointsoutthatwhateverfromthepointofviewofsoftenvironmentandhardenvironmentorfromnaturalenvironmentandhumanenvironment,thedevelopmentoftheconceptionoflivablecityshouldbeorientedontheideaofhumancenteredandharmonioussocietyconstruction.
【Keywords】 livablecity;conceptionstudy;summariza-tion
参考文献
[1] 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北京要建设什么样的宜居城市.
前线,2007(1):36-38
[2] 任致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城市发展研究,2005(4):33-36
(责任编辑:张银太)
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oldindustrialarchitecturalinher-itances.
【Keywords】 oldindustrialarchitecture;industrialin-heritance;protection;recycling
(上接第46页)底数,认定遗产价值,了解保存状况。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开展工业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利用和相关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
目前我国有很多城市已经展开了工业遗产专项调查研究,通过摸清各地工业遗产的家底,建档备案,进行价值评估,为下一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与再创造,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建筑观问题,即建筑不再被看作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非生命体,而被看作一个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体。所以,旧建筑是建筑生命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断地对之进行更新改造并加以利用,可以使它恢复活力。
【Abstract】 Thispaperdiscussesthedefinition,theval-ueandthereuseoftheoldindustrialarchitecturalinheritances,andputsforwardsthatprotectionandreusingaretheroadtothe经济与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257-260[2] 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同济
大学出版社,2003:22
[3] 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4:56-57
[4] 周卫.产业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城市建筑,2005(2):
15-16
(责任编辑:高 源)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