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作者:薛建红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2期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冷凉地区春播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它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70%-8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为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典型土壤传播系统侵染性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一旦发病往往全株颗粒无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苗期发病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有的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成鞭状。成株期病株果穗较短,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出穗后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雄穗染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染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偶而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裂开散出黑粉或沿裂口长出丝状物。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二、发病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丝轴团散黑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玉米播种后,来自土壤、粪肥和种子上的冬孢子,遇到适宜温、湿度等条件便萌发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组织,最终形成黑穗。

1、土壤带菌:大部分病田为玉米多年连作,连作年限都在3年以上。玉米连作,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日积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带菌。

2、肥料带菌:由于农民对病田的玉米秸秆处理不当,致使肥料带菌。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而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经牲畜的肠胃后仍可存活,致使粪肥带菌;用带菌的秸秆沤粪,未经充分腐熟,孢子也仍有活力;秸秆直接还田,虽然提高了土壤肥力,但使病菌随着植株全部还入了田间;病株处理方法不当,有的农户未能及时拔除病株;有的农户拔除的病株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有的农户只注意拔除发病雄穗,而忽视发病的雌穗;有的农户将病株随意放入牛栏。这些做法增加了田间菌源量。

3、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4、春季低温干旱在土壤菌量较多和种植感病品种的情况下,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土温又主要决定于播期)便成为决定病菌入侵数量的主导因素。在地温13℃-35℃范围内,病原菌都能侵染,16℃-25℃为侵染适温,22℃时侵染率最高。土壤湿度以中度偏干有利于侵入。春播时如遇低温干旱,玉米出苗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会给病原菌创造更多的侵染机会。此外,整地质量差,失墒块,也会导致土壤偏干,给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5、防治措施不力: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途径,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选用籽粒饱满、发芽势强的优良种子,提高抗病性。抗病的杂交种有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4、豫玉28等。

2、播前种子处理

采用拌种和浸种,进行药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玉米苗在五叶期以前,土中的病菌都能从幼芽和幼根入侵,所以,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农药,效果才比较好。用根保种衣剂包衣玉米播前按药种1:40进行种子包衣或用10%烯唑醇乳油20g 湿拌玉米种100kg ,堆闷24小时,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防效优于三唑酮。也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三唑酮乳油拌种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7%拌种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采用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湿润,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此外,还可用0.7%的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3、加强栽培管理——轮作

根据各地病情合理安排轮作,病重地块实行与非玉米或高粱作物3年以上轮作。调整播期,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和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期。避免不适宜的早播。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及时拔除新病田病株,减少土壤带菌。采取一切措施快出苗、出好苗,缩短种子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减少病菌侵染的机率。禁用带病秸秆或“乌米”喂牲畜和积肥,禁止施用含有病植株残体的厩肥或堆肥要充分腐熟。

4、拔除病株减少菌量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作者:薛建红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2期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冷凉地区春播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它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70%-8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为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典型土壤传播系统侵染性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一旦发病往往全株颗粒无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苗期发病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有的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成鞭状。成株期病株果穗较短,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出穗后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雄穗染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染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偶而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裂开散出黑粉或沿裂口长出丝状物。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二、发病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丝轴团散黑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玉米播种后,来自土壤、粪肥和种子上的冬孢子,遇到适宜温、湿度等条件便萌发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组织,最终形成黑穗。

1、土壤带菌:大部分病田为玉米多年连作,连作年限都在3年以上。玉米连作,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日积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带菌。

2、肥料带菌:由于农民对病田的玉米秸秆处理不当,致使肥料带菌。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而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经牲畜的肠胃后仍可存活,致使粪肥带菌;用带菌的秸秆沤粪,未经充分腐熟,孢子也仍有活力;秸秆直接还田,虽然提高了土壤肥力,但使病菌随着植株全部还入了田间;病株处理方法不当,有的农户未能及时拔除病株;有的农户拔除的病株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有的农户只注意拔除发病雄穗,而忽视发病的雌穗;有的农户将病株随意放入牛栏。这些做法增加了田间菌源量。

