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运动因争议婚前性行为是否有罪导致失控

本文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12期,作者:顾佳赟、林歆,原题:《一切皆有可能》

统治者难得主动地在各条战线上撕开了口子,而结局却是让自己跌进了历史的深邃裂缝

世人都说立宪好,日本宪法赛大炮,假设立宪成功了,富国强兵没个跑;世人又说明朝好,资本主义萌芽了;往前又说宋朝好,知识分子地位高??

前朝,总被虚拟语态笼罩,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但使君臣同一体,更无来者吊兴亡。”刚接到修宪任务时,汪荣宝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早上洗过冷水澡,他就到明陵这个非常有象征意味的地方写诗,希望一步跨进宪政新时代,不给后人扼腕凭吊的机会。

钦定《宪法大纲》公布后,宪法文本起草工作一直延宕,直到1911年3月才确定陈邦瑞(度支部侍郎)、李家驹(学部侍郎)与汪荣宝(民政部左参议)为协同纂拟宪法大臣。

任命文件下达时,各路革命敢死队正风起云涌,历史车轮轧轧向前,他们仨还须得在书房一条条斟词酌句,真是急坏了。

关进皇宫,秘密修宪

曹汝霖曾在颐和园给慈禧和光绪上过一堂民主与法制课,曹评价,慈禧思想不顽固。

戊戌后,慈禧版新政比光绪版更有力,教育、法制、军事、经济,统治者难得主动地在各条战线上撕开了口子,而结局却是让自己跌进了历史的深邃裂缝。

法国人的解释是,“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总之,那个新政未能使政府和人民和谐相处,立宪时间表更为吃紧。

作为宪法直接执笔者,汪荣宝等人也在是新政实施过程中,逐渐明确了未来宪法的几个W。

为什么修宪?目的是学日本。五大臣出洋时,载泽问伊藤博文:锐意图强,当以何者为纲领?答:贵国欲变法自强,必以立宪为先务。日本靠立宪富国强兵,中国因此也要立宪——换句话说,要救的是国家政权,有老百姓什么事儿吗?至少不直接。预备时间怎么算的?答案是比照日本。载泽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说:日本于明治14年宣布宪政,22年始开国会。“中国非立宪不可,而速立宪又不可”。杨度加了注释:“世界各国凡以激烈改革者,宪政必可成立,凡以和平改革者,宪政必有年限。”

宪法模板哪里来?答案是抄日本。为接待中国代表团,日本颇认真地做了安排。曾参加明治宪法制定的伊藤博文、金子坚太郎以及著名宪法学家穗积八束等承担授课任务。

穗积分12次系统地讲授了日本宪法,题目是:立宪政体、宪法、君主和臣民的权利、国会制度等。

宪法专家有贺长雄又给李家驹等进行了更长期的专业授课。共讲了60次,从1908年2月到1909年7月。

为什么抄日本?这个师父,在当时就不能让全体立宪派满意。相比之下,英德式限制君权、保障民权的做法显然更有号召力。日本版还是英德范,争论在立宪派内部已是不可开交。

选择日本的一大原因,是失去公信力的政府也不相信人民。最后,不但内容学了日本,修法形式也学日本:先不开国会避免公开讨论,参与法典编撰人员上奏用密折,草案执笔人关进皇宫,像出高考卷子一样秘密地写。

鉴于老百姓敢活埋了上门询问的户籍调查员,政府决定,就是好事也不让老百姓知道。

最后掉链子

二月十六日。早起,冷水浴。覆校民诉律草案自第一条至一百二十条。

三月初七日。修改民诉律案至二百六十四条,又追改第一百六十八条至二百条。

六月初九日。早起、冷水浴。以民诉律案尚多不惬之处,覆加修改,自第一条至第五十二条。

从1910年日记可以看出,汪荣宝这段时间十分振奋,十分忙碌。作为修宪前奏,各种法律正紧张制订中。当年7月21日资政院筹备会上,汪演说了“日本第一期帝国议会历史”。

资政院有点上下议会混合的意味,定额200人:一半钦选议员,含王公贵族48人,部院官吏32人,“硕学通儒”与“纳税多额”者10人;另一半是民选议员,由各省咨议局议员互选,经省督抚审定。

