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音乐
作者单位:浏阳市浏阳河小学
作者姓名:寻姝平
联系电话:[1**********]
谈谈音乐课上的范唱
在多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音乐课堂上老师的范唱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课件中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录音,这种现象在公开课、赛课中非常普遍;即使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也用教材配套课件或磁带代替自己范唱。而我不同,从教十八年来,我一直坚持自己范唱,偶尔用一次录音范唱就会觉得效果差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用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范唱:
一、 疑问式范唱:
这种方式在小学中高年级我用得较多,特别是在歌曲中出现了力度记号、速度记号、反复记号或者歌曲的处理有很特别的地方时,我总是在范唱前提出问题,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老师的范唱,就能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里找到答案,从而对歌曲有一个较为理性的感受,学唱起来事半功倍。如:五年级的《红蜻蜓》,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大量的渐强、渐弱记号,听录音不是很明显,一部分感受较差的学生听不出来。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感受优美的歌曲意境的同时,注意歌曲中的力度记号,看看老师是怎么唱的。”学生再看谱听范唱,每个学生都能明白了。又如《七色光之歌》,学生很容易喊唱,而忽略强音记号只标在乐句的第一个音上,范唱前我先提出问题:“你们听听老师是怎么唱得轻松,而听上去又感觉很有力呢?”对照问题听完范唱,大家都找到了方法:强音记号唱得强,其它的音相对弱且有跳跃
感。有时候,我会把一首简单的歌曲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处理唱给学生听,学生经常听到这样的范唱,对歌曲的风格把握和艺术处理的能力也能逐步提高。
二、 情境式范唱:
这种方式我在低年级用得多。低年级的歌曲很多就是一个小故事,我就经常边讲故事边表演唱,让学生在范唱中感受到故事的情境,学唱时能较容易地突破难点,学唱后能更好地表演出来。如二年级的《大鹿》一课,范唱前我先讲故事,边唱边表演故事情节,学生完全被老师所吸引。学唱时我发现,这首歌中的速度、力度变化已经随情节的变化深深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根本不需要我多说,最后的音乐剧表演也很成功。又如《咏鹅》,学生对诗很熟悉,但这首歌有一个难点,第一部分的第一句是1 1 | 1 0 | 1 2 3 5 | 5 0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却是5 5 | 5 35 | 6 65 | 5 — |,学生极易混淆。不过我有妙招,我在范唱时先讲故事:有一天,骆宾王和小伙伴们出去玩,看到大白鹅在池塘戏水,七岁的他可聪明了,连忙吟出一句诗:“鹅,鹅,鹅”,小伙伴们都望着他,想听听他接下来吟什么。骆宾王想了想又吟出了“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边想边轻轻地又吟了一遍。小伙伴们一听,写得真好,一起拍手大声吟诵起这首诗来:“鹅 鹅 |鹅 曲项 | 向 天 | 歌……”在这个故事中贯穿了范唱,我把两个易错的乐句分析成第一句是还没写好,要想一想所以有休止,第二句是写好了大家一起吟诵,所以没休止、接得快。事实证明,学生每次唱这首歌都能联想到这个情境,没有人唱
错。而同一课的《静夜思》要唱得缓慢、深情,二年级学生不易唱好。范唱时,我手持“竹简”(书折成的),成了一个女“李白”,在异乡的客栈里踱着方步,摇头晃脑地吟唱《静夜思》,满脸的乡愁。学生完全沉醉在这种思乡的情境里,学唱完后我们进行了表演,以后只要一唱这首歌,教室里就会出现很多颇有盛唐遗风的小“李白”呢!