3、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4、春季低温干旱在土壤菌量较多和种植感病品种的情况下,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土温又主要决定于播期)便成为决定病菌入侵数量的主导因素。在地温13℃-35℃范围内,病原菌都能侵染,16℃-25℃为侵染适温,22℃时侵染率最高。土壤湿度以中度偏干有利于侵入。春播时如遇低温干旱,玉米出苗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会给病原菌创造更多的侵染机会。此外,整地质量差,失墒块,也会导致土壤偏干,给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5、防治措施不力: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途径,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选用籽粒饱满、发芽势强的优良种子,提高抗病性。抗病的杂交种有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4、豫玉28等。

2、播前种子处理

采用拌种和浸种,进行药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玉米苗在五叶期以前,土中的病菌都能从幼芽和幼根入侵,所以,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农药,效果才比较好。用根保种衣剂包衣玉米播前按药种1:40进行种子包衣或用10%烯唑醇乳油20g 湿拌玉米种100kg ,堆闷24小时,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防效优于三唑酮。也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三唑酮乳油拌种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7%拌种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采用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湿润,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此外,还可用0.7%的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3、加强栽培管理——轮作

根据各地病情合理安排轮作,病重地块实行与非玉米或高粱作物3年以上轮作。调整播期,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和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期。避免不适宜的早播。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及时拔除新病田病株,减少土壤带菌。采取一切措施快出苗、出好苗,缩短种子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减少病菌侵染的机率。禁用带病秸秆或“乌米”喂牲畜和积肥,禁止施用含有病植株残体的厩肥或堆肥要充分腐熟。

4、拔除病株减少菌量


相关内容

  • 怎样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作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的重要病害.近几年发生比较普遍且危害呈上升趋势,一旦雌穗得病,此株玉米即可绝产.今年春季持续低温,且土壤湿度较大,如 ...

  •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的研究
  • 玉米科学(""#?!+)**!!(!3!(+文章编号!!""#$"%"&'(""#)"*$"!(!$"+ b:HP=9L:T_9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的研究 李宝英!郑铁军!郭玉莲 ...

  • 东北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 农业与技术 第34卷 第1期 2014年1月 东北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尹 莉,宋立东 (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镇赉 130000) 摘 要:玉米病虫害一直是制约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使病虫害防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技术的角度较为全面的阐 ...

  •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 玉米丝黑穗病在辽宁地区发生有上升趋势.2005-2007年海城市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5万亩.一般地块发病率10%左右,个别地块在50-60%,造成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市因丝黑穗病损失粮食200万公斤以上. 丝黑穗病发病株苗期表现幼苗分蘖呈丛生型,节间短,全株矮小.叶色暗绿,有的叶片出现与叶脉 ...

  •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一.选茬.整地 (一)选茬 实现3年以上轮作,选正茬.肥茬.软茬. 通常优先选择大豆茬.西瓜茬或马铃薯茬,不要选用甜菜.向日葵.白菜等耗地较大作物做前茬. (二)整地 采用以深松为基础,松.翻.旋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三年深翻一次. 1.秋翻整地 最好秋翻.秋耙.秋施肥和秋起垄,随后 ...

  •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2009年制种面积为334万亩,制种产量为11.2亿公斤,有效库存为4.5亿公斤:2010年可供种量为15.7亿公斤,预计种植面积 为4.55亿亩,需种量为10.5亿公斤,余种量为5.2亿公斤.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四川.甘肃.新疆等地 都受气候影 ...

  •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 摘要: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田间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甚至严重影响到玉米收成量.现对玉米生长期间常出现的病虫,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大大提升玉米的产量,增加了国民经济收入水平.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玉米病毒病 ...

  • 不同药剂及方法对玉米地下害虫的防治思考
  •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国家在农业的发展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由于农业受天灾.虫害的影响比重较大,人们暂时无法控制.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较大的虫害影响,尤其是地下害虫,给玉米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关键字:药剂 方法 玉米地下 害虫 防治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 ...

  • 农药三要素及作用机制
  • 农药种类 三要素 烟嘧 .莠去津 52% 可湿性粉剂 作用机理 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并 向上传导,抑制杂草 的光合作用,使其枯 死. 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并 向上传导,抑制杂草 的光合作用,使其枯 死. 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并 向上传导,抑制杂草 的光合作用,使其枯 死. 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 草剂,经杂草根部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