10月3日,第一届资政院开院。初尝民主滋味,大家都很激动。

讨论第三天,有关“无夫奸”(也就是婚前性行为)是否有罪的问题,现场吵起来了。

“投票表决,赞成有罪者77票,反对者仅42票。又表决赞成列入暂行章程者,起立者多,少数反对。表决赞成列入正条者,起立者多数。于是新党全体失败。”新派愤怒退场,陆宗舆起立,说大家“程度不足”,汪荣宝也附和。场面失控,随后一哄而散。“次日,反对无夫奸有罪的新派相约不至院开会,以表愤怒”。

虽然现场没有扔靴子打群架,但“有话好好说”仍需学习。

10月22日,资政院全体会议一致通过速开国会决议。汪等大呼“立宪政体万岁!”现场旁听的外国人也一起欢呼。

这是资政院欢乐的一幕,被立宪派视为重大胜利。

立宪派不是铁板一块,海外出宏大思想,海内搞誓死请愿,京内干默默实务——三个团队,人不是一伙的,想法也不是一个,可知立宪话题多么纷扰。到了实务派手里,海外高耸入云的理想主义已被磨得接了地气。曹汝霖、汪荣宝、章宗祥、陆宗舆四人,“每逢新政,无役不从,议论最多,时人戏称四金刚”。他们都是当时的“70后”,年富力强,都是留日“海归”,都实际参与法典编订,常常一起喝酒吃饭,秘密讨论立宪,是“京内派”活跃分子。

1911年7月3日,宪法起草人正式在皇宫焕章殿办公,每拟一部分便请大臣议论修改,然后给摄政王审稿。到9月20日,基本上把宪法“凡八十六条,一百十六项”起草完毕。

然而直到10月底,各地局面混乱不堪,摄政王还不说立刻颁布宪法。10月29日,驻滦州新军统领张绍曾发动兵谏,要求立即召开国会,并仿英国制定宪法,否则进兵北京。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清廷三天内就匆匆通过了作为宪法要点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汪荣宝等辛辛苦苦咬碎笔管,为调和各种口味而字斟句酌的“钦定宪法”,最后未能出台。

在日本人的理发店剪了辫子

草案即使颁布,恐也不能服众。

虽然大面积照抄日本,但“钦定宪法”并没有拷贝明治宪法所规定的群众享有移徙自由、书信秘密受保护、信教自由及请愿权利,却规定了“赋税照旧输纳”等明治宪法没有的条文。人民权利更少而义务更多。

11月2日,汪荣宝见心血付之东流,心情郁闷,“未及散会,先行退出”。

曹汝霖也生气,“回想当年代表团请愿,驱逐出京,今者统帅兵谏,立即照准宣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由此政府威信坠地,政治等于儿戏。”

4日,汪闻“上海已有革命军占据制造局,并焚烧官署”。次日白天听说杭州被占,“夜间闻苏州亦不守”。气氛惶惶,不知自己该干啥。

12日局势有变化。汪在天津听说“南京确已无事,并闻武昌有和平解决之说”。资政院新总裁李家驹来信:“京师现在无事,大局颇有转机”,请议员回京开会。

14日汪返京,此时,袁世凯已出任内阁总理,资政院推汪荣宝等到锡拉胡同见袁世凯。

26日,汪到日本人的理发店剪了辫子,这时离发布剪辫上谕还有十多天。京内立宪派在这个时候都渐渐看清了形势,想好了今后的道路。后来北洋将领通电要求共和,汪大赞袁世凯“真天下英雄也”!

几尊立宪“金刚”,从此走进袁世凯政府,以后还将在对日外交的各个场景中见到他们活跃又无奈的身影。

汪荣宝等被任命为协同纂拟宪法大臣那天是1911年3月20日,距辛亥革命爆发还有204天。

次年2月17日是除夕,汪一大早出门,见北京街头“五色旗飘扬空际,气象一新”,真有走进新时代的感觉。第二天,他和曹汝霖、章宗祥到总统府向袁世凯拜年。

终其一生,这批背负汉奸骂名、常常面临被热血青年海扁危险的日本宪法弟子,心中恐怕总有那一隅痒处:假如晚清立宪成功,中国将会怎样?