三、 两声部范唱:
小学音乐教材有很多两声部的歌曲,我看到很多老师平时还是坚持了自己范唱,但遇到两声部歌曲就认为自己唱不了,要让学生感受到和声的魅力就必须用录音范唱。其实不然,两声部在学生来说是难点,要唱得好就必须每个学生都能唱好自己的声部,用录音范唱的话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听不清低声部。有的人会觉得我说大话,一个人怎么唱两个声部呢?能!在带领孩子们学习两声部歌曲时,如果我在唱其中的一个声部,那我手里的琴一定是在弹另一个声部,乐器和人声的和声同样和谐,学生在整节课中感受到的都是和声,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聆听的习惯,声部感觉也非常好,这种效果是任何录音都无法代替的。
综上所述,老师活生生的现场范唱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也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是冰冷的高科技手段无法达到的。在提倡音乐课堂音乐为本的今天,不要迷信多媒体,音乐老师要坚持自己范唱,要用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去感动你的学生,带领他们快乐地走向音乐的殿堂。
学 科:音乐
作者单位:浏阳市浏阳河小学
作者姓名:寻姝平
联系电话:[1**********]
谈谈音乐课上的范唱
在多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音乐课堂上老师的范唱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课件中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录音,这种现象在公开课、赛课中非常普遍;即使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也用教材配套课件或磁带代替自己范唱。而我不同,从教十八年来,我一直坚持自己范唱,偶尔用一次录音范唱就会觉得效果差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用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范唱:
一、 疑问式范唱:
这种方式在小学中高年级我用得较多,特别是在歌曲中出现了力度记号、速度记号、反复记号或者歌曲的处理有很特别的地方时,我总是在范唱前提出问题,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老师的范唱,就能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里找到答案,从而对歌曲有一个较为理性的感受,学唱起来事半功倍。如:五年级的《红蜻蜓》,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大量的渐强、渐弱记号,听录音不是很明显,一部分感受较差的学生听不出来。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感受优美的歌曲意境的同时,注意歌曲中的力度记号,看看老师是怎么唱的。”学生再看谱听范唱,每个学生都能明白了。又如《七色光之歌》,学生很容易喊唱,而忽略强音记号只标在乐句的第一个音上,范唱前我先提出问题:“你们听听老师是怎么唱得轻松,而听上去又感觉很有力呢?”对照问题听完范唱,大家都找到了方法:强音记号唱得强,其它的音相对弱且有跳跃
感。有时候,我会把一首简单的歌曲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处理唱给学生听,学生经常听到这样的范唱,对歌曲的风格把握和艺术处理的能力也能逐步提高。
二、 情境式范唱:
这种方式我在低年级用得多。低年级的歌曲很多就是一个小故事,我就经常边讲故事边表演唱,让学生在范唱中感受到故事的情境,学唱时能较容易地突破难点,学唱后能更好地表演出来。如二年级的《大鹿》一课,范唱前我先讲故事,边唱边表演故事情节,学生完全被老师所吸引。学唱时我发现,这首歌中的速度、力度变化已经随情节的变化深深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根本不需要我多说,最后的音乐剧表演也很成功。又如《咏鹅》,学生对诗很熟悉,但这首歌有一个难点,第一部分的第一句是1 1 | 1 0 | 1 2 3 5 | 5 0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却是5 5 | 5 35 | 6 65 | 5 — |,学生极易混淆。不过我有妙招,我在范唱时先讲故事:有一天,骆宾王和小伙伴们出去玩,看到大白鹅在池塘戏水,七岁的他可聪明了,连忙吟出一句诗:“鹅,鹅,鹅”,小伙伴们都望着他,想听听他接下来吟什么。骆宾王想了想又吟出了“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边想边轻轻地又吟了一遍。小伙伴们一听,写得真好,一起拍手大声吟诵起这首诗来:“鹅 鹅 |鹅 曲项 | 向 天 | 歌……”在这个故事中贯穿了范唱,我把两个易错的乐句分析成第一句是还没写好,要想一想所以有休止,第二句是写好了大家一起吟诵,所以没休止、接得快。事实证明,学生每次唱这首歌都能联想到这个情境,没有人唱
错。而同一课的《静夜思》要唱得缓慢、深情,二年级学生不易唱好。范唱时,我手持“竹简”(书折成的),成了一个女“李白”,在异乡的客栈里踱着方步,摇头晃脑地吟唱《静夜思》,满脸的乡愁。学生完全沉醉在这种思乡的情境里,学唱完后我们进行了表演,以后只要一唱这首歌,教室里就会出现很多颇有盛唐遗风的小“李白”呢!
三、 两声部范唱:
小学音乐教材有很多两声部的歌曲,我看到很多老师平时还是坚持了自己范唱,但遇到两声部歌曲就认为自己唱不了,要让学生感受到和声的魅力就必须用录音范唱。其实不然,两声部在学生来说是难点,要唱得好就必须每个学生都能唱好自己的声部,用录音范唱的话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听不清低声部。有的人会觉得我说大话,一个人怎么唱两个声部呢?能!在带领孩子们学习两声部歌曲时,如果我在唱其中的一个声部,那我手里的琴一定是在弹另一个声部,乐器和人声的和声同样和谐,学生在整节课中感受到的都是和声,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聆听的习惯,声部感觉也非常好,这种效果是任何录音都无法代替的。
综上所述,老师活生生的现场范唱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也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是冰冷的高科技手段无法达到的。在提倡音乐课堂音乐为本的今天,不要迷信多媒体,音乐老师要坚持自己范唱,要用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去感动你的学生,带领他们快乐地走向音乐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