孙中山从未看好立宪运动,早在19世纪末,他就明确指出“不完全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并“建立起纯洁的政治,那么,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贾钦涵对本栏目策划亦有贡献

本期参考文献:故宫博物院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大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汪荣宝日记》,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胡绳武等《论清末立宪运动》,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熊大云《近代中国官民的日本视察》,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朱德裳《谈汪荣宝》,中华书局《孙中山全集(第l卷)》,王晓秋《汪荣宝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活动》,钟叔河主编《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等。

本文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12期,作者:顾佳赟、林歆,原题:《一切皆有可能》

统治者难得主动地在各条战线上撕开了口子,而结局却是让自己跌进了历史的深邃裂缝

世人都说立宪好,日本宪法赛大炮,假设立宪成功了,富国强兵没个跑;世人又说明朝好,资本主义萌芽了;往前又说宋朝好,知识分子地位高??

前朝,总被虚拟语态笼罩,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但使君臣同一体,更无来者吊兴亡。”刚接到修宪任务时,汪荣宝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早上洗过冷水澡,他就到明陵这个非常有象征意味的地方写诗,希望一步跨进宪政新时代,不给后人扼腕凭吊的机会。

钦定《宪法大纲》公布后,宪法文本起草工作一直延宕,直到1911年3月才确定陈邦瑞(度支部侍郎)、李家驹(学部侍郎)与汪荣宝(民政部左参议)为协同纂拟宪法大臣。

任命文件下达时,各路革命敢死队正风起云涌,历史车轮轧轧向前,他们仨还须得在书房一条条斟词酌句,真是急坏了。

关进皇宫,秘密修宪

曹汝霖曾在颐和园给慈禧和光绪上过一堂民主与法制课,曹评价,慈禧思想不顽固。

戊戌后,慈禧版新政比光绪版更有力,教育、法制、军事、经济,统治者难得主动地在各条战线上撕开了口子,而结局却是让自己跌进了历史的深邃裂缝。

法国人的解释是,“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总之,那个新政未能使政府和人民和谐相处,立宪时间表更为吃紧。

作为宪法直接执笔者,汪荣宝等人也在是新政实施过程中,逐渐明确了未来宪法的几个W。

为什么修宪?目的是学日本。五大臣出洋时,载泽问伊藤博文:锐意图强,当以何者为纲领?答:贵国欲变法自强,必以立宪为先务。日本靠立宪富国强兵,中国因此也要立宪——换句话说,要救的是国家政权,有老百姓什么事儿吗?至少不直接。预备时间怎么算的?答案是比照日本。载泽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说:日本于明治14年宣布宪政,22年始开国会。“中国非立宪不可,而速立宪又不可”。杨度加了注释:“世界各国凡以激烈改革者,宪政必可成立,凡以和平改革者,宪政必有年限。”

宪法模板哪里来?答案是抄日本。为接待中国代表团,日本颇认真地做了安排。曾参加明治宪法制定的伊藤博文、金子坚太郎以及著名宪法学家穗积八束等承担授课任务。

穗积分12次系统地讲授了日本宪法,题目是:立宪政体、宪法、君主和臣民的权利、国会制度等。

宪法专家有贺长雄又给李家驹等进行了更长期的专业授课。共讲了60次,从1908年2月到1909年7月。

为什么抄日本?这个师父,在当时就不能让全体立宪派满意。相比之下,英德式限制君权、保障民权的做法显然更有号召力。日本版还是英德范,争论在立宪派内部已是不可开交。

选择日本的一大原因,是失去公信力的政府也不相信人民。最后,不但内容学了日本,修法形式也学日本:先不开国会避免公开讨论,参与法典编撰人员上奏用密折,草案执笔人关进皇宫,像出高考卷子一样秘密地写。

鉴于老百姓敢活埋了上门询问的户籍调查员,政府决定,就是好事也不让老百姓知道。

最后掉链子

二月十六日。早起,冷水浴。覆校民诉律草案自第一条至一百二十条。

三月初七日。修改民诉律案至二百六十四条,又追改第一百六十八条至二百条。

六月初九日。早起、冷水浴。以民诉律案尚多不惬之处,覆加修改,自第一条至第五十二条。

从1910年日记可以看出,汪荣宝这段时间十分振奋,十分忙碌。作为修宪前奏,各种法律正紧张制订中。当年7月21日资政院筹备会上,汪演说了“日本第一期帝国议会历史”。

资政院有点上下议会混合的意味,定额200人:一半钦选议员,含王公贵族48人,部院官吏32人,“硕学通儒”与“纳税多额”者10人;另一半是民选议员,由各省咨议局议员互选,经省督抚审定。

10月3日,第一届资政院开院。初尝民主滋味,大家都很激动。

讨论第三天,有关“无夫奸”(也就是婚前性行为)是否有罪的问题,现场吵起来了。

“投票表决,赞成有罪者77票,反对者仅42票。又表决赞成列入暂行章程者,起立者多,少数反对。表决赞成列入正条者,起立者多数。于是新党全体失败。”新派愤怒退场,陆宗舆起立,说大家“程度不足”,汪荣宝也附和。场面失控,随后一哄而散。“次日,反对无夫奸有罪的新派相约不至院开会,以表愤怒”。

虽然现场没有扔靴子打群架,但“有话好好说”仍需学习。

10月22日,资政院全体会议一致通过速开国会决议。汪等大呼“立宪政体万岁!”现场旁听的外国人也一起欢呼。

这是资政院欢乐的一幕,被立宪派视为重大胜利。

立宪派不是铁板一块,海外出宏大思想,海内搞誓死请愿,京内干默默实务——三个团队,人不是一伙的,想法也不是一个,可知立宪话题多么纷扰。到了实务派手里,海外高耸入云的理想主义已被磨得接了地气。曹汝霖、汪荣宝、章宗祥、陆宗舆四人,“每逢新政,无役不从,议论最多,时人戏称四金刚”。他们都是当时的“70后”,年富力强,都是留日“海归”,都实际参与法典编订,常常一起喝酒吃饭,秘密讨论立宪,是“京内派”活跃分子。

1911年7月3日,宪法起草人正式在皇宫焕章殿办公,每拟一部分便请大臣议论修改,然后给摄政王审稿。到9月20日,基本上把宪法“凡八十六条,一百十六项”起草完毕。

然而直到10月底,各地局面混乱不堪,摄政王还不说立刻颁布宪法。10月29日,驻滦州新军统领张绍曾发动兵谏,要求立即召开国会,并仿英国制定宪法,否则进兵北京。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清廷三天内就匆匆通过了作为宪法要点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汪荣宝等辛辛苦苦咬碎笔管,为调和各种口味而字斟句酌的“钦定宪法”,最后未能出台。

在日本人的理发店剪了辫子

草案即使颁布,恐也不能服众。

虽然大面积照抄日本,但“钦定宪法”并没有拷贝明治宪法所规定的群众享有移徙自由、书信秘密受保护、信教自由及请愿权利,却规定了“赋税照旧输纳”等明治宪法没有的条文。人民权利更少而义务更多。

11月2日,汪荣宝见心血付之东流,心情郁闷,“未及散会,先行退出”。

曹汝霖也生气,“回想当年代表团请愿,驱逐出京,今者统帅兵谏,立即照准宣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由此政府威信坠地,政治等于儿戏。”

4日,汪闻“上海已有革命军占据制造局,并焚烧官署”。次日白天听说杭州被占,“夜间闻苏州亦不守”。气氛惶惶,不知自己该干啥。

12日局势有变化。汪在天津听说“南京确已无事,并闻武昌有和平解决之说”。资政院新总裁李家驹来信:“京师现在无事,大局颇有转机”,请议员回京开会。

14日汪返京,此时,袁世凯已出任内阁总理,资政院推汪荣宝等到锡拉胡同见袁世凯。

26日,汪到日本人的理发店剪了辫子,这时离发布剪辫上谕还有十多天。京内立宪派在这个时候都渐渐看清了形势,想好了今后的道路。后来北洋将领通电要求共和,汪大赞袁世凯“真天下英雄也”!

几尊立宪“金刚”,从此走进袁世凯政府,以后还将在对日外交的各个场景中见到他们活跃又无奈的身影。

汪荣宝等被任命为协同纂拟宪法大臣那天是1911年3月20日,距辛亥革命爆发还有204天。

次年2月17日是除夕,汪一大早出门,见北京街头“五色旗飘扬空际,气象一新”,真有走进新时代的感觉。第二天,他和曹汝霖、章宗祥到总统府向袁世凯拜年。

终其一生,这批背负汉奸骂名、常常面临被热血青年海扁危险的日本宪法弟子,心中恐怕总有那一隅痒处:假如晚清立宪成功,中国将会怎样?

孙中山从未看好立宪运动,早在19世纪末,他就明确指出“不完全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并“建立起纯洁的政治,那么,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贾钦涵对本栏目策划亦有贡献

本期参考文献:故宫博物院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大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汪荣宝日记》,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胡绳武等《论清末立宪运动》,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熊大云《近代中国官民的日本视察》,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朱德裳《谈汪荣宝》,中华书局《孙中山全集(第l卷)》,王晓秋《汪荣宝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活动》,钟叔河主编《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等。


相关内容

  • 李启成: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
  • 摘要:  本文集中梳理了清末民初围绕设立行政裁判所所引起的长期争议:在晚清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都察院与新式的行政审判院之关系,民初则主要围绕是选择参照西方的一元制还是二元制来建立我国的行政审判模式这个问题展开的.权力分立观念是行政诉讼之前提,行政诉讼则处于司法和行政两种权力边界之上,判定其性质究竟是以司 ...

  • 试谈清末法制改革动力
  • 试谈清末法制改革动力 论文摘要 上个世纪初,古老的中国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法律改革.这场法制改革对今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本篇论文主要就是论证清末法制改革的动力因素究竟有哪些,通过对马凯条约是导致清末法制改革的传统观点加以批驳,进而提出苏报案事件.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历史史实是构成清 ...

  • 清末新政研究综述
  • 清末新政研究 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过去研究新政只限于1901年至1905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将1906年至1911年之间的预备立宪囊括在内.这 ...

  • 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
  • ·学术动态· 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陈向阳 进入90年代以来, 清末新政研究逐渐升温, 出现了一股颇具规模的研究热潮.一批新成果.新观点脱颖而出, 随之涌现出一些新热点或新领域, 并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清末新政研究中出现的这些新动向作一概略介析.限于学识.资讯与篇幅, 不当与不周之处, ...

  •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1.中国法的起源:"刑起于兵,礼源于祀"的含义 2.刑罚的原则和主要罪名 2.1天罚神判的法治指导思想(自然神到人格神) 2.2刑罚的原则: (唐虞)"眚灾肆赦,怙终贼刑"-过失减免刑罚,故意或惯犯加重处 ...

  • 清末新政的进步性与辛亥革命的必然性
  • 清朝统治者的两难困境 众所周知,清朝统治者来自关外满族,入主中原之后,自身的汉化程度逐渐提高,国家治理方式采用儒法兼用的汉人传统模式,但在权力分配与支配上,清朝以防范汉人作为基本国策,满汉矛盾虽在表面上渐呈之势,满.汉两族各自的记忆与情感世界在整体上却未必消失,尤其在西方列强接连东犯,满族统治者主持 ...

  •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 名词解释: 1, 汤刑. 答: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 ...

  • 论刑事司法解释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 [摘要]通过解读我国现行刑法第三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入手,分析罪刑法定原则的来龙去脉,以及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条文扩大解释.类推解释的关系. [关键词]罪刑法定:罪刑法定原则:扩大解释:类推解释:司法解释溯及力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30- ...

  • 咨议局--清末地方分权制衡的尝试
  • 咨议局--清末地方分权制衡的尝试 [摘 要]1906年,清政府发布仿行立宪的上谕,决定仿照西方国家在中央设资政院.地方设咨议局作为国家的代议机关.各省咨议局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在存续期间,议员们积极努力的提出议案,同行政权力相抗衡,也确实起到制约行政权力的作用. [关键词]咨议局:分权制衡:行政权 ...